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所属媒体近日连续刊发新闻《台门里的乡愁》、《台门课堂: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报道我县创新“红色台门里”治理模式,通过“台门公约”“村言村语”共商大事小事,实现居民自治、向善向美。

THEFUTURE

台门里的乡愁

江南水乡,有道之墟。墟舍十里,掩藏在历史长河中的台门文化更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浙江中部金华市浦江县,相传黄帝曾南巡到浦江,传授耕种文化、医药知识,还派其子渊龙治理南方;女儿元修跟随黄帝到浦江后,留恋浦江山水,留在仙华山修炼得道成仙。

悠悠历史长河中,浦江这座山水之城,名人辈出,孕育了方凤、柳贯、吴莱、黄景昌、宋濂、戴良、张孟兼等文学家,“文化之邦”“书画之乡”“水晶之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遗传绵延。

漫步浦江城中,穿梭于古街古巷之中,散落着一道道台门,每一座牌坊、每一块条石、每一片瓦砾、每一棵树,都是文化的沉淀、岁月的见证、乡愁的寄托;每一道台门的背后,都流传着一段段奋斗史,那些尘封的故事犹如一部部厚重的线装书,斑驳印记,书写沧桑。

白天的台门里,热闹、轻松。夜幕降临后,幽静、闲适,灯光下找一座茶楼,点一杯浦阳春毫,思绪渐渐沉浸在清香里,四溢开来。

台门最早是当地人对台阁门第人家宅邸的一种特有称呼。一般由台门斗、仪门、厅堂、内院等主体建筑依从南到北的中轴线构成,并裙以厢房,缭以垣墙,形成封闭式的独立院落,花园、池沼、假山、书楼、亭台轩榭,不一而足。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如今,遗存在浦江城中的台门里,成了同个村子、同个社区共用一个明堂,毗邻而居的若干户人家。

一座座鳞次栉比的台门,是当地独有的文化印记。曾有诗赞云:“道墟村在浙东隅,北岸人来货有无。宗族近联前后宅,市尘分列直横湖。三千烟灶遵规约,五夜青灯胜上都。坐对云山环四面,桃源何必绘成图。”

历朝以来,浦江人凡为官经商、功成名就或家境较为殷实的,都要在老家造屋建宅,以荣宗耀祖,光彩门楣。而当地传统民居的格局即以台门为正统。

曾几何时,毗邻而居的台门一个个多了起来,直至清朝中后期达到鼎盛,有“浦江城里十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足三千零”的记载。

浦江老街上,各式各样的老台门几乎遍及每一条巷陌。这些台门历史悠久,从登记在册的余座台门来看,有的以姓氏、俗称为名,如“周家台门”“傅家台门”等;有的以辈字号命名,如“和睦台门里”“和庆台门里”“和祥台门里”等;还有一些特色台门,如“寺桥浦棉台门”“廿四间头台门”等。

历经百年风雨沧桑,沉寂已久的台门,近年来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以涅槃重生的姿态再现昔日晖光,为打响“红色台门里”文化品牌,注入深厚的台门文化底蕴。

北京胡同数不清,浦江半城皆台门。

在宣和台门里,街巷小店售卖的洋糖糕、西凉糕、白糖棒冰、绿豆冷饮,无不唤醒萦绕在浦江人心头的儿时记忆。这里是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浦棉生活区,曾是浦江县棉纺厂的集体宿舍,共有15幢楼,共余户、余人。

浦棉生活区东面,有一座居民跨越东溪的必经之桥,名为寺桥,又称迎仙桥。桥身刻有“寺桥”二字,至今仍清晰可辨。跨过寺桥,即为浦棉生活区,这里的居民曾经既是同事又是邻里,从陌邻变睦邻,只有一个“台门里”的距离。

这片生活区,承载着浦棉职工的青春、爱情、奋斗和欢笑,也铸就了团结奋进、互助友爱的团队精神。

如今改造一新的浦棉生活区,洁净而优美。这厢大伙儿讨论着停车方案,那厢老物件展示区吸引了许多孩子的目光。一个陶瓷盆、一把开水壶、一张奖状、一条手工缝制的围裙……这些旧时光里的老家什,在孩子们眼里都是新鲜玩意儿。

说话间,饭菜香已经弥漫开来。由居民制作的拿手菜都端上了桌。席间,浦江的什锦班表演、垃圾分类知识问答、旗袍秀、独唱等节目轮番登场,一展居民们团结进取、向善向美的风采。

一道道台门里,就是一个个“微家”,“村言村语”共商大事小事,立下“台门公约”,创出一方居民自治的小天地,让好门风溢出台门里。

THEFUTURE

台门课堂: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天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回顾下那一段峥嵘岁月。”日前,浦阳街道塔山社区在浦棉宿舍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党课。台门居民吴鱼肖受邀作为分享嘉宾,给台门里居民授课。今年59岁的吴鱼肖曾接哥哥的班,在广西前线的野战部队呆了五年,也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讲课中,吴鱼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的成长、参军经历,以讲故事的形式谈了如何在不同的岗位建功立业。

别看台门地方不大,上起党课来,气氛可是热闹非常,授课将党的最新理论、时事政策、传统文化等送进老台门里。“台门就在社区里,大家过来参与活动非常方便。”居民们说道。

“社区里的‘台门课堂’不仅是党员群众学习的地方,也是邻里交际、传播和谐的欢乐课堂”。塔山社区负责人介绍说。接下来,社区将培育打造特色基层理论宣讲品牌,通过“理论+文艺”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和党史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延伸阅读

在小台门里做好大民生

台门,是由多个家庭组成的一个特定空间。从单个的家庭到一个台门,家风相连成民风。在浦阳,红色台门里建设活动,就是以台门为单位,毗邻而居的几户或几十户居民组成一个台门,由台门内的党员、在职机关干部带头示范参与社区日常工作,从而实现以党建带动社区共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台门里“融化”了她的心

5月29日,浦阳街道塔山社区在浦棉宿舍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党课,台门居民吴鱼肖受邀作为分享嘉宾,给台门里居民授课。今年59岁的吴鱼肖曾在广西前线的某部当过五年战士,也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讲课中,吴鱼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的参军经历,以讲故事的形式谈了如何在不同的岗位建功立业。

一个话筒,几排小板凳,台门里的居民围坐在一起。观众们听得认真,吴鱼肖也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喜欢台门里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年轻时一样,有归属感。”吴鱼肖说自己就是被这种感觉给“融化”了。

吴鱼肖的哥哥牺牲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年,年仅16岁的吴鱼肖接过哥哥手中的枪,毅然赴军营。退役后的她分配在棉纺厂医务室工作,后又因企业改制下岗。曾经的吴鱼肖,因为下岗心中充满怨气,而今,随着棉纺厂台门里建设的深入,老浦棉区块举行了多次台门活动,让吴鱼肖重拾了内心的那份美好,进而成为社区事务的积极参与者。

吴鱼肖的转变是矛盾纠纷不出台门的最好诠释。如今的吴鱼肖,是台门里活动的忠实粉丝。为街坊邻居量血压、普及健康保健知识、参加党员执勤等等,只要有需要,一定能看见她的身影。

台门里扬起了友爱的帆

茹剑画是文景社区和睦台门里的红色里长。和睦台门里共22户居民,搞台门活动时,细心的茹奶奶发现有两户居民总是因故缺席。一打听,原来是6年前两家人为了点小事积下了怨恨。

知道事情缘由后,茹奶奶东家走,西家劝,不厌其烦地为居民化解多年的心结。终于,两家人握手言和。

5月24日,文景社区和睦台门里开展了台门周庆年活动,居民们自编自导的“台门歌”,唱响了台门心声,唱出了邻里有情、社区温暖的城市新气象。

台门有情,则社区有情,台门和谐,则社区和谐。和睦台门里的居民深深体会到了台门建设带来的变化。

台门里为群众解决烦心事

随着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台门里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空前高涨。交通信号灯设置、更换路灯窨井盖、整理公共绿化空间等看似琐碎的小事,对台门里的居民来说却是和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

今年5月以来,浦阳街道以台门为单位,搜集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集中力量解决。棉纺厂台门里的居民自发筹集了多元台门基金用于日常活动开支,月泉社区晶都小区的准物业改造、仙华路四区的停车位划分,宣和社区老旧小区改造电梯安装等民生实事,都在台门里圆满解决。

台门里议事,台门里成事;台门里有情,台门里有爱。浦阳街道把台门打造为基层治理的有效单元,展现“党建过硬、邻里有情、社区温暖”的城市新气象。

原标题:《果然不一般!新华社连续点赞我县“红色台门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