查阅网络文章时,我无意间看到了年《成都商报》的一篇文章:《宜宾古塔修缮后11层变9层市民质疑:变矮了》,这篇文章的事实基础是当年宜宾白塔修复后,塔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对此,相关部门也没有回避,文章介绍: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白塔山风景区管理处表示,修缮工程严格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设计方案施工,最大程度地恢复了白塔的本来面目……上世纪70年代末,白塔顶部曾被火烧毁,当地村民自发用水泥和砖头对白塔进行了修缮,还建了个观景平台,时间一长就变成了灰黑色。至于再往前或白塔初建成时是什么顶子,已基本无证可考……白塔山景区管理处负责人称,设计单位在做设计方案前查阅了宜宾当地史料,同时对明代隆庆年间的类似古建筑进行了考察参照。因此,目前修复后的白塔,才应该是最接近于白塔的历史风貌。
不过坦言之,对于我这样一个古建筑老照片爱好者来说,这则回复里或许有个事实错误,即:“至于再往前或白塔初建成时是什么顶子,已基本无证可考”。实际上,据我所知,宜宾白塔至少存世两张晚清民国旧影,其中下面第一张的拍摄者明确为英国植物学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荪,拍摄时间为年的12月23日。
关于古建筑的维修,个人观点只有两个字“慎重”,在没有极大的把握下,轻易不要进行变更,正常维护即可。就这次宜宾白塔的修复而言,我相信还有不少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的资料有待发掘。
不过反过来说,晚清老照片能够说明的问题也是有限的,照片只能证明在年时,白塔是那个样子的。至于之前,其实还很难判定。
如果再进一步延展出去,可能涉及的问题将十分复杂、庞大。比如,“修旧如旧”是一个早已深入人心的名词,但是,在具体操作方面,其实有许多细节需要讨论,“什么叫旧”,故宫太和殿在明代时应该比今天的体量更大,是不是要拆了今天的太和殿,“如旧”一番?天坛祈年殿在明代时本是三色琉璃瓦,要不要把今天的瓦片扒了,“如旧”一番?
再如,晚清的物品,无论陶瓷、书画、建筑,还是其它的什么,在民国时期,乃至建国初期,很多都不被当作文物看待。然而时过境迁,纵然是清代的最后一年,今天也已过去了年,我们又要如何看待那些旧物呢?
总而言之,古建筑维护,慎之又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