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更多阅读》》》
从初仕青年到江东三贤宁波知鄞三年跟随了王安石的一生
王安石岁了,12月18日是他的生日。
最近,有一群人在杭州为他过生日。这周三,理想与山水——纪念王安石诞辰周年系列活动,在杭州飞来峰进行到了第三场。“为什么西湖早中期是西湖颜值的高光时刻——从王安石的诗说起”“试分析王荆公写杭州的两首诗”……研讨会上的关键词:王安石与西湖。
我们是在课本上认识王安石的。语文书上,他是文学家,我们背过他的“爆竹声中一岁除”“京口瓜洲一水间”。历史书上,他是政治家,“王安石变法”是重要知识点。
他是江西抚州人,却和杭州有缘。20岁在杭州读书,余杭县法喜院,现在的老余杭市中心;他到杭州见偶像范仲淹;有人赴任杭州,他就写一首杭州的诗送给他(《送张公赴辟杭州》);吴山的伍公庙在北宋重建时,王安石写了《重修忠清庙记新建庙记》点赞。
我们和岁的王安石有什么关系?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流传了年,这句名句,很多人都能背,却不知道,塔在何处。与其猜测,不如寻访。走来时路,想今时路。
上周,钱江晚报携手新民晚报、扬子晚报和姑苏晚报推出了“待无恙,多来往——长三角四大晚报联手邀你寻宋江南”特别策划,推出了塔和古建两条线路,这次,我们在西湖的理想山水中,跟王安石相遇。
寻访,不是为了猎奇,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我们走进宋人的现场,以今人的视野去观照,发现宋人的理想和山水,重构西湖的景观生成。西湖之所以成为世界遗产的普遍价值,在于历代文人在其间留下的印记,对西湖景观的改造与生成。而宋代文人对于西湖景观的生成无疑非常重要。
不畏浮云遮望眼
是在何处写下
站在神尼舍利塔(以下简称神尼塔)遗址前的这个早上,魏祝挺决定,那篇论文要重写。
年前,那天,王安石就站在小魏的位置,准备登塔。那年,他30岁,比小魏还小8岁。
那首诗,很多人都知道:“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名为《登飞来峰》。
北宋皇祐二年(年)初,王安石在鄞县当知县的第三年,任职期满。学界普遍认为,王安石写这首诗,也是在那一年。但之后的叙述,却出现了两种说法。
一说,他在浙江鄞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绍兴,登上应天塔,写下此诗。一说,他任满以后回家乡,或者要去京城,路过杭州飞来峰,登上神尼塔,写了这首诗。
在杭州,魏祝挺一直在考证王安石登过的那一座塔。
魏祝挺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魏祝挺:浙江省博物馆馆员
这是王安石登上的那座塔吗?
一个隆起的山包。今年年初的现场考察,魏祝挺在杂草丛生的斜坡上,拍了一张照。是八角塔。研究吴越佛塔多年,他很快有了判断。
中心的塔基夯土很大,说明塔很大,但现在没有发掘,还不能确证。
草丛里,散落着塔砖残迹。这块像拐角,那块用稻草缚过。魏祝挺都做了初步判定,属于明代。
神尼塔大约毁于太平天国占据杭州时期。到民国初年,塔倒塌。目前,神尼塔没有找到任何老照片。
这座塔,是不是王安石登上的?
这是我们要考证的核心问题。后世的观点普遍认为,杭州神尼塔在北宋时期已毁,王安石不可能登上。
还有一个原因。
我们看到的残砖,说明这是一座砖塔。隋代的杭州神尼塔是木塔,方形,大概3层到5层,也不能登,高度也不高。这是学界的普遍结论。而且那时候的塔一般是不能登的。
魏祝挺说,同一时期南北朝时期传到日本、朝鲜半岛的塔,也是不能登的。因为舍利藏在下面。
这样一座隋代的飞来峰神尼塔,肯定是不能爬的,那么王安石就不可能写这首诗。
实际上,一座木塔,它的寿命是有限的。魏祝挺说。
杭州比较潮湿,按北方制度建的这种木塔很快就烂掉。所以,隋代杭州的神尼塔不可能存留到吴越北宋时期。也就是说,北宋人王安石登的砖塔,是重建的。
还有一个佐证。
吴越到北宋之间,没有任何战乱,但是唐到吴越之间,是有大战乱的,很多塔都毁掉了。吴越国把境内所有的古塔全部都重造了一遍,著名的大约十几二十个。所以,在北宋看到的这些塔,很多都是吴越建的。
杭州神尼塔,是隋代官方定的大塔,必须得重建。
除了眼前一地塔砖,其他证据呢?
后晋天福四年()下天竺冷求开路记旧拓本,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条通往神尼塔的路
魏祝挺在电脑的文件夹里打开了一张拓本图。
释文:天福四年(年)己亥岁五月二十五日,开此路上山,作基址竖造观音殿宇。都勾当兴国中直都队将冷求、都军头李安记。
这是《两浙金石志》中的一个题记,被阮元命名为《冷求修路记》。
兴国中直都,是钱元瓘的杭州核心卫戍部队。跟杨吴修好后,20多年没打过仗了,部队都做工程去了。他用最核心的部队,去修一条路。
这条路在哪?
他翻到《两浙金石志》卷四,“右刻在下天竺山摩崖文……”。
下天竺山。这四个字很关键,这就很明确了,从三生石上山,开一条路——这是冷求等人开出来的,一条通往杭州神尼塔的山路。
如果从下天竺开始登,王安石走的,也是这条路。
回到《两浙金石志》,上面明确写:天福四年。也就是公元年,钱元瓘时期。
魏祝挺说,吴越国在这里重造了神尼舍利塔,现在我们看到的八角形台基,应该是吴越国创立的。而后世只是延续了吴越国,重修了这座砖塔。
砖身,木檐,中间是砖芯,跟六和塔、雷峰塔、保俶塔一样,外围搭的是木构。吴越国的塔都是可以登的,只是他们不登而已,都给宋人去登了。
绍兴塔山,高29.4米,山上就是应天塔
那天他看到了什么
魏祝挺说,好了,我们已经证明了这座塔的存在,下面要证明王安石登的是这座塔。
魏祝挺魏祝挺去了一趟绍兴。
在后世流传的版本中,人们大多认为,王安石登的这座塔,是绍兴城南塔山公园的应天塔,塔山又名飞来山。
现在绍兴的应天塔,是明代重修的塔,六角7层,高37.9米。而宋代人看到的,是吴越造的9层塔,60多米,更高一点,所以,观感上要写这首诗,似乎是吻合的。
但是,那座塔山太低了,比孤山还低,在绍兴市中心的南边,其实是一个小土坡。
魏祝挺登上塔,为什么找不到王安石的感觉呢?没有穿云破雾,也没有壮志豪情。他很疑惑。
今年年初,魏祝挺第一次来到神尼塔遗址考察。此前,他从来没有走到这里,西湖,就在眼前,他没想到,居然可以正对东方,眺望观感,已经接近古代的感觉了。
最重要的是,远望,看到了钱塘江。
唐五代,钱塘江就在江城路,贴着杭州城。韬光寺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楼观沧海日,日门对浙江潮。现在的韬光当然看不到钱塘江,只能看到西湖,后面就被杭州城挡住了。
钱塘江在古人眼里,就是海。不管是从韬光寺还是从神尼塔向东方眺望,先看到西湖,再看到古代低矮的杭州城,后面就是一片大海,这是观日出的最佳景点。
年前,王安石和小魏,看到了同一番景象:“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到杭州的时候,是白天,他没有在这过夜,他听到寺中僧人说,每天早上,鸡叫的时候,太阳就正好升起来。正东方,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
这个观感远远超过在绍兴,在平地上看的感觉。
绍兴应天塔四周虽然是平原,却被城市团团包围,向东看向西看向南看,看到的是城墙,虽然房子很低,你肯定得先看到绍兴的东城墙,看日出的感觉就不行。
爬上海拔一两百米的杭州神尼塔,已经很不容易,年前那天的云雾,或许和魏祝挺那天见到的一样,云雾蒙蒙,又渐渐散去。向东,看到了西湖杭州城和大海,想象日出升起的景象。
破案破到这里,王安石终于出场了。悠悠念出第一句台词,一念,就是千年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
魏祝挺说,还有另一条佐证。
这首诗的原文,在南宋杭州方志《咸淳临安志》上出现了,《题咏飞来峰》收录,但记的是别人的名字,僧人慧洪,他也是王安石时期的著名僧人,所以能佐证这首诗是写飞来峰的。
而《登飞来峰》确实收录在南宋的《临川集》中,所以《咸淳临安志》可能把作者搞错了。但在绍兴的方志《嘉泰会稽志》里并没有收录这首诗。后代把塔定到绍兴,主要还是认为,五代北宋不存在这座塔。而如今,魏祝挺已经论证,杭州神尼舍利塔在吴越重建。
(本文所提遗址区域尚未开放,为安全和保护文物起见,不建议市民探访。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杭州灵隐寺从12月10日起,实行“双暂停”,不接待游客和信众。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原标题《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在何处写下》。编辑丁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