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版和旧版《大决战》中,配水池之战都是惨烈战斗的描述之一。在锦州外围作战时,东北野战军三纵七师对配水池据点进行了猛烈攻击。
虽然我军几乎以一个加强营的代价打掉了敌人的坚固防御工事,阵亡了六百余人,但有些观众对此感到疑惑。他们不明白,东北野战军实力强劲,指挥员用兵战术灵活,为什么他们还要选择硬攻配水池,而不是绕道而行呢?
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境下,配水池是敌人的战略要地,是他们在锦州外围的重要防线。如果我军能够打掉这个据点,就能够极大地削弱敌人的防御能力,为后续的战斗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指挥员们也正是出于这种战略考虑,才选择了硬攻配水池。虽然这场战斗的代价确实很大,但这是为了更大的战略目标。
指挥员们没有意气用事,而是深思熟虑,从全局出发,做出最佳决策。这种勇气和决心,是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的。
有些观众质疑在锦州进行配水池工事是否值得,认为它的面积不大,原本只是日本人修建的城市供水设施。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为了这样一个被钢筋水泥化的要塞而牺牲战士们的生命。
然而,这种观点似乎忽视了锦州的实际情况。
在辽沈战役前,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的规模超过了七十万人,主要部署在松花江北。接到军委的作战要求后,东野大军沿着北宁线向南推进,第一个攻击目标就是锦州,以形成"关门打狗"的战略态势。
因此,东野主力部队是从北方方向进发的,而锦州城则被北宁线贯穿,市区被分为两部分,北部是高地,南部相对平坦。
从作战方向和地形地貌来看,东北野战军需要首先攻击城北,而国军在城北的主要工事就包括了配水池。
在城北方向,有一座被称为“大疙瘩”的山,对于国军来说,它是提前占领的关键制高点。而如果东野想要从北侧进攻锦州城,就必须绕过这两处据点。
因此,东野的“林罗刘”和各纵队的指战员们,早已经预料到了这些问题。战役的特点就是这样,所以他们不得不强攻配水池。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军名将范汉杰在守锦州时,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针对性地加强了对这几处据点的巩固力度,进一步加重了我军官兵的伤亡。
有人会问,为什么锦州城北的战斗如此艰难,我们不考虑从南侧进行战术迂回呢?这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在辽沈战役初期,老蒋从华北剿总和山东调兵,组成了东进兵团,支援锦州的范汉杰集团。
而这个东进的侯镜如兵团正是向锦州城南进发的。如果塔山阻击战没有成功,或者无法为东野主力赢得足够的攻城时间,我军主力在南侧攻城就会面临锦州城内守敌和东进兵团的两面包夹,形势十分危险。
因此,绕道从城南进攻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锦州城北的配水池和“大疙瘩”都是我军攻克锦州的重难点。虽然配水池面积小,但却与锦州城有暗壕连接,且蒋军伤亡大,但可以通过暗道补充兵员和物资,因此,东野付出了一个加强营的代价才将其拿下。
而“大疙瘩”的情况同样严峻,虽然东野三纵打残了三个营,但并未出现配水池那种全营阵亡的惨烈场面。然而,正是这种付出,才扫清了锦州城北的重重障碍,为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