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抗白 http://www.yunweituan.com/
多名女兵陷入困境

年9月,日军对八路军晋察冀根据地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大扫荡。

这次大扫荡日军下了血本,出动的兵力占到了华北日军的一半,共10万多人,敌军由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岗村宁次亲自指挥,为的就是报百团大战的一箭之仇。

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将主力部队拉到外线作战,将党政机关和老百姓等非战斗人员在一小部分兵力掩护下,迅速撤到狼牙山与敌人巧妙周旋,狼牙山地势险要、道路崎岖,可以先把敌人弄得晕头转向后,再找机会从其薄弱防御点安全转移。

抗战时的聂荣臻

这次扫荡行动中,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是杨成武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进攻一分区的日军由津田美武指挥,敌军兵分三路:第一路是日军师团连队;第二路是日军独立混成第15旅团和汉奸赵玉昆手下的易县警备团;第三路是独立混成第2旅团。

9月24日,在汉奸赵玉昆的率领之下,多名日伪军包围了狼牙山,转移到这里的一分区政治部、卫生部、医院加上逃难的乡亲全都被敌人围住了。

按聂荣臻的部署,杨成武将一分区机关和大部分部队都疏散了,然后自己带着分区指挥机关、警卫连、侦察连、1团3连共多人在狼牙山待机而动。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一分区有一小部分部队在掩护大部队转移时被日伪军死死咬住了,第1团7连6班的战士们与敌人战至弹尽粮绝,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名战士在日军的穷追不舍之下,毅然跳下了狼牙山高达数十丈的悬崖。

狼牙山五壮士

不管杨成武知不知道五壮士跳崖的事情,眼下这种局势根本来不及让他伤心,因为聂荣臻派人给他带来了一个更为十万火急的消息:

“大概多名白求恩学校的女医护兵,在狼牙山陷入了日军包围。”

同时传来的还有一条死命令:

“哪怕部队全打光,也要把这些宝贵的女医护兵救出来!”

白求恩学校就是原来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是白求恩大夫为帮助八路军培养医护人员创立的。白求恩患败血症去世后,该学校就被改名为“白求恩学校”,简称“白校”,以兹纪念。

而现在,多名手无寸铁的白校女医护人员被日军团团围住了,随时有被全歼的危险。

如果一下子损失多名医护人员,那战斗中就会有好几百甚至上千名伤员得不到救治,这对八路军行军作战的影响太大了。更何况,这些女医护兵平均年龄都在20岁左右,有些人甚至才15、16岁,要是不幸落入残暴的日军手里,很难想象她们会遭遇何等暴行。

八路军女医护兵

杨成武暗自寻思,过去晋察冀军区经常被日军扫荡,这些白校女护士也经常在狼牙山东奔西跑,从来没出过事,这次估计是日军的扫荡规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她们就黔驴技穷了。

随即,杨成武带上一个营的战士赶紧前去救人。

居然有人!

狼牙山地处太行山脉北端,分为5坨36峰,因其山形酷似狼牙而得名。

狼牙山大部分山峰的海拔都是至米,奇峰林立,山洞沟壑更是不计其数。杨成武认为,多名女医护兵虽落入敌人的包围圈内,但以狼牙山之险峻,不至于很快被敌人发现,一个营的战士把她们救出来的希望很大。

这任务十万火急,但好在我军已在此经营多年,杨成武和他手下的战士更轻车熟路,他们在狼牙山区的犄角旮旯里反复寻找后,终于在花塔山东麓找到了被包围的人员。

他们隐蔽得倒是很好,所有人都躲在巨大的山石后面,但一个个筋疲力尽。

狼牙山

杨成武上前一看,整个人都懵了,眼前居然有密密麻麻一大堆人,绝对不止个。一问才知道,这里躲着的足足有多人!光是白校的医护学员就有多个,聂荣臻口中的那多名女医护兵仅仅只是其中一部分。

除此之外,其余的都是军区的后勤干部和逃难群众,他们手无寸铁不说,很多都是行动不便的妇孺老人。

杨成武犯了难,这当然不能怪聂司令员没交代清楚,那个时候信息不畅通,又是在打仗,计划赶不上变化,嘴上说的和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的事情多了去了。

这多人要怎么突围出去?要不要只需遵从聂司令员的命令,把这多名女救护兵带出去就行?不,这当然不行!可要全带出去目标太大,很容易让敌人察觉。

各种想法在杨成武的脑海里打转,同时他也十分纳闷:“日本人来的时候,这多人咋不往狼牙山外面跑呢?”

抗战时的杨成武

这也不能怪他们,日军过去到晋察冀军区扫荡,这些人都是往狼牙山里躲的,因为日伪军每次都只会洗劫山下的村子,山上他们是不敢来的,怕迷路中埋伏。敌人的扫荡次数越多,老百姓就形成习惯了。

但这次扫荡规模前所未有,而且日伪军胆子奇大,多深的深山老林都敢往里钻。敌人白天大肆搜山,夜晚扎营围困,那些藏在山里的非战斗人员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杨成武现在没工夫责怪他们为什么不及时疏散,当务之急是要避过敌人的追击,先脱离危险再说,否则等天亮时日军大规模搜山,一切就都晚了。

这时,白求恩学校的俞中良政委和2队队长丁一向杨成武汇报了情况:“白求恩学校所在地的葛公村已被敌人占领,房子也都被炸了。学生分为两队,我们这一路连夜钻山突围,可是被敌人发现了目标,甩也甩不掉。”

杨成武决定先带大家去花塔山躲避,喘口气再说。

八路军在行军中

花塔山地势十分险要,位置偏僻,日军从没去那里扫过荡,应该是比较安全的,杨成武只能企盼别在路上遇到敌人。

经过长时间的急行军,杨成武终于带着多人赶到了花塔山顶,所有人都累瘫了,尤其是白校那多名女医护兵,已经累得站都站不起来了。

当晚,杨成武一夜未眠。第二天刚刚拂晓时,他就站在花塔山顶举起望远镜往山下一看,直接倒吸了一口凉气。

山下满是星罗棋布的日军帐篷,地上还点着一堆堆的篝火,原来日军营地就在花塔山下,自己这是无意中给敌人玩了个“灯下黑”!杨成武粗粗估算,鬼子足有好几千人,应该是师团的部队。

过去鬼子不敢来花塔山,这次竟派了几千人过来!这要是白天展开搜山,那这多人外加杨成武自己恐怕都得交待在这里了。

最紧张的时刻

人迹罕至的花塔山下发现数千日军,这是杨成武始料未及的。

他叫人拿出地图,双眼反复在图上的每一个据点间游走。突然,他的眼睛扫到了花塔山西北一个叫梯子沟的峡谷,这地方即便本地人也很少知道,目前还没有发现敌人。

年轻的杨成武

正当杨成武准备命令所有人往梯子沟撤离时,分区干部突然汇报了一个消息:“冀中军区医院和依岭庄的老百姓家里,还躺着多名八路军伤员!”

杨成武愣住了,这种事情怎么不早说?但他没有责备那名干部,因为如果一开始就叫他们回去把伤员带上,保不齐这多人还没到花塔山就被敌人咬死了。

可现在要怎么办?杨成武身边只带了不到一个营的部队,这些人是不能动一兵一卒的,因为一旦鬼子摸上来追赶大部队,手无寸铁的乡亲们需要他们的保护。

此时,白校的俞中良政委和丁一队长自告奋勇,称他们愿意带着个医护人员去抬伤员,然后争取以最快的速度赶上大部队。杨成武听后,咬牙点了点头,毕竟眼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了。

随即,杨成武做出了部署:

他本人亲率警卫连在前方打头阵,带着干部群众向梯子沟突围;分区参谋长黄寿发率侦察连和1团3连迅速抢占梯子沟两侧山地,掩护所有人突围;不管敌人搜山的力度有多大,这两个连一定要坚持到白校医护人员带着伤员全部脱险才算完成任务。

否则,就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八路军战士

不久后,杨成武一行人来到了梯子沟口,梯子沟两边都是高耸入云的山岭,只有一条极为狭窄的羊肠小道横亘其中,犹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杨成武领着警卫连在前面开路,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前方有个像是在巡逻的士兵,他忙令战士们隐蔽,然后定眼一看,那人身上穿着日本军服!

是日本鬼子?难道他们动作这么快,连梯子沟这唯一的出口都被堵住了?

此时,即便是身经百战的杨成武也开始冒汗了。若敌人派了一个士兵巡逻,说不定后面就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部队,身后的花塔山还有数千日军追兵,两个连能不能挡得住都是问题,这岂不是被敌人前后夹击了?再加上梯子沟两旁的山岭,这和“兵家死地”有什么区别?

白校医护人员和伤员还没到,临时变更路线是绝不可能的。

杨成武心里凉了一截,难道这多人的性命就要交代在这里?

但他还是镇定下来,喊来两个机灵的侦察员,命令他们把那个日本巡逻兵抓来,问问清楚前面到底有多少日军。

八路军战士

杨成武心中万分紧张,他担心那两个侦察员能不能抓住那个日本“舌头”,别到时候俘虏没抓着,自己的位置反而暴露了,那就糟了。

不知过了多久,两个侦察员果然绑着那个巡逻兵回来了,他嘴上还被塞了块破布,发出“哼哧哼哧”的声音。

杨成武叫来一个懂日语的战士,对他喊道:“可以放开你的嘴巴,但你敢嚷嚷马上毙了你!”

侦察员刚把布从他嘴里抽出来,那“鬼子兵”就喊出一口标准的中国话:“抓错了,抓错了!我是冀中军区后勤工厂的!”

“那你怎么穿日本人的衣服?!”杨成武紧张得咆哮道。

那人说:“哦,您说这个呀,这是缴获的,我觉得挺好使,就穿上了。”

这可真够吓人的!杨成武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虚惊一场,原来日本人根本没到梯子沟来,这里只有冀中军区后勤工厂的多名工人,也是和杨成武他们一样刚转移到这里,准备休息一会儿就走。

八路军在侦察敌情

接着又传来了一个好消息:白校医护人员已经成功将伤员转移,终于赶上了大部队。

杨成武松了一口气,招呼大家让出道路,让伤员先通过,其他人跟在后面继续前进。

这时,队伍后的山岭上传来了枪声。

杨成武知道,这是花塔山的敌人摸上来了,自己安排在梯子沟两旁的侦察连和1团3连已经和他们交上了火。

无心之过引起的女医护兵之殇

杨成武所料不错,日军确实在天亮时对花塔山展开了大规模搜山行动,虽然没找到八路军主力,怎奈人的队伍目标实在太大,不可能一点儿痕迹都不留,还是被敌人发现了走过的痕迹,于是他们就一路搜索着摸到了梯子沟。

侦察连和1团3连在一分区参谋长黄寿发、侦察连连长胡尚义的率领下,和日军在狭小的山谷里展开血战,他们纷纷朝敌人精准射击,日本兵也一边前进一边向他们射击,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正在扫荡的侵华日军

好在杨成武带着乡亲们已经快脱险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拖住敌人,不能让他们越过梯子沟!

两个连的战士死死钉在阵地上,牢牢守着梯子沟两侧的山岭,类似“一线天”的地形使日军即便人数再多也无法发挥优势,这样便可将他们死死钉在我军的火力封锁之外。

自始至终,日军都没有越过梯子沟一步。

侦察连和1团3连一直坚守到上午10点40分,此时余名干部群众已经陆续通过了梯子沟,杨成武便命令两个连的战士从阵地撤退,渐渐与敌人脱离接触。

不一会儿,黄寿发参谋长就带着侦察连和1团3连风尘仆仆地赶上了大部队。杨成武眼睛一扫,没见到3连长胡尚义,便问:“伤亡多少?”

黄寿发伤心地说:“两个连伤亡40多人,3连长胡尚义牺牲了......”

杨成武十分悲痛,但目前不是伤心的时候,危险还没有完全解除。

建国后的杨成武

此时,他们距离安全地域还有多里,虽然杨成武一直都在带着乡亲们赶路,但白求恩学校的医护兵们抬着伤员翻山越岭已经快要坚持不住了,尤其是那多名女医护兵,她们的体力远不如男人,若不是抬着担架,可能早就瘫在地上了。

白校的医护人员显然看出了八路军的困难,俞中良和丁一便找到杨成武,说既然日军已经被甩在了后面,他们就不跟大部队走了,他们想让医护人员和伤员先休息一下,然后再掉头向南边的翻起岭一带转移。

杨成武清楚,白校的医护人员们是不愿意麻烦自己,想为自己分担责任才决定离开大部队的,而且他们也不是杨成武的直属部下,这请求不好拒绝。不过他告诫医护人员们:路上千万不要停留,要不然敌人随时都会跟来。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竟成了他军旅生涯中十分后悔的决定。

多名医护人员整整进行了一昼夜的急行军,第二天拂晓,他们又累又饿,带着伤员实在走不动了,杨成武之前虽千叮咛万嘱咐不能停留,但他们还是忍不住坐下来休息。

八路军女医护人员和伤员

正当他们在隐蔽处休息时,日军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

俞中良和丁一懵了,原来日军前一天在梯子沟口吃了亏后并没有罢休,还推测出了八路军的位置,然后竟“树藤摸瓜”地找到了他们。

雪上加霜的是,这多名医护人员和伤员所处的地方还是一块洼地,很容易被敌人“包饺子”,俞中良和丁一两人一边掏枪一边大喊:“快快快!保护伤员!向断湖口峡谷撤离!”

可惜已经太晚了,日军的轻重机枪早已对准了他们,紧接着就是一阵密集的弹雨。

年轻的女医护兵们纷纷吓坏了,不少人中弹倒在了血泊里。

“掩护好伤员,快退,快退!”俞中良对大家喊道,同时组织男医护人员拿起步枪迎敌。

怎奈白校装备的武器只有几支三八大盖,根本不是装备精良的日军的对手,俞中良带着男医护人员开枪迎敌,并叫丁一带女医护人员先行撤离,丁一不同意:“这么多伤员还没撤离,我们怎么离开?”

女八路军

这时,一名伤员突然从担架上滚了下来,冲他们吼道:“别管我们!你们带着医护兵赶快走!”女医护人员都落泪了:“我们不走,咱们就是死也得死在一起。”

一个重伤的副班长爬到女兵面前:“傻孩子,我们死了也够本了,怎么能眼巴巴地看着你们去送死?”

白校的一位护士长大声喊着:“都别说了!只要有一个伤员,我们白校医护人员都要跟你们在一起,绝不撤退!”

一会儿后,漫山遍野的射击声停止了,鬼子们端着明晃晃的刺刀杀了过来。

白校的男医护人员为掩护女兵,义无反顾地与敌人拼起了刺刀;八路军伤员们能动换的全从担架上下来,与凶狠的敌人扭打在了一起;就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医护人员也都拿起石头砸日本士兵,没有石头就用手抓,用牙咬,用脚踢,与敌人死战到底......

这是一场惨烈而又悲壮的战斗。

救治八路军伤员

俞中良政委、丁一队长、护士长全部牺牲,只有40多名女医护人员在众人的掩护下成功突围,恼羞成怒的日本人竟将没突围出去的人当成了练习刺杀的活靶子。

惨绝人寰的战斗后,斑驳的大地上沾满了有温度的鲜血,原本处于青春年华的年轻士兵们现在全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尸体,那些女医护兵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还在往外渗血,那景象简直惨烈极了。

多个医护人员只剩下40多个,杨成武得知这件事后痛心不已,这不仅意味着聂荣臻交待的任务他没完成,也意味着上百个鲜活的生命在明明有机会挽救的情况下仍然壮烈牺牲。

在杨成武看来,这就是无谓的牺牲。

杨成武后悔极了,他是晋察冀一分区司令员,此次行动居然没有想到敌人可能会发现白校医护人员们的踪迹。明明知道他们手无寸铁还带着伤员,自己为什么要同意他们离开大部队单独行动,这跟丢下他们不管有什么区别?

白求恩学校遇难烈士纪念馆

聂荣臻司令员对自己千叮咛万嘱咐,哪怕部队打光都要把女医护兵救出来,自己为何如此糊涂,刚把人带出梯子沟就让她们先走了?既然她们抬着伤员翻山越岭十分劳累,那自己为什么没有让老乡和战士们一起帮忙抬担架呢?唉,太大意了。

杨成武反思着自己,久久不能释怀。

然而,此次白校医护人员的悲剧不能把过错全归结在杨成武身上。当时的局势千钧一发,即便是他这种身经百战的将领也难免不会考虑得面面俱到。战场上时间非常宝贵,前有险阻,后有追兵,杨成武手里只有一个营的人马,还要掩护多名干部群众转移,自然没有时间想那么多,万一因为优柔寡断而耽误了时间,就有可能酿成大祸。

一生中曾获得无数军事胜利的开国上将杨成武,这应是他辉煌军事生涯中为数不多的遗憾。但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作为指挥员,杨成武已经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最大努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