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这片土地上崛起了一代伟人,产生了无数革命志士,他们抛头颅、撒热血创造了一个个不可能的奇迹。7月31时日,在迎接党的二十大来临之际,青岛科技大学赴延安社会实践团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窑洞——润心启航的地方
毛主席指出“不习惯蹲窑洞,这是要不得的,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能指挥全国的抗日战争。”,因此,住进窑洞也更有利于实践团成员感悟革命岁月的艰难困苦,更加深刻地理解延安精神。进入窑洞后,实践团成员便被那一盏吊灯所感染,通过吊灯,实践团成员仿佛看到无数的革命先驱在深山朗月、灯火如豆的窑洞里讨论着,如何改变黑暗中跋涉已久的民族车辙;探索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坚定了实践团成员的理想信念。
分班建制——凝聚奋进力量
8月1日,实践团成员在全国青少年延安革命传统革命基地工作人员的组织下,模拟“三五九旅分班建制”进行分班,青岛科技大学赴延安社会实践团编入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五班,“五班学子,敢为人先,永跟党走,重任在肩”作为五班口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五班班歌。五班的同学向延安时期的三五九旅看齐,争取打造成钢铁班级。这次的分班建制活动,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悟到党在革命岁月艰难的建军历程,弘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专题讲座--传承延安精神
8月1日上午,中共延安市委党校机关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冯云星同志为大家开展了“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的课堂专题讲座。冯云星同志为实践团成员的讲述以中共一大为开端,后面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党中央为什么要到延安来”、“党中央怎样到延安来”、“党中央在延安干了什么”以及“党中央到延安的实际意义”。跌宕起伏的故事让实践团成员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遍地,哀鸿遍野的时代,体会到了在党在存亡之际的艰难选择,深刻感受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临危受命时的力挽狂澜。讲座最后冯云星同志以“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实践团成员回望峥嵘的革命岁月,切身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力量。
纪念馆----探寻红色足迹
8月1日下午,实践团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通过近千幅图片、两千余件文物,全面再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战斗生活的13年光辉历程,完整阐释了延安精神的形成过程。一幕幕场景在实践团成员眼前呈现,仿佛又重新见证了那些年党的一步又一步的艰苦奋斗。通过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学习,实践团队员不仅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同时也体悟到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情,更感受到了“只见公仆不见官”一心只为民的“延安”魅力,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力量、找准前进方向,脚踏实地,奔赴星辰大海,争做时代新人。
宝塔山——传承红色血脉
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地,延河之滨,在山上可鸟瞰延安整个城区。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宝塔山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航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卓越功勋。8月2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宝塔山,讲解员向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延安的革命文化旧址分布,使实践团成员对延安的红色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践行“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家风---厚植家国情怀
8月3日,在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延安干部学院特聘讲师王慧为实践团成员,进行了《习仲勋同志的家风—共产党人的家风典范》现场专题授课。习仲勋的爱国心、报国志、赤子情都与人民群众的休养生息、愁苦安乐息息相关,在他的人生轨迹中清晰折射出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和良好家风的传承。让实践团成员看到老一辈共产党人始终忠诚于党、心系人民,并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民服务的崇高情怀。
实践团到延安来,用脚步丈量延安热土,经受延安红色文化淬炼,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大力发扬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担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