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想象,98岁高龄却耳聪目明吐字清晰;难以想象,98岁高龄却精神矍铄不知倦怠;难以想象,98岁高龄却神情自在灿如孩童。金秋十月,我们专程拜访了浦江中学首届校友周耀根老先生。

融融暖意带着深情的问候,绵绵细雨沐浴昨天的激动。相约九八忆芳华,藉老人深情的追忆,浦中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那些战火纷飞、艰辛闻道的岁月芳华生动再现。

周耀根是土生土长的浦江人,家住城区。据老人回忆,他七岁上私塾,十岁就读于浦阳小学,其后,度过了六年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小学时期,他就已经显露出对文学课、数学课和唱歌课(均照当时的课程名称表述)的兴趣,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小学生活是那样自由而快活,许多有趣的细节至今让周老津津乐道:毛笔与磨墨的砚台、蓝白相间的领巾、教室后面供孩子们课间二十分钟锻炼的乒乓球桌……这一时期培养出的学习与运动习惯,无形之中伴随了周老的一生。

而周老追忆的初中时光则是艰难与动荡的。年正值中国抗战的艰难时期。在硝烟的笼罩下,时任国民政府县长金平欧怀抱一腔教育情怀,发起筹办浦中的前身——浦江县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简称“战中”)。年2月1日,“战中”正式开学,最初地址选在浦阳镇城南白佛寺赵氏宗祠。

周耀根时年16岁,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踏入了战中的校门,成了战中的首届学生。年2月,日军进犯诸暨,时局紧张,金县长专注抗战,校长由县兵役科科长张源接任。入学两个月后,战中即受日军飞机的轰炸威胁,师生们不得不转移至地处偏僻山区的杭口坪村继续学习。周老说,当地并无教学设施,每一套桌椅都是由师生踏过崎岖山路,从城里亲手搬到乡下的。或因动荡之局势,或因恶劣之环境,或无亲友之帮衬,或缺入学之费用,一部分同学选择了放弃。班级由四个减为三个,全校计有一百八十多人,六十多人的一个班级女生仅五六人。周老称,当时上学的大多家境宽裕,去到乡下,也许父母曾阻,朋友尝劝,但多数人坚持学习的初心并没有因外界纷扰而改变。周耀根毅然跟随大队伍迁到了新校址,借宿在父母的朋友家,开启了新的学习生活。彼时物资匮乏,尚无集体食堂,大家不得不自带菜米、风炉和铜罐,自己蒸饭。上午第三节课下课,同学们便会冲出教室去确认炭火有没有熄灭,等到第四节课后,最后一块炭火正好烧完,米饭也蒸熟了。

兵燹之间,偌大的疆土,竟容不下一张安稳的书桌。周老感叹起那段战争阴霾下断断续续且惊心动魄的学习经历。每当日军飞机掠过上空,学校便会敲起急促的警报声以示危险。同学们立刻隐蔽到安全的田间地头去,待解除的钟声舒缓地响起,大家再返回教室继续学习。那时的警报,以一小段铁轨作钟,小锤击之,两次信号,疾徐有致。课时支离破碎,环境异常恶劣,而“战中”儿女不向困难屈服,与灾难抗争,将浦江人的“硬气”特质演绎得淋漓尽致。周老印象中,最鼓舞人心的学校活动是每周一次的“纪念周”,即在每周一上午的第一节课举行全校集会。同学们在张源校长的带领下,背诵孙中山先生的遗嘱。谈到当时的情景,周老十分激动,仿佛又回到了那些青葱岁月。据周老说,当时每个同学都能熟练背诵孙中山的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情动于衷,周老当场背了起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从一开始就植入了浦中的基因中,流淌在了浦中人的血脉里。也正是这样的崇高陶冶,坚定了那一代年轻人的初心,他们于战火中不曾想过退缩。年轻的周耀根对学习的兴趣丝毫不减,依然保持着名列前茅的成绩。也正是这般不寻常的经历,锤炼了他的意志,磨砺了他的精神。斯文不绝,为漫漫人生路储备了丰厚的知识与能力。

周老叙述起他坎坷而充实的学业生涯时,着重强调了两个词,一是兴趣,一是自觉。据他回忆,那时学科众多,有动物、植物、化学等,学校下发了一大摞教科书。当时校长张源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曾担任国民政府浦江兵役科科长、浦江简易师范学校校长等职,教师多为江苏等沦陷地区转移过来的大学生,教风学风都比较严谨。到山区第二年,全校统一发放了校服。这一时期,周耀根最突出的科目仍是语文、数学与音乐。他笑说当年趁音乐老师忘记给乐器上锁而自行练习学会了弹风琴。箫、口琴、二胡亦能无师自通,一口好嗓子更是在全校出了名的。说到得意处,老人当场高歌,风神凛凛,不输青年。丰富多样的学科培育的素养浸润了周老的一生。于今,老人仍有读书读报写书法的习惯。九十大寿时,他作诗两首以慰心意。“战中”时的人文艺术课,不啻是他人生一路休憩的亭台。

不只是爱好,周老的一生学习工作都保持了自觉刻苦的作风。于“战中”时,他是一位优等生,这并非偶然。他经常“开夜车”,就着豆油灯昏暗的光亮,自学到很晚才入眠。他成年后曾经商,能左手打算盘,右手做记录。六十岁时,中风夺去了他右手的活动能力,但他仍于此高龄学会并熟练地用左手写字,笔力遒劲,颇见筋骨。

迫于侵华日军逼近,周耀根虽完整地上了三年初中(“战中”于年六月迁回县城,以孔庙大成殿为校舍),却没能继续学业,只得回到家中。起初他做了三年小学教师,随后转而经商,辗转奔波于杭州、上海等地,晚年办了一家服装厂。膝下有二儿四女,皆赖周老勤俭持家,含辛茹苦地将他们抚育成人。如今,最大的女儿也已届古稀之年,四世同堂,尽享天伦之乐。他最小的女儿周小娟是浦中77级的校友(当年城西考入浦中的仅三人)。后来考入浙江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做了一名教师。他的外孙女,亦就读于浦中,考入浙江大学,现定居美国。周老对这个外孙女赞不绝口,称其自觉而朴素。这确实颇有外祖之风,周老家居简朴而清新有序,老人花甲之年突遭中风之疾,置身轮椅之上长达三十多年,然谈笑风生、风趣幽默,神气颇佳。老少两代人,言谈十分欢洽,不知觉间,访谈时间竟已逾两小时。此情此景,让我们委实感慨:老人家九十岁时手书的“精神灿烂,青春永驻”的八字金句真是其生命的奕奕写照。

“幸有龙峰留古塔,惜无古楼听钟声。”周老告诉我们,这是他的一位同学做的楹联,前些年还在塔山公园的一座凉亭里看到它。周老长叹,当年的同窗多已辞世,之前还有联系的几位也都不告而别。周老给我们展示了一张摄于年的照片,是他和一位同窗好友的合影。当年,他们同桌而又同枕席,好似亲生兄弟。惜其前往台湾而难通音讯。幸而两岸“三通”,始得再续前谊,叙旧道新。这张照片便是他回到浦江时同周老的合照。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周老年高识广,其隽言与哲思于我等后辈实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其自觉自强、乐观爽朗的性格,多才多艺、勤耕不辍的人生姿态,不正发端于浦江中学“为邑树人,作育英才,文武通达”的传统办学宗旨吗?时光流转,热爱与激情不曾熄灭;岁月变迁,执着与坚韧仍熠熠生辉。身在幸福的新时代,我们要留住老辈人的精魂,擎举心烛,一生共鸣。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不一样的青春路,一样的精气神儿——“奋斗不息,追求卓越”!

通讯员|金意晗叶晓萱潘悦言郑舒予

原标题:《98岁浦中首届校友忆芳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