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方面,侯军团全力攻击塔山,锦州则固守待援,廖军团却北上占领彰武而不是西进援锦。后人在评价此役时,多指责廖的无能。其实如果换个角度,站在廖的立场看,廖的决定是符合战场形势的。我推测,廖的想法是在尚未清楚林的真实意图前,不能冒进。因为围锦打援是林的拿手好戏,贸然出击极有可能中林圈套。卫就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打赌说廖军团出辽西必定全军覆没。廖北上不是消极避战,而是待机而动。占领彰武,切断林的补给线。廖的这招起了一定的作用。符合一个优秀的军事专家的做法。当然作者为了突出后勤人员的作用,可能说得有点夸大。
然后静看林打锦州的情况,一旦林久攻不克,或付出极大代价克锦,就立即挥师和侯军团夹击林,重演四平之战。万一林克锦,则率部退向沈阳或营口。廖对自己率部撤退的能力极有自信,在缅甸就曾大放光彩。可以说这个决策就战时来看,无疑是非常稳妥的,可以说是相当完备。再观之后来的违令撤退(虽然没有成功),这些都反映了廖的军事才能是相当优秀的。也不能指责廖撤退的时机太晚,难道要廖在锦州固守,侯军团全力援锦时就撤退吗?廖的战场感觉极好。本来按照毛的设想是克锦之后,接着向南打锦西、葫芦岛之敌,没想到林竟然改变了战略方向,攻锦之后,竟然直接围歼廖。廖不知道毛的战略,也不知道林的想法,但他决定违令撤退,不能不说其有相当的才华。可惜他遇到的是林。当然,从战后看,换个头脑单纯点的能够坚决执行任务的人去指挥也许效果更好。
31个小时攻克锦州,这无疑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克锦之后,蒋认为林部消耗极大,于是命令廖军团和葫芦岛各军南北夹击,收复锦州(蒋任命杜聿明指挥葫芦岛、锦西部队向锦州攻击。杜赴东北,结果其徐州攻略被刘等改得面目全非,等他从东北回来,中原战场也已经岌岌可危,东北一仗真可谓损失惨重)。卫依然主张固守沈阳,我个人认为,此时固守是不明智的。因为此时战局已明,林克锦,长春投降,沈阳完全成了孤城,克沈阳是早晚的事。与其如此,不如放弃沈阳,将精锐撤到关内。
共产党方面,克锦之后,毛意属锦西、葫芦岛。林认为攻锦西,须准备在海岸边与敌12个师作战,地区狭窄,自己大兵团用不上,蒋军则可以扼原有强固工事抵抗,战斗不能很快解决。而廖兵团又意图不明,不论廖是继续攻锦还是撤退到营口,都可能使形势发生变化,于是林决定围歼廖军团。从战后看,这是辽沈战役的关键所在,如果按照原计划攻锦,葫,则廖撤出东北希望极大(廖已经整备违令撤退了),则毛将敌精锐消灭在关外的战略无法实现。且消灭廖军团后,沈阳几乎不战而下。否则,按照卫的策略,重兵固守沈阳,攻克沈阳必然代价极大,且时间会拖长,将极大的影响全国的战略。10月15日破锦,只休整了五天就开始了围歼廖的战役。
廖有10万精兵,尤其是新一,新六是精锐中的精锐。只用了这么短的时间来准备,实在是太可怕了。当然,林对大规模围歼战极有心得,即使是之前不擅长的攻坚战如今也今非昔比(攻锦,塔山阻击),可见部队的战力有了如何的提高,所以今天看来比较行险的战略在林看来可能倒是极有把握的。另外林在指挥围歼廖军团时所采用的战术值得后世研究,可能有人认为完全是廖军团自己的溃败。我个人认为,可能不是那样。廖经历过缅甸之战,率部撤退极有心得。廖的新一,新六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且都经历过缅甸之战,败未必乱,且廖当时是主动撤退而非战败。另外,围歼廖军团后,有部分国军将领不服,说林打仗偷偷摸摸的,有本事双方摆开架势好好打一场。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林指挥的精妙,而非廖军团自己的溃败。
综合辽沈战役,林部以伤亡6.7万人的代价歼国军47.2万,解放全东北,战果可谓极其辉煌。其中2天全歼廖军团,用兵堪称赞经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