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辽宁省农科院”)把培育重大科技成果、支撑和引领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全院科技创新工作重点,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取得市厅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项,审定(备案、登记)新品种个,获授权专利项,制定辽宁省地方标准项。
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省农科院+”科技服务体系,以项目为依托,通过开展院地科技共建、科企合作、科技帮扶、科技培训、科技特派,在全省50多个县、区开展科技服务。
每年有多名专家长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建立科技示范区、示范基地、特色乡村等个,示范推广新品种个、关键技术项次,累计推广2亿亩,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真正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为辽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荣获“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称号,将辽宁省农科院载入全国脱贫攻坚战的史册,这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农业科研单位。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辽宁省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隋国民说,全院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国之大者”,瞄准辽宁省农业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持续集聚科技力量在种业创新及生态治理、黑土地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取得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并加快将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中展现省农科院作为,为辽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构建科技创新与服务机制,一批紧盯主业的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今年9月末,农业农村部发布-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辽宁省农科院主持完成的5项成果获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其中由辽宁省农科院水稻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联合丹东市农科院和铁岭市农科院共同完成的“广谱抗稻瘟病粳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成果获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我们原来只能进行常规育种,与省农科院水稻所合作后,共同选育了几个品种,并通过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沈阳综合试验站和铁岭综合试验站在沈阳、铁岭等稻区进行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应用。”铁岭市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崔月峰说。
辽宁省农科院发挥省级农科院排头兵带动作用,创建“1+N”(即省农科院+各市农科院)辽宁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合作新模式。年3月,由省农科院牵头与8家市农科院(所)共同发起组建“辽宁省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化联盟”。目前已完成联盟倡议书、章程、协议书等制定工作,将于近期召开联盟成立大会。
年,辽宁省农科院组织院属相关研究机构与各市农业科研院所在种质资源、生物育种、成果报奖以及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落实了15个合作项目,投入资金多万元,共建示范基地23个、示范点30个,开展科技服务多次;共同申报并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科技奖励4项,申请专利权2项;各市农业科研院所共有7种作物份品种资源陆续入辽宁省农科院种质资源库保存,共同鉴定资源余份,组配新组合余份,育成新品种1个。
作为辽宁省唯一的省级综合型农业科研单位,辽宁省农科院充分发挥省级农科院的人才、技术优势,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统筹谋划辽宁省农业科技事业,科学规划、主动作为,积极组织全省各市农科院(所)开展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工作,努力构建全省“一盘棋”的农业科技工作新格局。
辽宁省农科院进一步强化科技部农村技术开发中心“+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中国林科院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中科农业(昌图)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与相关单位分别组建了中科农业产业联盟、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产学研联盟等,重点围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机具创新研发等开展协同攻关。
辽宁省农科院围绕学科发展,持续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优化团队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造就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和创新团队在国内的整体影响力显著提升。加强学科建设,对全院所有学科开展顶层规划设计,明确全院各学科发展目标、方向和主要任务,规划10个学科群、96个学科领域、个重点研究方向。依托自主研发经费,优先支持重点学科发展。
科技创新使辽宁省农科院自建院以来获得诸多世界、国内首创首例,为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了力量。首创杂交粳稻育种技术、杂交榛子育种技术、高粱A2细胞质不育系;创造东北玉米最高单产纪录,育成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粉果番茄品种、北方稻区应用面积最大的耐盐碱水稻品种、我国第一个苹果新品种、我国第一个油用向日葵品种、我国首例特早熟抗病棉、我国第一个柞蚕品种,国内第一个引进并推广富士苹果;最早开展虾夷扇贝与刺参健康规模化养殖、食用水母类研究,首创灌木固沙法并形成了“大漠风流”治沙精神,构建不同生态类型区资源高效型种植制度模式。
依托世界上品种最全的李杏种质资源圃,育成可与国外高端水果相媲美的国丰、国之鲜系列李杏新品种,李杏资源保存及创新利用居国际领先水平。育成辽豆系列大豆品种居辽宁省生产主导地位,种植面积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60%以上,其中辽豆32号亩产.4公斤,刷新了由自己保持的辽宁省大豆单产纪录。
科技共建成果落地,一批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开花结果
“省家科院为我们家庭农场提供科技服务,帮助庆年家庭农场制订了发展规划,为建设精品果园、设施蔬菜、水稻开发、畜牧养殖提供了技术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土地流转2万余亩,安排多名农民在农场工作,带动了周边农民脱贫致富。”阜蒙县庆年家庭农场主张庆年告诉记者。
辽宁省农科院在与阜新市进行科技共建中,用自主经费实施了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基地建设、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产业提升和第一书记专项等项目并形成“三个模式”,为阜新市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品牌阜新活动的开展,目前“阜新花生”“驼谷小米”“平安肉羊”“明水地瓜”“沙地甜瓜”等公用品牌已经叫响,知名度不断提升。如“阜新花生”成为全国优质花生的代言,引领了辽宁省小粒花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对阜新花生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年起阜新市与辽宁省农科院开展院地共建以来,阜新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阜新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全国花生重要产区,花生种植面积为全省之首。阜新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突飞猛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
阜新市“十三五”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年达到55.5亿斤,是市院共建前最高年产量14亿斤的近4倍;肉羊饲养量跃居全省第一位;沈阜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成为全省的样板;建立花生院士工作站,提升了阜新花生科研推广档次和水平;多次国家级农业技术现场观摩会、工作会及培训班在阜新召开,提升了阜新现代农业科技共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阜新市市长周鹏举表示,“十四五”期间市院共建将围绕乡村振兴规划与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合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科技化、绿色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快阜新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大力培育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阜新农业高质量发展。
辽宁省农科院与抚顺市开展科技共建,根据抚顺市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先后选派96名科技骨干组建了食用菌、中药材、特色蔬菜、特色花卉、特色果树、生态柞蚕、优质粮食、生态休闲等8个专家服务团,在抚顺市所辖的6个涉农县(区)的34个乡镇建设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个,实现了番茄“辽粉”、玉米“辽单”及稻蟹生态种栽培技术、中药材标准化(GAP)种植技术等一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集成化转变。
科技共建是落实“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举措,40年来,辽宁省农科院聚焦区域经济发展,与10个市开展科技共建,选派37名科技副职,组建45个专家服务团队,持续开展科技服务。
科技帮扶成效显著,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年8月20日,葫芦岛市兴城市药王满族乡药王村李子种植户杜丙艳一家给辽宁省农科院寄来感谢信,感谢院领导和院驻兴城科技帮扶团队对全家的帮助,家里的百亩山坡梯田从一片黄土变成了丰收的果园,使全家脱贫致富。
辽宁省农科院果树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威生说:“我们将优质新品种‘国馨李’引入兴城种植,在李子栽植保苗、整枝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环节,组织专家定期到现场进行指导,做到生产全过程跟踪服务,确保种植户全面掌握新品种李子的种植管理技术。”
辽宁省农科院围绕兴城市贫困区域农业产业技术需求,发挥科技在产业扶贫中的支撑作用,在兴城市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带动广大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并探索精准扶贫的产业新模式。把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就业相结合,把脱贫与致富相结合,创造新的增收点,增强“造血”能力,从根本上实现贫困户持续增收、脱贫致富。
绥中县塔山镇桂华家庭农场今年在辽宁省农科院专家的支持下,有3个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进行了国家品种登记。辽宁省农科院与绥中县的科技共建团队为塔山镇东白村的树民农机合作社提供“阜花17”高油酸花生原种种子斤,进行鲜食花生尝试,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绥中鲜食花生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辽宁省农科院沙地所副所长王海新说,针对绥中县花生品种过于单一、重茬连作障碍严重等问题,今年引进花生新品种6个,开展浅埋式滴灌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等7项技术示范展示。
辽宁省农科院与绥中县科技共建首席专家、绥中县挂职副县长何明向记者介绍,省农科院年在绥中建设了16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引进示范优新品种41个、示范推广新技术31项。重点帮扶10个企业和合作社,推广“政府+企业+科技+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和发展模式。
今年秋天在光伏板下种的大豆喜获丰收,阜新彰武县后新秋镇烧锅村党支部书记许延春心里乐开了花:“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今年在光伏农业试验区种植了多亩的大豆,真是一举四得,在不影响光伏发电的情况下,大豆收获后根部留在地里起到防沙固土的作用,还能实现粮食稳产增产保证粮食安全,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彰武县是辽宁省农科院对口帮扶县,省农科院在彰武建设了章古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引领了彰武县草原生态恢复和全市生态农业发展。
年6月8日至9日,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清来到彰武,检查“一法一条例”执行落实情况,并就彰武治沙造林取得的成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工作进行调研。其间他专程参观了辽宁省农科院沙地所的展厅,详细了解几十年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的成就,听取了“大漠风流”精神的形成、传承和发展历程的汇报。
为贯彻落实张国清到彰武县调研生态建设时重要指示精神,6月29日,辽宁省农科院与彰武县人民政府签署“彰武治沙暨‘生态+’科技共建”协议。省农科院继续针对彰武县生态治理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科技投入,进一步推动彰武县治沙暨“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为区域生态安全和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十三五”期间,辽宁省农科院承担了5个贫困县、12个贫困村的扶贫任务,并与兴城市、绥中县、彰武县开展科技扶贫共建,组建20多个扶贫工作队、12支驻村工作队,每年有多名专家长期深入扶贫一线,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
辽宁省农科院连续多年被评为辽宁省定点扶贫先进集体,40人被授予国家、省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十四五”以来,辽宁省农科院持续开展科技帮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发展,努力让越来越多的致富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在辽沈农村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动辽宁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科企共融服务到位,一批现代农业主体带动能力增强
海参是辽宁的特色产品,海参养殖在整个水产养殖中举足轻重。坐落在锦州凌海市沿海的锦州乃霖万和实业有限公司于年成立,是集良种选育、苗种繁育、池塘养殖、精深加工、科研开发和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刺参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企业。
“要不是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的鼎力支持,帮我们解决从育苗到养殖中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发展也不会这么快。”乃霖万和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郝景航说。乃霖万和实业有限公司与辽宁省农科院所属的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带动周边刺参养殖户走生态健康养殖之路,助力区域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周遵春说:“我们在乃霖万和开展海参品质、生长、抗逆等优良目标性状筛选,培育的新品种优先在公司转化。我们合作建立海水生态健康养殖示范池塘,制定合理化的生态健康养殖方案,使养殖工作向标准化方向发展,开展刺参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示范和推广。”
今年省农科院在铁岭绿荷工贸有限公司的水稻生产基地,示范种植了5个品种。公司总经理高姗介绍:“通过省农科院水稻所引进‘粳优’‘辽粳香2号’等优质高食味水稻新品种,食味值均在80分以上,特别适合企业研发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特色品牌。”
针对铁岭绿荷工贸有限公司在优质水稻品种、高效栽培技术及稻米品牌化建设等方面的需求,辽宁省农科院组建了一支10人的专家团队(博士智囊团),为企业引进优质新品种6个,培训栽培技术20余场次,从品种选择及优质高效栽培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为了帮助企业开发特色新产品,辽宁省农科院专家带领企业负责人参加国内“功能大米论坛”,并到黑龙江省农科院食品加工所及三莲稻田公园等地访问,在专家们的帮助下,企业逐渐打开思路,拓宽视野,目前已成功研发了绿色软糙米、四色杂粮糙米等新型稻米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支持企业也就支持了农民,辽宁省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郑文静介绍,绿荷工贸有限公司带动周边农民以大力开展订单农业的新形式,订单种植“铁粳11”品种1.11万亩,胚芽软米品种种植订单亩,受益农户达到户,合作农户额外增收达万元以上,户均增加收入1万余元,更好地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早在6年,辽宁省农科院就选派张青等多名骨干专家进驻海城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任职,长期在该公司从事科技服务工作。在蔬菜种苗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方面,张青通过新技术集成创新,制定了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的地方标准。帮助企业扩大育苗规模,引入先进仪器设备,建立起了现代化、标准化蔬菜种苗生产基地,年生产优质蔬菜种苗1.2亿株。
年以来,辽宁省农科院投入自主科研经费万元,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产业提升项目、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龙头企业项目项,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水平,打造科技服务企业典型样板,依托科技成果促进产业提升。
辽宁省农科院加强科企合作,推进科技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能力。组织开展“专家进企业”“百名专家入百社”服务行动,为海城三星、铁岭依农、抚顺富春等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扶持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助力创建一批农产品品牌,为提升全省农业企业竞争力、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十四五”时期,辽宁省农科院将胸怀“国之大者”,聚焦“五大安全”,紧紧围绕辽宁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更好地发挥省级农科院农业科技主力军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人才强院工程,以高水平的人才队伍、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支撑引领辽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于险峰张仁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