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后金突然崛起。此时的明朝在“万历三大征”之后,国库空虚、名将凋零。万历年间最能打的戚继光、李成梁、李如松都已去世,剩下诸将像杜松、刘铤勇冠三军,杨镐虚名无实,在战略上终非努尔哈赤父子的对手。萨尔浒一战,抗日援朝的精锐之师几乎丧尽;努尔哈赤收买内奸,内外夹攻,取下铁岭、取抚顺。好不容易出了个能有点战略水平的熊廷弼,却脾气极差,在同僚内斗、矛盾重重中又相继丢了沈阳、辽阳和广宁,被砍头示众,传首九边。女真族建立的后金崛起一明军传统的平辽战略此时的明军进退失所,步步后退,惊惶失措。军事的失败,首先是军事战略的失败。为什么面对后金新锐,老于战争的明朝屡战屡败呢?单就军事战略而言,这主要失误在两种错误的平辽战略上:急躁冒进与悲观绝望。前一种态度是“速胜论”,以杜松、王化贞等人为代表。如萨尔浒一战,杜松率轻装一万人渡浑河争抢灭后金的头功,中伏全没;辽东巡抚袁应泰率兵三万进攻努尔哈赤失败,丢了辽阳的;王化贞声称“只要有六万精兵,就可以一举荡平后金”,结果被敌人内外勾结,夺了广宁。持这种态度的人看来,大明朝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后金军队不过是抢东西的强盗,努尔哈赤是强盗头,对付这类货色,怎么能当缩头乌龟呢?”他们却忽略了“按努尔哈赤的实力和级别,就算是强盗,也是巨盗……后金骑兵很强大,强大到明朝骑兵已经无法与之对阵,努尔哈赤很聪明,聪明到这个世上已无几人可与之抗衡。”萨尔浒之战后一种态度是“失败论”,以王在晋、高第等人为代表。王在晋主张放弃辽东,只守山海关,最多在关外再修一座重城做纵深;高第甫任辽东经略,就下令弃守、锦州、松山、杏山、宁远、右屯、塔山、大小凌河等关外的一切据点,再坚壁清野,将军队、平民、枪械、粮食,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全部撤走。持这种态度的人看来,后金用兵如神、铁骑骁勇、不可战胜,退缩保命要紧。但他们却未认识到,大明土地人口都是对方的百倍,之所以失利是因为“万历三大征”之后国库空虚,军备崩坏,名将奇缺,像一个生病的巨人,暂时不是后金的对手。万历三大征其实,这两种态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乏战略定力。由于没有真正地认清敌人的特点及实力,要么主张速胜,要么认为必败,没有持久战的态度及耐性,也没有获胜的方略。其实,只有认识了双方的真实实力,才能懂得大明的取胜之机就在于暂时主守,休养国力,等身体好了,对方有了破绽再好好教训他们。否则盲目地靠花钱招兵、奇谋密计来战胜敌人只能是给身体打激素的自残行为。二袁崇焕及毛文龙的平辽战略在持“速胜论”的杜松、王化贞等人失败之后,持“失败论”的王在晋、高第等人迅速抬头。于是,明廷在相继丢失抚顺、铁岭、沈阳、辽阳等一系列重镇之后,又失去了锦州、松山、杏山、大小凌河等关外据点,几乎没人再敢去经略辽东。不过,在兵败如山倒之中,明军竟出乎意料地也打出了几场胜仗。天启元年(年)七月十四日,游击毛文龙率数百余人夜袭镇江(今辽宁省丹东市),歼灭后金军千人,阵斩守将佟养真,收复镇江堡周边百里地域,之后退守皮岛,史称镇江堡大捷,这是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朝在辽东最大,也是唯一的胜仗;天启四年(年)二十三日,后金军在努尔哈赤率领下进攻宁远,在巨炮的攻击下溃不成军,连续攻城两天,损失惨重,努尔哈赤黯然退军,屠觉华岛军民数万人而回,袁崇焕率领的宁远冠军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据说还在战斗中打伤了努尔哈赤致其早逝,史称“宁远大捷”。毛文龙(影视形象)这少有的两次胜仗让明廷上下欢欣鼓舞,毛文龙及袁崇焕也因之平步青云。毛文龙一路升至左都督(一品武官)、平辽将军、获赐尚方宝剑,负责骚扰与牵制敌军。袁崇焕则声名鹊起,后来被崇祯帝任命为蓟辽督师,负责收复辽东。两次小胜之后,毛、袁二人都兴奋地认为自己已掌握平辽战略,大肆吹嘘以为自己榨取资源。袁崇焕第一,毛文龙嚣张地称自己能“两年平辽”!由于获得了对抗后金的第一场胜仗,毛文龙倍受朝廷表彰,天启元年八月,毛文龙由参将进为副总兵官,驻守镇江;天启二年六月,毛文龙升为平辽总兵官;天启三年,毛文龙被授总兵官,左都督,赐尚方宝剑,在皮岛设立军镇。皮岛也称东江,位置在鸭绿江口的大海中,紧邻朝鲜,距离后金的地界不到一百里。毛文龙部下的将士大多是辽东百姓,辽、沈失陷之后逃亡到海岛之上,对后金有着刻骨仇恨,毛文龙在他们中间募集兵士,力量不断壮大。但东江军镇距离明朝廷太远,养活数万士兵及一二十万难民,生计非常艰难。于是,毛文龙采取了多种手段,如招商走私、屯田、从朝鲜索要物资等。当然,更多的则是吹嘘战功,以便从朝廷获取更多物资。为此,毛文龙提出了自己“两年平辽”的战略!他曾放豪言说,只要再发给他四万名川、浙精兵,他就可以夺回辽东。天启五年,毛文龙正式奏报朝廷:“臣二年之间,有不平辽灭奴、复三韩旧业、抒皇上东顾之忧,即治臣以欺君诳上之罪!臣甘之如饴矣。”当然,毛文龙的平辽战略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在增兵外,每年再给他增加一百万石粮饷。但当时明廷财政紧张,运输条件极差,物资需先运天津或山东登、莱,再由海路转运到皮岛,“车殆马烦,十致其五”,所以很难满足毛文龙的条件。但毛文龙却声称朝廷不必在天津、山东的登、莱等地设兵,因为后金的优势在于陆地上的运动战,根本没有水师,绝不会舍骑登舟,渡海去进攻天津、山东等地。如果把这些地方的兵备撤掉,每年大约可以省下一百万石的兵饷,全部运到朝鲜,供他调配,如此一来,他两年之内就可以平辽,否则甘愿受处置。第二,袁崇焕狂妄地声称自己能“五年平辽”!或许是受毛文龙“两年平辽”的启发,袁崇焕也跟风提出来了“五年平辽”的战略,以便像毛文龙一样向朝廷榨取资源。由于袁崇焕“获胜”的主要手段是守城,他就提出来以守为攻的方法:采取堡垒主义,一座座的城池修下去,不断延伸向其腹地,反客为主地收复辽东。毛文龙的忽悠对象主要是天启帝。但天启帝不是军傻子,他给毛文龙的只是虚衔,像什么左都督(一品大员)、尚方宝剑之类的,外加几十万良饷,以鼓励他对敌人的骚扰式进攻。至于什么尽撤山东藩篱,支持毛文龙,根本不可能。且不说地方军队对维护治安、保卫京师的作用;在当时的作战方式下,毛文龙的军队实际上已经成为私兵,如果他有反心,岂不山东尽失?袁崇焕的忽悠对象主要是崇祯帝。其实袁崇焕也忽悠过天启,不过被天启申斥了一顿,告诫他其所谓的战略不可能能取胜(“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要他老老实实守城,不要想那么多花样。(“蹈实而做,需时而动。正也,奇在其中矣。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三袁崇焕的战略失败不过,刚即位时年17岁的崇祯帝却对“五年平辽”的战略信以为真了。他对袁崇焕推崇备至,封其为蓟辽督师,言听计从。这下毛文龙反过来要羡慕袁崇焕了。首先,袁崇焕向崇祯要有了人事权,把自己人全安插在重要岗位上,控制不了或关系不好的就请皇帝赶走(如满桂);其次,袁崇焕向崇祯要了大笔钱粮。当时朝廷一年收入四百万两银子,而袁崇焕的关宁军就能花掉四百八十万,受其节制的天津、登莱等地又要花掉一百二十万两。朝廷财政几乎破产,但崇祯为了“五年平辽”的承诺,勒紧裤腰带都忍了。崇祯(影视形象)可接下来,袁崇焕傻眼了!资源占尽,事却作不来,靠修堡垒一路修到沈阳,将其收复,鬼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至于恢复全辽?再一座座修到铁岭?修到抚顺?这可能吗?得花多少钱?何况袁崇焕只会守城,“凭坚城,用大炮”,在城上轰南后军可以,至于平原野战及攻城?袁崇焕还真没把握及本事在这两点上胜过后金。特别是接下来后金的接下来的一连串组合拳,在战略上把袁崇焕打得目瞪口呆,恍然不知所措。袁崇焕施展议和计,以免自己在修堡垒前进中挨打。皇太极则将计就计,假借议和稳住袁崇焕,突然发兵攻打东江及朝鲜。(《满文老档》:“明毛文龙驻近朝鲜海岛,屡收纳逃人。我遂怒而往征之,若朝鲜可取,顺便取之。”)结果朝鲜战败,与后金订立“兄弟之盟”,同意帮其解决粮荒及逃人问题;毛文龙部绝大多数则被赶入海岛,失去了陆上城池及屯田基地尽失,皇太极基本解决了东面的后顾之忧,史称“丁卯之役”。袁崇焕施展外交计,联络蒙古朝鲜,想对后金外交孤立。但皇太极继“丁卯之役”打败朝鲜后,又在崇祯元年挥师出征察哈尔,附近的蒙古部落都成为满洲盟军,为绕道南下,从长城入关创造了条件。蔡东藩评价:至察哈尔折入满洲,长城以北,皆为满洲所有,明已防不胜防。虽无李闯之肇乱,而明亦不可为矣。”袁崇焕的堡垒战略,也同样寸步难行。“丁卯之役”中,朝廷曾令袁崇焕救援,但他却将精力继续花在堡垒推进的战略上。结果皇太极兵马回师后,立即出师征明,虽未拿下宁锦,却将尚未修竣的大凌河、小凌河诸城毁坏,将锦州外围城堡都拆毁,阻遏了明军一路筑城前进之势。袁崇焕牺牲东江及朝鲜不救,将所争取的到的时间全力修城,此时已前功尽弃。一筹莫展中,袁崇焕在奏章中哀叹:“奴子妄心骄气,何所不逞,我欲合西虏而厚其与彼,即攻西虏而伐我之交。我藉鲜为牵彼,即攻鲜而空我之据。我藉款愚之乘间,亟修凌锦中左以扼其咽,彼则分犯鲜之兵而挠我之筑。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后。若锦失,奴又必以困锦之兵困宁,与中右一路乘胜而下即及关门。”(《明熹宗实录》八十四)也就是说,袁崇焕想联蒙古,后金就攻打蒙古;希望朝鲜作为牵制,后金就迫使朝鲜议和;他想要耍点儿手段,争取一些时间把“三城”修好,后金就来搞破坏。每一招都非常狠毒,而且占尽先机。可以说,袁崇焕的平辽战略事实上已经失败。崇焕步步被人算计,而连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认。而兵科李鲁生则指责他说:“昨者方金纳之来,人人皆知其诈,岂宁抚而知不及此。第欲因而用之,以行吾间,而不意奴因用我之间,以间我也。一介之行李西来,十万之戈铤东指,羽书介马而驰,信使缓而归,直玩弄我于掌股之上,而全无一毫之忌惮也。”也就是说,后金的“议和”谁都知道明是欺诈,袁崇焕却利用它来争取时间修城,结果却反后金利用,成为其借机东征东江及朝鲜的缓兵之计,“宁抚”袁崇焕等被后金玩弄于股掌之间。(皇太极一直到“丁卯之役”结束的四月才放明使回去)四总结在征明过程中,后金一直罕逢敌手。而明军唯二的“小胜”一攻一守,分别由毛文龙及袁崇焕取得。他们俩也趁势分别提出了所谓的“两年平辽”以及“五年平辽”战略。若究其本心,毛、袁二人恐怕连自己都难以置信,更多的是虚张声势来向朝廷榨取更多的资源罢了。明末军政紊乱,冒功虚报已是军中习惯,明眼人如天启帝等根本不相信。然而,刚即位的崇祯,年轻气盛,竟然真的相信袁崇焕的奏对,要他实施这个“五年平辽”之策。这无论是对袁崇焕、崇祯,还是明朝来说都是个悲剧。袁崇焕据说,成功忽悠了崇祯,榨取许多资源的袁崇焕当时正得意洋洋,本没把所谓的“五年平辽”当回事,毕竟从前毛文龙和自己也都类似地忽悠过天启,更何况当时冒功虚报已是军中习惯。但他压根没考虑到“一朝天子一朝臣”,眼前这个17岁的少年天子不同以往。脑袋清醒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却找到了袁崇焕,向他讨教如何五年平辽。然而袁崇焕却回答四个字“聊慰上意!”许誉卿当即小声(怕旁边人听见)提醒他说:“上英明,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这句话是说,现在这个皇上不懂业务,比较较真,你忽悠他,到时候他按日期验收工作,你怎么办?此时刚受封蓟辽督师的袁崇焕才“怃然自失”!客观来说,袁崇焕的平辽战略是根本不可行的!堡垒推进之术固然可以免除后金骑兵横扫之苦,然而后金却可以轻易推出“三围”战术来打破。由于崇祯的幼稚偏爱,让袁崇焕的“五年平辽”战略得以实施。结果惨败被后来的历史发展所证实:凭围城绝粮之计,皇太极两败祖大寿,饿大凌河军民三月后攻之,饿锦州军民两年后取之;凭围点打援之计,皇太极败孙承宗,杀四万余人,败洪承畴,灭明军十三万;凭围魏救赵之计,皇太极绕道蒙古地区,直袭京师,逼死袁崇焕。所以孙承宗开创,被袁崇焕、祖大寿继承的这个“堡垒前进”战略后金根本不可能!不仅如此,后金将计就计地利用这个战略坑死了明军,守城者被饿死,救援者被后金铁铁骑在平原野战中消灭殆尽,有生力量的损耗急剧地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那么未及实施的毛文龙战略呢?也不可行!第一,没钱没人!支援毛文龙部队需要长途跋涉,并动用水军,路途艰难,这是很烧钱的,现有的兵饷已经让朝廷疲惫不堪,根本无力再增加一百万;当时也无力按要求组织起来那么多川、浙精兵,并且长途跋涉,送往皮岛。第二,兵有匪心。毛文龙所部以难民为主,良莠不齐,很多土匪习气。毛文龙自己也有钱粮不受管辖、冒功、骄横跋扈、走私、干海盗等一堆毛病。虽然毛文龙自称“孤处天涯,为国效命,曲直生死,惟君命是从。”但就后来历史来看,毛文龙死后,他的部下孔有德等先投奔登莱巡抚孙元化手下,后又造反,祸乱山东。所以,毛文龙所称的尽撤山东之防将省下的钱支援他平辽根本不可行。毛文龙(网络形象)毛袁二人不敌后金的重要原因是,均无法打造一支堪与后金匹敌的陆战队伍。毛文龙只堪承受后方骚扰之责,他缺点太多,狂妄自大,军阀习气严重,跟朝鲜及明廷都搞不好关系,坐失盟军;手下又一群兵油子,缺少忠心之心。袁崇焕只配一城之守,他极度恐惧野战,最多只敢在城下与敌人锋。“丁卯之役”中,既不敢冒险发兵朝鲜东江,也不敢围魏救赵,往征后金沈阳大本营,只派三千人在三岔河口虚张声势而回。当皇太极回师直捣宁远、锦州时,袁崇焕这才醒悟,发现自己完全被动了,并亲口承认他的“缓兵之计”被别人给看穿了,皇太极占尽先机。此时他还感叹皇太极是“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后”,战略上步步被人算计,而连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认。所以,综合来看,这两位曾小胜后金军的唯二“名将”毛文龙与袁崇焕,在战略上均非后金努尔哈赤及皇太极父子对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378.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