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爆发了一场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的战役。这就是战争史上的奇迹淮海战役。中原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使蒋介石在南线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为解放军南渡长江提供了现实条件,这场战争为日后国名党的灭亡奠定了基础。徐州虽然不是一个大城市,却在这里发生了伤亡最惨重的围歼战。国共两党开始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血战,解放军战士为着解放全中国,在战场上完美配合,国名党方面一再受挫,我军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彻底把蒋介石打服了。长江以北以及河南等地区都成为了解放军的根据地,南京也处在岌岌可危中,国民党已经难以抵抗。这场战争的意义为什么这么重大呢?
解放战争从年开始,在年9月终于快迎来结局,三大战役就是解放战争的“收尾战”,共产党在这片大地上获得了更多中国人民的支持和信赖,解放军接着要做的就是从国民党的统治中把土地收复,把国民党的身影从中国彻底消灭掉,才能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中国。于是在这个阶段的抗战中,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从三个方向实现了解放。都为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积极影响,淮海一战中,我们的兵力比敌方少了很多,国民党几乎是不惜一切代价在守,淮海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同时歼敌数也是最多的一场战役。
好不容易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却又吹响了解放战争的号角。我军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最终战事到了决定胜负的时刻,三大战役正式打响,这是对国民党最为有力的一次打击,也为之后的战事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石。在三大战役中,我方的士兵一直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其中淮海战役是最为艰难的一场战役,尽管双方兵力相差较大,国军虽然在军事部署上比我军多了二十万兵力,但是我军还是成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者,越是困难就越能衬托出中国共产党所拥有的出色领导能力和我们的战士敢于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诉说着中国人民对于解放和独立的深深渴望,同时也表明了共产党是一个真正在为老百姓做事实的政权,所以才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但是在这场战役中,蒋介石派出了许多得力战将,接下来,我们将会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他们在战役中的表现情况。
在平津战役的战场上,虽有像傅作义这类比较优秀的将士,但是因为其部队的武器装备不够精良,所以当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的百万大军向着这个地区挺进时,即便傅作义是个军事天才,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在这个时候,作为蒋介石所预留在华北的嫡系,大多数的生命随着塔山阻击战的结束而永久的停留在了那里,还有不少人已经前往南方,也就说傅作义的手下连能共同商议战略部署的人都没有。我们再接着看辽沈战役,在辽沈战役打响后,虽然国民军部队最优秀的美械王牌新一军和新六军都在此地,另外还有四十九军等战斗经验丰富的部队,但在那个时候,东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陈主任真能干,沈阳南站通北站”就表明存在挺多的弊端,也表明了这个组建不久的第九兵团已经不足为惧。而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的装备十分精良,并且还集结了八十万大军,但是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这一战竟然会这么困难,战事的规模演变的如此之大,因此只需要了解淮海战役的将领我们就能明白这场战役有多难了。
杜聿明临危受命前往徐州,这位将领,在抗日战争中声名大噪,他善用权术,非常适合将领之位。在淮海战役中的他发挥如何呢?此次战役他备受打击,在他带着大批军队前往徐州时,黄百韬就进入了解放军的包围圈,为了营救黄百韬,杜聿明的位置就不得不暴露,成为解放军的活靶子,虽然他手中兵力不少,但是他已经预测到了他将要面临的困境,淮海战役国军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因此为了不造成更大的损失,他向上级请求撤退,把兵力放在长江边上。因为蒋介石突然改变战略计划,临时变卦,导致他又进入共产党的包围圈。这个插曲表明了,他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这场战役中发生了许多他意料之外的事情,打得他措手不及。从战争的爆发后的各种因素来看,如果蒋介石没有临时变卦,解放军想要取得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会付出更重的代价,
当国民党军队完成第12兵团的组建后,黄维成为了这个部队的司令官。对于这样的结局,有人十分不满还因此直接请假回老家了,这个人就是胡琏。胡琏一直认为自己一定会当选司令官一职。但在双堆集战役中途,黄维被共军围剿时,胡琏由于记挂着自己的18军,通过空乘的方式达到双堆集战场,他的到来极大的鼓舞了包围圈中的国军。胡琏结合目前的作战局势制定了防守计划,他在内部下达了严厉的的军令,国军很快根据现在的情况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防御体系,所以也使得共军的中野进攻进行的异常艰难。在之后我军仍旧打败了国军,还是凭借着华野援助才做到的。
年11月6日至年1月10日期间,邱清泉虽然是杜聿明的下属,却不听从杜聿明的指挥,并拒绝了杜聿明的缴枪计划,并且还能脱离杜聿明的管理带领大军与我军在陈官庄作战,这可能表明了两件事,一是为了内部牵制,用邱清泉阻碍杜聿明的势力扩张,故邱清泉这样做是故意为之,第二是邱清泉本身性格使然,且他本人自视过高。这表示出国民党内部不和,有很大的政治矛盾,各位将领都可根据自己的利益判断是否作战,并不能团结一心进行作战。这也导致了邱清泉最终会命丧黄泉,还进一步加快了我军在淮海战役中胜利的进程。
名不见经传的黄百韬在同解放军作战的过程中大放异彩。他的奋斗经历可以说是草根到大英雄的典范,并在淮海战役中为国民党军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淮海战役中处在战地最前沿的黄百韬,处于前线的他对接下来的战争做出了正确的预判,紧接着就向刘峙申请撤退。令人遗憾的是,上级并未对他的警示做出反应,为此黄百韬被困在了新安镇长达三天。最终他只能带着他的下属继续作战,给自己的士兵们传达了“独立完成作战,以尽军人天职”,沉重打击了围困住他的敌方势力,为国民党军队树立了榜样。这就是他虽然在这场战役中死去,却还是被后人屡次提起。
淮海战役在整个人民解放战争中意义非凡,是双方争夺长江以北战场的主动权的重要战役。两方的参战人数几乎可以说是规模之最,国民党先后派出80余万人,解放军共计60万。比解放军人数多了一倍有余。国共双方都在这场战役中遭受了极大损失,淮海战役总的伤亡人数高达17万多,虽然解放军夺取了最后的胜利,但也是用沉重的牺牲和代价换来的,解放军的伤亡数据在12万之上。总伤亡人数在解放军的作战历史上达到了新高,从此蒋介石就在长江以北的战场上处于下风,一路失败并最终失去了对中国大陆领土的控制权。
对于淮海一战,很多国际的研究学者都感到匪夷所思。淮海战役中的两军兵力,共产党士兵是明显少于国民党的,我军的武器装备更是落后,如此情形国民党还是惨败而逃。简单来看,双方的军事实力差距是非常大的,但我们需要往更深层次的地方去思考,实则解放军及其中产党民众共万人。致使淮海战役胜利的一大因素就是人民群众,只有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将作战的信念也寄托于人民群众身上,维护军民感情,使人民群众时刻对解放军施以援助,才能让所有解放军奋战于前线,而只有作为人民民主专政执政党的共产党,才能实现淮海战役的胜利,这也预示着解放全中国已是必然的结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