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为幸福新生活奋斗的漫长历程中,无数的英雄烈士前赴后继,付出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他们不能被忘记,也不该被忘记。
自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发起“抢救民间家书”文化项目,一封封来自普通战士的“红色家书”也随之涌现。家国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在字里行间被勾勒,淹没在时代尘埃中的无名英雄重新焕发光彩。张丁说,一封封家书里,让人看到的是信仰的力量。
耗时最久的征集
两封来不及寄出的家书
年7月,“抢救民间家书”文化项目发起一年多后,张丁收到了一沓挂号邮件,邮件的内容让他眼前一亮。
发件人叫许卓亮,他寄来的是伯父许英在年写给母亲和两位弟弟的家书及相关资料。这两封家书的难得之处,也是让人无比动容的地方在于,信件是许英故去后在他的衣服兜里发现的。从事家书抢救这么多年,在张丁的记忆里,从逝者衣兜里发现的信并不多。
展信细读,家书的内容更是让张丁暗自赞叹。情感真挚的“母亲,我想你……”之后,许英笔触一转,化身为盼子归来的母亲,“十年来,我想着那出门在外,好像远在天边的山儿,我眼里含满了泪。他难道还会活在 吗?……起初,我还终日不断地牵念着我的儿子,现在十年了,也许他再不会存在于 了。以后我便有时想起,却又很淡漠的从我的心坎间掠过,因为不愿再忆起这令人心肠欲断的儿子的事。妈,你是这样的在想念着你的山儿吗?”
在信中,许英向母亲解释了自己十年间接受的革命锻炼,“为着母亲的幸福,为着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我情愿以死杀敌。”此外,他还勉励两位弟弟“积极生产,积极支援前线”。
看完这封家书,张丁久久不能平静,“有文采,有情感,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这样的家书太难得了!”张丁立即与许卓亮取得联系,关于许英短暂人生里的更多细节开始浮现。据许卓亮讲述,许英年出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一个东北军文书家庭,年参加冀中抗日游击总队,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战士、班长、文书,一路成长为冀中警备旅文化干事、抗大六分校政教干事,再到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教导员。年9月塔山阻击战前,他和营长李文斌率部收复大东山,战斗中,他被敌人子弹射中喉咙。战友们本要把他抬下去,许英示意不要管他,全营继续进攻。最终,他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战后,李文斌为许英装殓遗体时,从他兜里发现了两封信。然而,因战事繁忙,直到平津战役之后,李文斌才将烈士家书寄出,家属收到信后如获至宝,却不知许英此时已经牺牲了多天。
遗憾的是,当时展出条件有限,张丁未能 时间征集到许英家书的原件。之后的十几年间,张丁一直与许卓亮保持联系,这几封家书也成了张丁心里难以忘怀的挂念。年3月,在筹备人大博物馆家书新展时,张丁终于得偿所愿。许卓亮应邀来到了人大,并带来了家书等全套原件。除了许英的两封家书外,营长李文斌以战友向其家人解释许英牺牲过程的信件等也一同进行了扫描存档。
11年的漫长历程,成了张丁这么多年来耗时最久的一次征集。
如今,许英的两封家书就陈列在人大家书博物馆中,信封上的大字潇洒飘逸。肃穆的灯光下,许英年轻、坚毅的面庞在27岁被永远定格。然而,许英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年,许卓亮从北京某部队退休后回到老家,在家中老屋的遗址上翻建了一座新房,取名“家史馆”,把许英家书等相关资料陈列其中,作为家族成员参观学习、慎终追远的场所。让人伤感的故事至此有了温暖的结局。
纯属偶然的征集
一组自带“插画”的家书
在人大博物馆里,有一组家书格外引人注意,与其他信件满是文字不同,这组家书更像是一幅幅连环画:钢笔、房子、口风琴这些字眼都被生动的图画所代替,就算不怎么识字的孩童也能读懂。的确,这些家书就是写给孩童的。书信的作者叫李征明,收信人是他刚上小学的妹妹。
这些家书的征集也纯属偶然。张丁回忆,年9月,曾与张丁共事过的一名人大在读博士找到张丁,说自己读研时一名室友的舅舅叫李征明,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烈士,家里保存了几封舅舅的信件,想找地方捐出来。简单的几句话,让敏感的张丁嗅到了这几封家书的价值。
后来收到的相关信息更是让张丁惊喜不已。这些信件不是一封两封,而是一组,可成一个系列。家书有写给父母的,也有写给兄弟妹妹的。在信中,他关切地询问兄弟“思想上是否进步”,勉励他们“青年人要找到光明前途,唯有参加革命工作和各种建设上去……”鼓励妹妹“好好学习”,既要学习文化,也要学些“政治常识”。更可贵的是,信件图文并茂,除了给妹妹的信中夹文夹画之外,在一张信纸的背面,李征明还画了一幅完整的图片,向家人展示朝鲜人民的生活场景。“这样有视觉冲击力的信件非常适合展览,趣味横生的字里行间,他本人的才华情趣、乐观幽默也扑面而来。”张丁说。
张丁 时间跟李征明家人取得了联系。家住安徽芜湖的李曼是李征明信中的“蔓妹”,也是信件的主要收藏者。接到张丁的邀请后,他们一家来到北京,张丁才遗憾地得知,如此善于捕捉生活情趣的才气少年,生命止步于23岁,那时距离战争胜利只有约一个月。
战友的来信还原了李征明牺牲时的壮烈场面,“年6月23日晚,我军对五圣山前沿敌阵地发起了猛烈反击。这次消灭了敌人6个加强连和2个守备连……在战斗中,征明同志英勇顽强, 次负伤后还坚持战斗,不下火线。在硝烟弥漫尘土飞扬的枪林弹雨中,他奋勇抢救伤员,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第二次负伤,终因伤势过重,救治无效离开了我们。”
透过这些文字,23岁的少年不仅是个英雄,还是贴心的兄长、暖心的儿子。
带着遗憾的征集
让人不忍收藏的家书
从事家书征集这么多年,张丁一直有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劲儿,凡是他认定的家书,基本没有征集不到的,但是宋云亮写给妻子胡玉华的几封家书是个例外。
年,张丁收到了胡玉华寄来的一组家书复印件,这是她的丈夫宋云亮在年前后写给她的几封“情书”。信中除了有你侬我侬细腻情愫的倾诉,也有历史大背景的还原。比如在一封信中,宋云亮向胡玉华讲述了北平刚刚解放后,自己所见到的热闹的北平:“街上有电车,有稠密的行人,有很多的商店,来往的汽车,真比驮粮的小毛驴还多哩……”另一封信则写于 停战前夕,记录了从战争到和平的珍贵瞬间:“七月廿七日的晚上,我们还在山上的指挥所,从下午九时起,我们的炮火停止了发射,敌人的炮火也停止了发射,天空再也听不到敌机的声音,真的停火了!”
张丁意识到,这些都可以作为很珍贵的史料来进行珍藏,当时就给胡玉华打了电话。之后的几年间,两人虽未见面,但也没有停止联系;于是,更多的信件陆陆续续寄到张丁手上,胡玉华和宋云亮动人的爱情故事也借由张丁的笔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三年前,年过九旬的胡玉华再次与张丁取得联系,老人吐露了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想在有生之年把宋云亮的书信集结成册,做个纪念。这个心愿也成了张丁的愿望,他也一直想要看看宋云亮的全套家书。然而,要完成这项工作,还需要大量的整理工作,老人年纪已高,来一趟北京并不容易,这件事情便被拖了下来。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张丁与老人见了面。不过遗憾的是,此时老人已有些糊涂,对之前与张丁的通话记忆模糊。后来,张丁才得知,老伴去世后的这么多年里,胡玉华一直把老伴的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轻易不示人,就连儿女都不知道母亲还有这么一盒宝贵的记忆。这样的现实张丁不得不接受,这份没有完全征集到的家书也成了张丁永远的遗憾。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牛伟坤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