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方,默默无闻。到现在也没有几个人知道。但这个小地方却是一个历史的拐点。这个地方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比较陌生,位于山海关和辽宁省绥中县交界处不远的地方,风景秀丽,背山面海。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尸横遍野的大战。三股军事力量在这里交结缠绵,生死搏杀。其结果令中国的面目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个小地方,叫”一片石”。一,历史的幽深处:一片石会战,也叫山海关之战。是明朝末年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战。一方是刚刚势如破竹地拿下明帝国首都北京的李自成率领号称二十万的顺军;一方是吴三桂率领的四万关宁铁骑;第三方则是盘踞于关外的满清政权的多尔衮率领的十一万八旗悍卒精骑。此次大战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有着悠久历史的汉民族,对自己广袤无垠的国土失去了控制,落入了外民族的统治。而在此战之前,这个外民族政权做梦也不敢觊觎明帝国这个庞然大物,最高理想就是盘踞关外,做一些骚扰州府、捋掠金银的一方霸主。在李自成攻打北京之前,范文程在在政治方略和指导思想上,建议满清政权可以把重心从烧杀抢掠、在东北地区称王称霸的一贯作风上,放在善安百姓,图中华大地的时候,几乎所有满清的王公大臣们还都懵懂诧异,认为范文程说的是疯话,唯有多尔衮如雷击顶之后,深以为然。所以当吴三桂以长江以北为酬,向满清借兵的时候,多尔衮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当时抛去李自成的几十万兵马不说。大明尚有两百多万军队。而多尔衮倾举国之力,兵力也只有区区十八万。然而,此战之后,中华大地梦幻般地摆在了满清政权面前。至于借兵胜利后割地多少,立谁当皇帝之类的话,可就由不得吴三桂说了算了。公元年5月2日,北京城外盛传吴三桂将军已经夺回明太子,将要回京登基。一批明朝官吏准备了全套的仪驾,出朝阳门五里迎接大明新君。烟尘滚滚处,出现的却是满清的八旗铁骑。也可以说,一片石大战的后果,使满清统治了中华近三百年。在这个民族统治下的中国,却有着历史上最难看、最丧失人格的发型和官服,最落后的科举制度,最严酷的文字狱,和被篡改最严重的史书。由于故步自封和闭关锁国,以及腐朽的制度,书写了中国五千年来最恐怖、最悲怆的一段历史。导致中华民族从国土到思想以及各方位领域上的全面受伤,民族自尊跌入了谷底,几乎使中华民族万劫不复。历史的幽深处真的是细思极恐,惊心动魄……。二,辽事风云:这个曾经两次打断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民族,始于一个叫女真的部落。唐朝时期的渤海国即其祖先靺鞨人建立,后被契丹所灭。女真族于北宋时重新崛起于大兴安岭的白山黑水,后建立了金朝,先荡平了辽国,后灭亡了北宋。占据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后被成吉思汗所灭。明万历十一年(公元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用三十六年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部落,创立了八旗,建立“后金”政权。于万历四十六年,攻陷辽东的抚顺、清河,正式对大明帝国开战,这才引起了明朝的注意,辽事遂起。万历四十七年,明朝派四路大军征伐后金,在萨尔浒被后金八旗铁骑击溃。五天之间,三路覆灭,一路溃败。这是大明帝国自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耻辱性军事失利。至此后,天下震动,建州女真正式成为明帝国的心腹大患。后金政权则携胜陆续攻占了开原和铁岭。然而,在此期间,大明朝廷却陷入了混乱之中。万历皇帝去世,景泰皇帝即位一个月也神秘死去。围绕前后的“宫廷三案”相继发生(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其后果导致了明廷党争进入了白热化程度。天启皇帝朱由校登基,随后宦官魏忠贤把持了朝政,阉党插手辽事。导致了沈阳和辽东首府辽阳失陷,后金政权迁都辽阳。后广宁的失陷标准着明朝和后金的战场正式进入辽河以西。之前辽东经略、兵部尚书熊廷弼刚刚改观了辽东不利的局面,后撤职被杀,并传首九边。做了党争的牺牲品。而在此之时,大明帝国另一个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努尔哈赤的克星袁崇焕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辽阳失陷后,除后金掳走的部分百姓外,辽西军民尽数退入山海关。京师震动,悲观情绪弥漫朝野,皆认为辽西无局可守。时任兵部职方司主事的袁崇焕心忧社稷,单骑阅塞。提出了在关外里处营筑宁远城,一方面护卫山海关,屏障关内。另一方面积蓄力量,以宁远为基地,以图反攻。展示出了卓越的军事谋略。天启四年(公元年),帝师孙承宗受命督蓟辽督师,重用袁崇焕,修成宁远城。在宁远前里各城派兵驻守,形成锦州、山海关纵横里的关、宁、锦防线。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六万精骑,扫清外围,兵临宁远孤城之下。袁崇焕在前临强敌,后无援兵的艰难环境下,避其锋芒,舍短求长,用弓箭、火铳等坚守城池,抵御强攻。关键时刻,红衣大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后金八旗死伤相藉,68岁的天命汗努尔哈赤身受重伤,遭到了起兵44年来最严重的惨败。回到辽阳,气恨交加,一命呜呼。天聪汗皇太极继任后金汗位。即位之后,皇太极随即派兵平定了朝鲜,达到了既可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又能给明朝形成水陆夹击的态势。显示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才能。而因为双方都需要一个自固的缓冲期,辽西战场平静了一年零四个月。在此期间,袁崇焕为了重筑防线,力主与后金合谈,皇太极亦积极配合,故意处处显示出对袁崇焕个人的热诚之情,后合谈不了了之,却成了后来袁崇焕屈死的罪名之一。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率军一打宁远,两攻锦州均告失败,死伤惨重。袁崇焕重筑的关宁锦防线发挥了巨大作用。锦州、宁远相互配合,激战25天,重创后金,取得了第二次大捷,袁崇焕亦威震蓟辽。然而,朝廷之内,阉党乱政,东林惨败。劳苦功高的袁崇焕有功不赏反遭诬告,心情郁闷,黯然辞职。随着崇祯登基,悲壮的大幕即将拉开。三,袁崇焕之死:有人认为,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之初,深谋远虑,谋定后动,在两个多月时间里,不动声色地剪除了魏忠贤阉党;重新启用袁崇焕督师蓟辽,打造出了一个铁桶一般的关宁锦防线,显示出了一个年轻帝王杰出的政治智慧和谋略。但从后来的所有事实发展和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位亡国之君刚愎自用、残忍好杀、目光短浅、敏感多疑、虚荣浅薄、少谋寡断。没有大智慧,全是小聪明。因此,尽管这位皇帝宵衣旰食,特别勤政辛苦,但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是,他不是贩夫走卒之流,辛苦一些就可以安身立命。他是一个泱泱大国的元首,而这个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急存亡之秋。他所具备的素质,与挽狂澜于即倒毫不相干,其反作用倒是时时可见。再看天聪汗皇太极。即位以来,一方面实行天聪新政,调整内外政策,重用汉官。另一方面安定蒙古、朝鲜,巩固后方,虎视大明。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以蒙古科尔沁部骑兵为向导,亲率八旗,避开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地区,突袭长城蓟镇防区隘口,进攻明帝都北京。袁崇焕率关宁铁骑千里奔袭,率军勤王。相继在北京城外的德胜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取得了四场胜利,击败了后金八旗大军,取得了保卫京师的胜利。让人所料未及的是,功臣没有受到封赏。却直接被逮捕入狱。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钦定九条大罪被凌迟处死,死的及其惨烈。被蒙蔽而失去理智的百姓,咬牙切齿,血灌瞳仁。甚至愿意用养家糊口的不菲的银子去换取这个所谓出卖国家、勾引异族试图来屠杀自己的大汉奸袁崇焕身上一块肉吃掉,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具那位技艺高超的刽子手回忆,为了多卖钱,剐得极慢、极仔细。用了半天时间,剐了多刀,以至于皮肉刮尽,人还没死……。当然,袁崇焕入狱之后,也有正义之士为之奔走鸣冤;也有着明理善良之人,默默收殓了袁崇焕的遗骨,并举家世世代代守护着卫国忠臣的忠魂。让我们在痛苦的思索之后,对这个民族心灵最深处,还流转着纯净高贵的血液保持着信心。袁崇焕含冤而死,其原因三百多年以来,众说纷纭。究竟犯了什么罪?还为什么是凌迟?没有一定的答案。但我们从崇祯皇帝以后的行为和结局上是可以找到的。四,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在位17年,共任命过50位相当于首相副首相的内阁大学士,被后世讥讽我“崇祯五十相”。他是唯一一个杀过两个相当于宰相的内阁大学士的明朝皇帝。他直接下令杀死的兵部尚书、总督一共七人。相当于今天省委一把手的巡抚十一人。被他抓进监狱里关押、殴打、间接逼死、战死、自杀、流放的省级干部达六七十人之多。崇祯十二年,因为上年清军内犯,他一次性就杀了文武官员36人,其中有骁勇善战,屡立战功的总兵祖宽和精明强干的山东巡抚颜继祖。崇祯十四年(公元年),被关押监狱里的大臣有人。这是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当时全国文武百官一共才一万多人。曾经有很多次可以力挽狂澜的机会,他一次也没有抓住。李自成大兵压境,大明朝岌岌可危。在崇祯最危急的局面下,曾经有三个轻而易举就可以逆转乾坤的机会,总要抓住一个,大明可以不亡,自己可以不死。却由于崇祯性格上的缺陷,落入了国破身死的境地。大方面主要有三,其一,据多次历史记载,皇太极主动提出和谈,愿意去掉自己的帝号,要个名份,愿为大明藩篱,崇祯又想谈又爱面子,怕留下宋高宗一样的骂名,后秘密和谈泄露,恼羞成怒,凌迟处死了负责秘密和谈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殊不知当时形势与南宋岳飞节节取胜,全国响应,占尽优势的情形下与女真和谈的形势有本质上的不同。另外,女真也就是想要个名分而已。其二,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也曾要求与朝廷和谈,要个陕西王的王位,还愿意北上抗清,这样一举数得的好事竟然也被拒绝。其三,李自成兵临城下,尚有迁都一路可走,南京是另一个成熟的国都,有现成的一套国家运行机制,国内尚有两百多万军队,卷土重来也并不难。暂时受些屈辱,但大明一定不会亡。他所具有的性格是绝对不能出现在一个帝王身上的。没有能力驾驭群臣,因而对诸臣产生了刻骨仇恨,煤山自尽之前留下的“文臣皆可杀”之言就是最好的明证。历史上不乏有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先例。坏就坏在他没有帝王之才,还要励志中兴。这一切,源于他的性格。政治上不成熟,不善于审时度势。刚愎自用,偏激爱面子。不是勤政就可以当个好皇帝的。正是他的严苛好杀,决策上的优柔寡断,以及无谓的已经扭曲的自尊心终使大明王朝万劫不复。国家灭亡,江山沦丧,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又有什么用?五,多尔衮:在一片石会战之前,满清政权从来没有想过,甚至做梦也不敢想想象自己会取代大明朝,拥有中华大地。而最终使这一切梦幻般来到满清眼前的,是一个叫多尔衮的人。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皇太极即位后,在他所以参与的一系列战略性的军事行动中,均有上佳表现。令皇太极对他“特加爱重”,也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地位与威望。在第二次征伐朝鲜战役中,皇太极攻汉山不下,先行回国。多尔衮率刚刚组建的水军,一举攻克江华岛,俘获朝鲜皇室七十六人,群臣眷属一百六十六人。结果使朝鲜国王出城投降。崇祯九年,多尔衮征伐蒙古林丹汗残部,获失踪两百多年的传国玉玺。对皇太极和后金臣属影响极大,认为得到了上天的护佑。崇祯十年(公元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汗”为帝,国号由“金”改“清”,正式成立了大清国。崇祯十一年,皇太极派他率满清左翼军精骑伐明。多尔衮纵横山西、河北、山东三省。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转掠两千里,旌旗所指,所向披靡。大明著名总督卢象升就是这一次战死在多尔衮手下。而这一次的军事行动,在历史上意义重大。清兵入塞的紧急军情,把即将剿灭李自成的洪承畴、孙传庭调离了南原第一线,从而使李自成侥幸逃脱,后死灰复燃。在八旗铁骑五次绕道伐明的军事捋掠行动中,这一次战果最大。五十七次战役获得全胜。只用一天时间,攻克了山东重镇济南,杀死两名总督级大员,攻克城池五十余座,生擒德王朱由枢。俘获人畜四十六万余,黄金四千多两,白银九十七万两。蒋良骐《东华录》卷五记载,“太宗创业盛京,同事诸王皆树勋劳,而睿亲王之功为冠”。此时,日薄西山的大明帝国、声势浩大的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还有如日中天的满清政权,三支军事力量,逐鹿于中国大地,已经接近最后大决战的前夜。松锦之战是决定明帝国与满清政权命运的,生死攸关的一场大决战。从崇祯十三年四月十一日清军围锦州开始,到崇祯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杏山失陷为止,整整打了两年。皇太极派兵先围住了锦州,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宁远总兵吴三桂等十三万大军前去救援。皇太极围点打援,大战双方在松山展开。明军先胜一场,皇太极带病驾临前线,切断明军粮道,明军军心不稳。由于辽西平原利于八旗铁骑。经过十几天的激战,明军大溃,伤亡五万有余。退入松山城被围。仅有吴三桂、王朴只身逃脱,退回宁远。经过长时间的围困,松山城内粮草耗尽,人相竟食。后城破,总督洪承畴被擒。清军一鼓作气,拿下了锦州、塔山和杏山。松锦大战以满清大获全胜而告终。堂堂大明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剃发投降。第二年,皇太极病死,多尔衮摄政。同年,李自成攻下襄阳,称“新顺王”。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崇祯十七年(公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身亡。四月十五日,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亲率十万八旗铁骑兵临山海关。历史多方面的目光聚焦在了这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六,一片石:崇祯三年以前,李自成是甘肃总兵杨肇基部下的一个把总。皇太极第一次打到北京城下的时候,杨肇基奉命率军勤王。在金县,李自成和他的兄弟哗变,投入了闯王高迎祥的农民军。后当上了闯军首领。此后的十余年间,并没有什么政治纲领,农民军几次都差点被清剿覆灭。崇祯十一年底,在洪承畴、孙传庭的重兵打击下,仅十八骑逃入商洛山中。他的坚韧不拔、多尔衮率清军入塞、崇祯皇帝的庸劣与河南的自然灾害帮了他的大忙。到了崇祯十三年底,在得到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知识分子的帮助下,有了自己的政治导向。提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政治口号。受到中原人民的热烈拥戴和欢迎。有证据显示,进入北京之处,李自成的部队军纪严明。但是提出三年免纳钱粮之后,他的百万大军面临着财政上面巨大的压力。这就是导致后来对官员、贵族的逼敛钱财的原因。然而这种本身不好控制的方法,蔓延到了商户和普通百姓头上。期间,吴三桂的宅邸亦不可避免。此时的吴三桂,夹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应该是最难受的一个人。此时吴三桂为宁远、山海关一线的最高军事统帅,爵平西伯。掌管着二十多年间反复攻守拼杀、千锤百炼的大明帝国最精锐的关宁铁骑。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曾重金招揽吴三桂。就在吴三桂表示愿意接受招降,在去北京的路上,得到了关于自己家产被抄,父亲吴襄被拷问拘押掠财,爱妾陈圆圆被人霸占的消息。吴三桂冲冠一怒,重新反夺山海关,与李自成决裂。李自成遂亲率大军征讨。历史在这里开始转弯,吴三桂可能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这一转身,给中国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和全新的格局。在中国历史上,多尔衮真正发挥作用,只有七年左右,但就在这短短七年间,在他手上,完成了一次地覆天翻的大变动。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开始攻打山海关。有记载说,城池的一角曾经险些被攻破。吴三桂终于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当夜,多尔衮则适时地来到了山海关外五里处的欢喜岭。此时,在多尔衮面前,吴三桂已经大体上失去了讨价还价的地位。在举重若轻、若有若无之间,多尔衮想必已经不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就完成了主客易位。吴三桂由主变为从,而多尔衮则由客变成了主。事者,势也。吴三桂应该知道了身不由己、求人真难的滋味。第二天,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率关宁铁骑与李自成大军展开激战。多尔衮与八旗铁骑隐藏在侧,观察着战场情势,耐心等待着双方的消耗。史书记载说,激战中,被优势兵力攻击下的关宁铁骑渐渐不支。突然,从海上刮起一阵大风,卷起漫天沙尘,咫尺不见人影。多尔衮指挥数万八旗将士齐声鼓噪,“声传十里”。据说,如此三次鼓噪之后,沙尘暴渐渐转弱。八旗铁骑遂在多尔衮号令之下,疾驰而出,向农民军猛烈冲击。一旁观战的朝鲜世子在给朝鲜国王的一份秘密报告中写到:“仅仅一顿饭的功夫,战场上便积尸相枕,弥漫大野。”农民军全线崩溃。吴三桂和阿济格二人率军一直追击到了永平。吴三桂派人提议以交出明朝太子为停战条件,李自成接受了这个条件,将太子送到吴三桂军营,方才收兵。李自成四月三十日在紫禁城匆匆即皇帝位,然后便向陕西撤退。临走在紫禁城放了一把大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除武英殿完好外,其余大体残破不堪。之后的一切便回到开头的一幕。大清铁骑在大明皇家仪仗下,进入了北京城。中国历史进入了最后一代皇朝帝国——大清朝。七,蝴蝶效应:从史书记载看,在满清王公贝勒中,围绕是否迁都北京,曾经有过不小的争论。以阿济格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既然已经拿下了北京,就应该屠城,杀光北京人,杀他个痛快,然后,留下人驻守,大军回沈阳,或者退守山海关,这样可以万无一失。多尔衮搬出了皇太极,说太宗在世时曾经说过,拿下北京后就要迁都,然后再图统一天下。据说,兄弟两人为此吵得很凶。最终,多尔衮拍板决定迁都,并派人回沈阳去迎接小皇帝。当时,北京城里流言四起,人们传说七、八月间将要东迁,除了儿童,所有人都要杀光。为平息谣言,多尔衮下令加快将辽沈地区的人民迁往北京,并从沈阳提取白银一百余万两及各种物资运送至北京。京都局势趋于稳定。(《清史稿》列传五,诸王四。)就这样,多尔衮乾纲独断,在几个月时间里,干净利索地把北京乃至北方地区换成了另外一副模样。真个是“大河以北,传檄而定矣”。由此,他很自然地开始谋取天下之大一统。在向南方进军、定鼎中原的过程中,多尔衮及其指挥下的八旗军队犯下了累累令人发指的罪行,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保卫战之后的屠城,湖南湘潭争夺战之后的屠城等等。前三次屠城,发生在顺治二年,大体上是由豫亲王多铎等人所主导。这是三座江南名城,尤其是扬州,历来是中国最为繁华的城市。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是中国人的人生乐趣或目标之一。那是一座很早就拥有了百万人口的美丽都市。有记载说,连续十天的屠城后,这座城市里剩下的人口大约不超过千人。湘潭争夺战发生在大清朝定鼎中原四年多以后。当时,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军第二次拿下湘潭后,下令屠城,从正月二十一日开始,“屠至二十六日封刀,二十九日方止”。半个月后,一位名叫汪辉的读书人来到湘潭,看到的景象令他魂飞魄散。“但见尸首纵横满地”,“全城所余人口不满百人,受伤未死者数十人”。(《希青亭集》,汪辉《湘上痴脱离实录)。)公元年即大清顺治元年九月,皇太极死后一年,顺治小皇帝来到北京。十月一日,举行第二次登基大典。前一次在沈阳,面对的是关东地区大清臣民,如今是在北京,面对的是整个中华大地,汉民族从此将经受近三百年的外族统治和屈辱,以至于陷了黑暗的最低谷。小小的一片石这个“蝴蝶效应”,掀起的何止是一场风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