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清军攻克松山。松山被清军围困已久,崇祯命顺天巡抚杨绳武督师救洪承畴,又派兵部侍郎范志完前去督军,然而两人都不敢带兵前去援救。副将焦埏带着兵前去救援,可是刚出了山海关,就被八旗打得全军覆没。副将夏成德派遣自己的儿子到清军帅帐做人质,与清军相约二月十八日攻城,自己做清军的内应。果然,到了这天,夏成德打开城门,清军涌入城内。巡抚邱民仰,总兵官曹变蛟、王廷臣等苦战力竭而死。
此时摆在祖大寿面前的还是几年前的一个老问题,生存还是死亡?
宅男祖大寿
祖大寿出身于宁远望族,他的祖上祖庆作为戍边军官从安徽率全家迁居宁远,家族世袭明朝宁远卫军职,经过百年的繁衍生息,祖家成了宁远地区一个人口兴盛的望族。
祖大寿出身在军旅之家,从他爷爷祖承训开始,到他父亲,直到祖大寿,都世代驻守在宁远城。祖大寿于年授职靖东营游击,因作战勇敢而被当经略辽东的熊廷弼上奏表彰过。年他投入广宁(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麾下,任中军游击。
年(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攻打宁远,祖大寿参与了由袁崇焕组织的宁远保卫战,这一战明军利用火炮的优势,将努尔哈赤一炮轰死。第二年农历五月,后金皇太极亲率清军进攻宁远,为其父报仇,祖大寿参与抵抗清军,明军获宁锦大捷。此战祖大寿获得战功,被升为辽东前锋总兵,负责驻守锦州。
崇祯二年“己巳之变”,皇太极率一万四千人,从蓟门关翻越长城攻入,这一进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崇祯下令入京勤王,袁崇焕急率祖大寿快速驰援北京城。来到北京城下后,袁崇焕要求皇上能让他的关宁军可以入城休整。面对袁崇焕这样的要求,崇祯本来就对袁崇焕的失职所导致“己巳之变”心怀不满,如今还要要带兵入城,你想要干什么?逼宫吗?
崇祯历来就对手下的人不信任,更何况是手握重兵的袁崇焕。当初,在关外,这个家伙就擅自将皮岛的主帅毛文龙斩杀,使得皇太极再无后顾之忧,才有了今天兵临城下的局面。现在又想入城?这使得对武将拥兵自重十分忌惮的崇祯皇帝,更加对袁崇焕不满更加强烈。
在随后的京城守卫战中,皇太极亲率主力进攻满桂的宣门,另一方面派莽古尔泰、阿济格等贝勒率军进攻驻扎广渠门的关宁军。在作战中,崇祯使用骑兵和炮兵相结合的方式,打退了清军的进攻,但满贵却因为中了一炮,而丢失了阵地,害怕朝廷的追责,于是写奏疏给朝廷,说明丢失阵地不是我的过失,而是自己被关宁军的火铳所伤。
好嘛,崇祯皇帝本来就生气袁崇焕当初说五年平辽,结果八旗直接翻越长城,兵临城下。除此之外,这个袁崇焕还未经请示,就宰了当朝一品大员,皮岛总兵毛文龙。现在带兵南下勤王,结果却跟而不击,还要求进程修正,这个袁崇焕想干嘛?于是在清军撤兵之后,崇祯就把这个袁崇焕给下狱了。
此时,留在军营的祖大寿见袁崇焕被捕下狱,他吓坏了,担心倾巢之下焉有完卵,自己毕竟是袁督师提拔的。下一个很有可能便轮到自己了。果然,此时已经有朝中言官,开始攻击祖大寿。这些人为首的就是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他非常确定地说,祖大寿三天内必反。
果然,袁崇焕那样被崇祯帝抓进监狱后,祖大寿便率关宁军离开京师,回到辽东。此时的京师,关宁军走了,满桂率兵出战,后金军全军覆没,京城十分危急,崇祯不得已接受孙承宗的建议,下旨让在狱中的袁崇焕写信给祖大寿,召关宁军解京师之危,清军见关宁军又来了,不敢恋战,撤兵了。
然而此战之后,祖大寿就一直在锦州驻守,哪都不去。有人说他是宅男,那里是宅男哦,他只是怕被崇祯害死。
大凌河的惨剧
大凌河在关外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为了扩大关宁防线,孙承宗派遣祖大寿前去大凌河修筑堡垒。皇太极看到祖大寿又在孙承忠的指示下修筑堡垒,就明白了,这是明朝想要一步一步蚕食辽东。于是在大凌河堡垒还没有修好之际,就派大军围困了大凌河。
经过几次交兵之后,祖大寿就带着仅有的明军退进城里,皇太极加紧劝降活动,在崇祯四年的十月七日和十月九日,祖大寿先后收到好几封皇太极写给他的劝降信。在亲笔信中皇太极表示,只要祖大寿投降,大清绝对会给予他最高的待遇,除此之外,他还表示,投降后后金军绝不会滥杀无辜,此前二贝勒阿在永平屠城,已受到严惩。不要有所顾虑,尽快降清。
但是,皇太极得到的回信是“我宁死于此,也不投降”。
就这样祖大寿熬到十一月,一个叫王世龙的人晚上从城墙上翻了过来,说了一个惊天的消息“商贾诸杂役多死,存者人相食,马毙殆尽”。什么意思呢?城内的早就断粮了,城内的所有动物都被吃了,现在这个城里的百姓已经成为了士兵的口粮了。
得知消息后,皇太极派降将姜新赴城中要求面谈,此时,祖大寿便派韩栋代表守城明军领到金营中去谈判。祖大寿邀请后金将领石廷柱入城商议降金之事,随后,祖大寿安排祖可法、祖泽润、刘天禄、张存仁等四将,随同清将石廷柱回到金营,皇太极亲自出来迎接。
就在投降之事已经谈得差不多的时候,副将何可纲却不答应,他对祖大寿说,你忘记了袁将军的嘱托的了吗?祖大寿冷笑道,要不是顾及袁将军的叮嘱,早就投降了。何可纲死活不同意投降,祖大寿将其处死,打开城门,率明军守城部将金营投降。皇太极与代善、莽古尔泰及众贝勒、大臣隆重迎接祖大寿等,双方登坛祭天,皇太极大摆盛宴庆贺祖大寿的祖家军加入清军。
这里我再补充一个内容,祖大寿正式投降后,皇太极还特意进了大凌河城,只见城内白骨累累,被围了八十二天,守城的明军一共吃了一万九千多人,而其中大部分是父母和儿童。
祖大寿的忽悠
没有办法,如果在守下去,恐怕就要军人吃军人了。真要到那个时候,恐怕就会不攻自乱。祖大寿选择了出城投降。面对这个顽固对手的投降,皇太极设宴款待,在宴席上,祖大寿一方和皇太极一方进行了友好的会谈,并对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了讨论。其中双方最敢兴趣的话题,就是祖大寿应该如何帮主皇太极顺利地攻取锦州。祖大寿建议道“他的家眷都在锦州城内,锦州守将尚不知他已降清之事,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他将带上自己的本部兵马,回到锦州城,并说自己是突围出来的。随后他会和皇太极联系,决定哪天里应外合夺取锦州城。
十一月二十二日,祖大寿带着包括自己子侄的二十六个亲信,就清将石廷柱的护送下,在夜色中踏过小凌河,望着祖大寿的背影,石廷柱绝对没有想到,再次看到这个背影已经是十年后了。回到锦州城的第三天,皇太极就迫不及待的写信给祖大寿,问他情况如何,何时里应外合。祖大寿给的回话是,最近城内来了不少新兵,朝廷也派了监军过来,原先的计划恐怕一时半会难以执行,您这边先等等,我来想办法。最后在回信中,祖大寿补充了一句说当初在大凌河,有几个人跑回了锦州城。现在邱巡抚对我深表怀疑,因此最近就先不要联系了,以免被人怀疑坏了大事。
皇太紧接到祖大寿的回信之后,马上明白自己上当了。虽然说已经上当,可是还是有点不甘心,就派间谍去锦州城打听一下。果然,间谍回来汇报说:祖大寿回到锦州城,就立即积极布防,准备物资武器,并告诉全体锦州城的老百姓,在家多准备武器,多挖地窖,多储存粮食。虽然祖大寿信中很多内容都是假的,但有一件事情却是真的,那就是祖大寿投降的事情,邱巡抚的确是知道了,并且写了奏疏递给了崇祯。
但让人感觉到惊诧的是,崇祯皇帝不但没有问罪祖大寿,反而提升他为左都督,统领锦州军政事务。崇祯皇帝很少对手下的人信任,特别是带兵的武将,那更是从头怀疑到脚。这样对祖大寿度的信任,根本就不是崇祯的作风。
崇祯帝心里是怎么想的?难道崇祯眼里只有他?显然,不太可能。崇祯虽然刻薄寡恩,性情冲动,但是并不代表崇祯是个愣头青。最大的可能是,崇祯知道祖大寿带兵回辽的事情,如果断然的降罪,很有可能逼迫祖大寿真的将锦州城献给皇太极。毕竟,此时的辽东,祖大寿是关宁铁骑的最高指挥者。先稳住祖大寿的心,而后在伺机而动。
在祖大寿真的降清之前,崇祯帝曾三次下诏命祖大寿进京觐见,可是,祖大寿都以各种理由,巧妙婉拒,他知道,这个皇帝可不是什么好人。君臣之间,竟然提防到了这一步,也是大明气数将近的预兆。
在反观皇太极,明明知道自己被祖大寿晃点了,可是却依旧多次派密使进入锦州,提醒祖大寿勿忘作内应的约定。虽然祖大寿依旧编造各种理由拖延,甚至还不恋旧情,主动派兵与清军作战。但皇太极却依旧盛情款待留在金营中的祖大寿之子祖可法等人,继续写密信给祖大寿,希望他弃明投清。
崇祯十一年农历十月,清军分三路进攻明军,豫亲王多铎向宁远、锦州方向进发,要到达锦州,就必须先经过明军驻守的中后所。而此时驻守中后所的明朝将领就是祖大寿。祖大寿早就知晓豫亲王多则率军前来此处,于是在多铎刚到中后所,立足为稳之际,就率领关宁铁骑忽然从两侧偷袭,大败多铎,追击十几里。次日,多铎联手济尔哈朗一起出击,祖大寿却早就率兵撤回,退回中后所。
在得知祖大寿带着关宁骑兵主动出击,还大败多铎。就连夜亲自率兵临近中后所,派出使者带着自己的亲笔信给祖大寿。在信中,皇太极并没有谴责祖大寿背信弃义,一开头就先煽情,称自大凌河一别一过数载,当初大家在一起把酒言欢的场景仿佛昨日。这次我率军到此,不为别的,只是当初于将军一见,就被将军的风采所折服,非常欣赏将军的才能和人品。这次望能与将军一见,共叙当日之情。将军究竟是归降大清还是继续效命大明,都没有关系,你永远是我们朋友。最后还特意写了一句,将军虽然屡屡与我军冲突,但将军乃是在忠诚于自己的军人的使命,尽守将之责,对此,我不会怪将军,请将军勿疑!”
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夸一下皇太极这哥们,对于忽悠,他是认真的。
次日,皇太极放了几个俘虏的明军,让他们又给祖大寿带信。在信上说,上次将军不辞而别,我周围的人都说我单纯幼稚,是个傻白甜,但是我知道我不是。兄弟,你看我对你是如此的信任,如今我的部下说我是傻白甜,你是不是应该出来替兄弟证明一下。兄弟你要是不放心,你我可各带一两名亲信,在两军中间地带会晤。我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告诉我的那些小弟,是他们目光短浅,根本不懂我们的格局”。
最后的忠心
皇太极之所以不厌其烦的仿佛忽悠,甚至明知道忽悠不了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不懈的忽悠,是因为他傻吗?显然不是。锦州城对于皇太极,甚至对于满清的来说都至关重要。
锦州地处辽东湾西北,南有松山,西南有杏山和塔山,东南有海口,这些构成在一起,就是一套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除此之外,锦州还是宁锦防线的最为重要的一个一环。如果不打下锦州,则宁远就永无拿下之日,宁远拿不下来,山海关就想都别想。原因很简单,总不能每次进攻大明都要翻山越长城吧?万一关内出了个厉害的靠谱皇帝,重用像孙承宗,熊廷弼这样可以独当一面的能干之臣,别说入关了,恐怕又要被大明朝廷再犁化一次。
既然招降祖大寿不行,那就真刀真枪地干一场吧。明崇祯十二年农历二月,皇太极再次率大军进攻明朝辽东地区,大军围攻松山。此时的祖大寿正守在宁远城,皇太极依然想劝祖大寿降清,而祖大寿仍拒绝,他命祖克勇以及副将杨震、徐昌永等率军向锦州进发,行军至乌欣河口与清军相遇,祖克勇与清将阿尔萨兰交战,明军战败。然而清军并没有继续前进,原来在松山上,清军遭遇了松山守将金国凤顽强地抵抗。皇太极深感明军宁锦防线的坚固,于是罢兵回了沈阳。
崇祯十四年,皇太极又命济尔哈朗为锦州前线总指挥,这次的战斗,清军破天荒的调集了几十门火炮,不断的向锦州城内轰击。守城在锦州的祖大寿发现,清军这次不但围住了锦州城,还在锦州城周围挖了深濠。祖大寿派人向朝廷求援,崇祯得知后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率军十三万去援救锦州。
大明派遣洪承畴做蓟辽总督,其实非常合适。多年的军事生涯给了洪承畴非常丰富的战场经验。为了探明清军的虚实,洪承畴派遣总兵杨国柱带着一支精锐小队,深入到松山境内查探清军的虚实,并攻打了清军的右翼山营,获得了首胜。然而就在开局不错的情况下,朝中大臣和明朝皇帝崇祯,却因为大军耗费银两太大,而一次次下旨崔战,逼得洪承畴还没有准备好就出击。结果让熟悉地形的多尔衮袭击了明军粮道,致使明军大乱,又率兵直冲明军的炮队,让明军的大炮无法发挥作用。结果,年(明崇祯十五年)农历二月,松山城被攻破,洪承畴被俘,在解送至盛京不久后,洪承畴降清。
松山被占领后,同年的四月,明清的和谈也随之失败。而一转眼,锦州已经被围困了一年。祖大寿于是在自己守卫的锦州城内第二次看见人相食的场景。这一次,祖大寿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折磨了,难道作为明朝的守将,总要面对像佛教里说的饿鬼世界吗?祖大寿彻底地崩溃了,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熬干了。三月初八,祖大寿开城出降。
皇太极得知祖大寿投降的消息极为高兴,他立即让身边的将领将祖大寿迎至盛京。祖大寿降清后被授予汉军正黄旗总兵之职。
此时,大明朝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个孤城了。
祖大寿尽力了
对于祖大寿,我们只要稍微看一下他的经历,就会非常的清楚,他绝对不是一个叛徒。对于这点,我们从祖大寿同他外甥吴三桂的信件中就可以看出。祖大寿投降满清之后,多尔衮就让他写信劝说自己的外甥吴三桂能够投靠过来,否则等待他的下场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自己的君王杀掉。吴三桂在回信中,先是回忆当初跟在舅舅身边,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都是舅舅言传身教的作用,自己感激不急。自己也是带兵之人,非常明白舅舅当初是在一种怎样的环境中,依然孤军奋战,奋力抵抗。并理解舅舅投诚,此举是效仿古人,等到有机会一定还会回归明朝。
其实吴三桂说的也是实情,当初大凌河被围,被逼到吃人吃的地步,祖大寿没有向锦州,宁远求援,也没有向朝廷求援。最后迫不得已,出城投降,回到锦州城后,又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稳稳的守住锦州和宁远,还不断的修建碉堡,骚扰后金。要知道祖大寿这样做的同时,他的儿子和侄子依然还在皇太极的营帐中。还说怀疑祖大寿的忠心,那真的是别有用心了。
祖大寿在关外,牵制住了后金,给了大明足够的时间来平定国内的暴动,但是崇祯却一次次的丧失机会。这段时间,皇太极征服了内蒙,联合的外蒙,入侵了朝鲜,获得了稳定的后方和大量的战略物资后。就开始一心一意的对付明朝,这才有了锦松被困。
其实,在当初袁崇焕被崇祯判处凌迟,祖大寿的已经对这个君主和国家失望之际。袁崇焕对国家如此忠心之人,尽然也是这样的一个下场,那么说不定哪天,自己也会被这个所谓的皇帝出卖。这也是崇祯三次诏祖大寿入京,祖大寿都不愿意去的原因。说白了,君臣相互怀疑,彼此不信任。但是哪怕是这样,祖大寿依然记得自己对袁崇焕的承诺,坚守自己的岗位。
最后再说一点,祖大寿投清以后,基本上没有参加一场对明朝的战斗,只是偶尔给一点战略建议。在这点应该能看出来,祖大寿的内心是挣扎和痛苦的。
又是一个李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