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说道,湖熟周围的四座山脉,将老百姓们逼上了所谓的台型遗址。这些土墩墩,据官方统计,足足有16个——神墩、木鱼墩、乌龟墩、乌龟墩(西洋湖)、蛇墩、船墩、馒头墩、神山、小宝塔山、城岗头、大宝塔山、城岗山、梁台、鞍头岗、老鼠墩、前岗。
今天呢,我们来说道说道大宝塔山。
那一年,准确时间应该是年,湖熟小学成功搬迁。为什么要从湖熟小学说起呢?你且等我慢慢道来。
据《湖熟街道志》(年版本)记载,“年(湖熟)镇政府投资多万元在桥南杨家桥新建的教学大楼竣工使用,湖熟小学易地搬迁。1~3年级12个班仍留在原地。同时,友谊、北涵、三合3个初小并入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共32个班级,学生人。”
本博主很是幸运,虽然是1~3年级中人,但并未留在原地待命,而是随着大部队来到了崭新的小学。从教室崭新的门头到崭新的桌椅,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当然也包括位于湖熟小学西南方位的那一条柏油马路,平平坦坦,用一句来比喻,那便是,即使掉了一根针在地上都能摸着的。
这条马路,也是小时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一侧是学校,另一侧则是田野,其实现如今差不多也是这种状况。
而这条马路,在地图上的命名为宝塔南路。过了横亘在秦淮河段的湖熟大桥,紧接着便是宝塔北路。
也不知是哪一年,嗯,是我在外求学的那段时间,在宝塔北路新盖了一座湖熟菜场,曾经在农民一条街的老菜场在时光的较量里,卖鱼的,卖虾的,也都逐步退出了闹哄哄的舞台。不管是侨居多年的老人儿,还是搬迁而至的新人儿,一溜烟地前往新菜场。
湖熟菜场的正对面,便是那宝塔山公园——我们今天的主角儿。面向宝塔山北路的入口,一块巨型大石上刻着“宝塔山遗址公园”。
“遗址”二字颇为神来之笔。想我前几个月,还在成都金沙博物馆游荡了一番,距离今天3年~年之久的长江上游古文明,对古蜀国的历史文化沉浸并感叹了许久,出了陈列馆前往展览馆的时候,专业的导游老师告诉我们,脚下的公园便是在遗址上建造的,一股子不知名的兴奋油然而起。
今晚呢,我们便是在距离今天年的秦淮河古文明遗址上夜游一番。
拾阶而上,“日光穿树晓烟低”,落日余晖追随着我们,几米高的台阶,一张眼便是古式的长亭,厅内不见人影,扑面而来,却是广场中央的欢声笑语。
各路人马,放眼望去,小孩尤其多。胖一展飞双翅,犹如脱了缰的野马融入其中。相约从起点比赛跑步的,踩着闪亮的双轱辘滑板的,蹦蹦跶跶一人躲在一旁玩绳的,简直就是小孩的天堂。
有三个家长,立在一个坐标位置,已经快半小时了,久久未挪动身子。她们的旁边,便是公园的正中央,显著代表着青铜器时代湖熟的标志——进入青铜器时代的湖熟文化到了商周晚期后,青铜工具开始用于经济生产中,例如起土农具耜,为手犁。还有除草农具、狩猎箭头和青铜刀等。从新石器时期石斧发展到铜斧的运用,提高了生产能力,使得湖熟文化大放异彩。
与此标志遥相呼应的,便是公园西侧的雕刻,湖熟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在这一片土地上筚路蓝缕,刀耕火耘,生动又传神。车来车往,灯光打在上面,忽明忽暗,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感。
夜游宝塔山,月亮未现身,晒了个寂寞。
不曾寂寞的宝塔山遗址公园在自己的地盘,这么自我介绍——大宝塔山,湖熟史前遗址地名,地处湖熟集镇西北面,湖熟社区境内,句容河北岸,与小宝塔山遥遥相望,为“湖熟文化”遗址。土墩高二十米左右,墩上荒塚垒垒,几乎占全墩十分之七。有红粗陶片和红烧土多处。现已建成宝塔山遗址公园,上有休憩廊亭和古文化雕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