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先后发起过多次重要的战役,其中以辽沈、平津和淮海这三大战役影响最大,这三场战役结束后,老蒋精锐尽失,败局已定。那么这三大战役当中,哪场最难打呢?

个人认为淮海战役是最难打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爆发时,我军都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加上战术运用得当,取胜当在情理之中。但淮海战役就不一样了,华野和中野加起来才只有60万,而国军却有80万。

兵力足足比对手少了20万,淮海战役自然就难打了。此外,老蒋为了做最后一搏,将手下最能打的将领都派上了战场。那么参加淮海战役的国军名将都有谁?他们各自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国军第一悍将黄百韬。解放战争中,谁才是国军第一悍将?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张灵甫,还有人说是胡琏。张灵甫的攻击能力确实强悍,但防守差点意思,属于攻强守弱;胡琏则正相反,是典型的守强攻弱,解放战争中鲜有攻城略地的表现。

与张灵甫和胡琏相比,黄百韬没有明显的弱点,攻守兼备。苏北作战期间,他率部连克泰县、高邮、宝应、盐城、阜宁和沐阳;调到胶东后又先后攻占了高密、平度、莱阳、福山和烟台等地。

要知道的是,当时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是日械装备,火力远不及张灵甫的整编74师和胡琏的整编第11师。但他在进攻方面的表现,不仅远胜胡琏,就是和张灵甫相比,也更胜一筹。

此外黄百韬在给友军解围方面同样表现突出。孟良崮战役中,负责阻击的一纵阵地多处被黄百韬突破,此时四纵的一个营恰巧路过,及时投入战斗才将黄百韬堵住。南麻战役中,整编第11师被华野围攻,危急时刻,又是黄百韬拼死增援,突破了华野的阻击阵地,这才将胡琏给救了出来。

以黄百韬在解放战争中的综合表现来看,他无愧于国军第一悍将。凭借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杂牌出身的黄百韬赢得了老蒋的青睐和信任,被委任为第七兵团司令官。杂牌将领出任重兵集团的司令官,这在一向讲究出身和派系的国军当中是非常罕见的。

淮海战役爆发前,第7兵团的位置在国军中是最靠前的,黄百韬敏锐地感到了危机,请求撤往徐州,但刘峙却让他等44军归建后一起撤退。当时44军完全可以从海上撤退,但刘峙非让走陆路。这一昏招导致黄百韬在新安镇苦等了三天,最终被华野合围。

黄百韬被包围后,立刻下达了“独立作战,以尽军人天职”的命令,随后他率部在碾庄地区和华野死拼了十多天。虽然华野最终将黄百韬兵团全歼,但自身也付出了6万多人的伤亡代价。黄百韬有多难打,由此可见一斑。

华野最难缠的对手胡琏。胡琏虽然在进攻方面表现不佳,但防御能力却是顶级的。解放战争中,华野先后在章逢集、南麻和土山集等地将整编第11师包围,但胡琏依靠超强的防御能力三次死里逃生,其中南麻战役还给华野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国军第12兵团组建后,老蒋本想让胡琏出任兵团司令,但遭到了何应钦和白崇禧的反对。当时第12兵团隶属华中“剿总”序列,归白崇禧指挥,他强烈反对胡琏当这个兵团司令,胡琏自然是没法干了。

最后出于平衡考虑,黄维意外地成了第12兵团的司令官。从抗战后期开始,黄维就远离了前线,一直在后方工作,此时已经脱离战场好多年了。在对危险的嗅觉上,黄维远远不及胡琏。

果不其然,第12兵团刚上战场就被中野包围在了双堆集。为了给黄维解围,老蒋急令胡琏乘飞机赶到双堆集指挥。胡琏到来后指挥部队构筑了密密麻麻的地堡工事和多道防御体系,给中野的进攻制造了极大的麻烦。后来在华野三个纵队的帮助下,中野才将黄维兵团消灭。

凶悍又死硬的邱清泉。黄百韬在碾庄被华野包围后,杜聿明急忙派邱清泉兵团前去救援。为了激励邱清泉死战,老蒋还特意给他发了这样一封电报:“党国存亡,在此一举,吾弟应发扬黄埔精神,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不惜一切牺牲,将当面敌人击溃,以解黄兵团之围。”

邱清泉打仗本就勇悍,人称“邱疯子”,为了救援黄百韬,他把自己的嫡系第5军都派上了战场。为了阻挡邱清泉,华野派出了第7、第10和第11三个纵队,由宋时轮统一指挥,在徐东一带打援。

战斗最激烈时,宋时轮亲自给坚守在孙庄的82团团长邢永生打电话,要求他们只要还有一个人,还有一口气,就不能把阵地丢了,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挡住邱清泉。最终经过11天的艰苦搏杀,华野三个纵队在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后,硬是把邱清泉给堵住了。徐东阻击战也因此和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一起并称为我军历史上著名的三大阻击战。

淮海战役后期,邱清泉和杜聿明等人被我军包围在了陈官庄一带。面对绝境,杜聿明为了给手下十多万士兵找一条活路,打算向我军缴枪,但被邱清泉蛮横地拒绝了。在陈官庄战役的最后关头,邱清泉仍然率部和我军死战,最终被击毙。

国军帅才级人物杜聿明。国军高级将领当中,能打仗的人不少,但能称为帅才的却不多,杜聿明就是其中之一。解放战争初期,他在东北将林打得一败再败。后来陈诚使绊,杜聿明不得不离开东北前往上海养病。

淮海战役爆发前,老蒋本意是要让白崇禧出任国军总指挥的,但白崇禧认为自己驾驭不了老蒋的嫡系,加上他认为国军在徐州已成死棋,因此拒绝上任。老蒋无奈之下,只得紧急将杜聿明调来救火。

杜聿明到徐州时,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华野包围了。他建议刘峙先不去救援黄百韬,而是集中兵力猛攻中野,等解决中野后再去围攻华野。杜聿明这个建议确实高明,以中野当时的兵力和武器装备来看的话,要想挡住国军数十万精锐的猛攻,难度极大。而此时华野正在和黄百韬兵团苦战,也无法对中野施以援手。

杜聿明的这个建议如果得以实施的话,淮海战役的结局恐怕就很难说了。但刘峙认为此举太冒险,拒绝了杜聿明的提议。杜聿明无奈之下,只得按部就班地派出部队给黄百韬解围,结果解围失败,导致局面越来越被动。

黄百韬兵团覆灭后,黄维的第12兵团又在双堆集陷入了中野的包围当中,此时的刘峙才幡然醒悟,意识到了杜聿明当初的建议是多么高明,但为时已晚。此时淮海战场上的国军虽然还有数十万人,但杜聿明知道大势已去,再打去下只能全军覆没。

因此他决定丢卒保车,放弃被围的黄维兵团,带领剩余的国军从战场上撤离,以保存有生力量。一开始老蒋同意了杜聿明的这个计划,然而当杜聿明走到陈官庄的时候,老蒋却突然变卦,让他回头救援黄维,亲手把杜聿明和几十万国军送进了华野的包围圈。如果老蒋和刘峙不干涉杜聿明,放手让他指挥的话,淮海战役将会难打的多。

华野的兵力本来就比对手少了20万,加上黄百韬、胡琏、邱清泉和杜聿明等名将悉数上阵,因此淮海战役耗时了两个多月才结束,我军共伤亡多人,这一数字比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伤亡的总和还要多。从这一点来看,称淮海战役为三大战役中最难打的大决战并不为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