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初,东北野战军主力包围锦州。如果锦州丢失,东北战场上数十万国军的退路就会被切断。为了给范汉杰解围,老蒋命令侯镜如和廖耀湘各带11个师的兵力东西对进,准备在锦州城下和我军决战。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从沈阳出发,一时半会还到不了锦州。但侯镜如的东进兵团距锦州只有咫尺之遥,而塔山又是他的必经之地。
东野要想顺利拿下锦州,就必须在塔山挡住侯镜如的东进兵团。最终野司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4纵,并亲自点将让胡奇才赶到前线指挥4纵12师作战。胡奇才是湖北红安人,不满16岁就加入了红军队伍。经过土地革命战争、长征和抗日战争的锻炼,由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我军著名的战将。胡奇才打仗十分注重实地勘察,而且肯定脑筋,经常有出其不意的发挥。
正因为如此,野司才点名要他到塔山前线坐镇,和吴克华等人一起指挥。临行前,野司首长严肃地对他说:“塔山距锦州很近,因此守卫塔山的部队决不能采取运动防御,必须在塔山、高桥及其以西、以北布置顽强勇敢的攻势防御。以四纵一两个师的兵力,构筑工事,准备在此线死守不退。这次阻击不应以本身伤亡与缴获多少计算胜利,而应以完成整个战役任务来看待胜利。”
从野司出来后,胡奇才一刻也没有耽搁,带着警卫员就出发了。当他看到塔山的地形后,心里就是一沉,因为这里太不适合防守了。塔山是一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村子周边地势平坦低洼,村西通向高桥的地方,是一片宽约八千多米的开阔地,散布着一些高差不大的小丘陵;东边靠着锦州湾的山包就是打渔山岛,涨潮的时候是岛,退潮的时候是和海岸连成一片的滩涂。
塔山唯一的一个防御制高点就是西面的白台山,但也只有米高。从防御的角度来看,塔山基本上属于无险可守。在如此不利的地形下,要想挡住敌人11个师的进攻,难度非常大。在战前会议上,4纵的一些干部主张把纵队主力放在白台山这个唯一的制高点上,村子里面则尽量不放或少放部队。胡奇才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妥,首先部队都摆在白台上的话,密度太大,很容易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轰炸下遭受严重伤亡。其次如果村子里面不放部队的话,敌人只要抽出几个师缠住白台上,其余部队就可以通过村边公路越过塔山,进逼锦州。
胡奇才的分析有理有据,众人听后都点头陈赞。胡奇才和吴克华等人商议之后决定以部分兵力防守白台山,然后在塔山构筑坚固的村落防御体系,前沿尽量少摆兵,以减少敌人炮火带来的杀伤。各师手中都要掌握足够的预备队,以备危急时刻对敌人进行反冲锋。具体部署为:12师和11师32团为第一梯队,担任正面防御任务,重点守备塔山堡、塔山桥、白台山等几个要点;10师和11师主力为预备队;两个炮兵群分别支援塔山东西部队作战。
位于防御第一线的12师把34团放在塔山,35团放在白台山,36团和师部位于后面的潘家屯,之后官兵们开始抢修防御工事。胡奇才则和师长江燮元敲定作战细节。第二天他带着几个参谋来到前线勘察,负责防守塔山堡的是34团一营。他们的防御工事已经修建完毕,交通壕、掩体、主阵地、二线阵地和小型屯兵洞样样具备。几个参谋看后都十分满意,胡奇才却没有表态,他让营长找来了一门六零炮,装上炮弹后一炮轰向了一个看起来十分坚固的掩体。
随着一声巨响,炮弹直接把这个掩体轰出了一个大窟窿。胡奇才把在场的一营干部叫了过来,严肃地对他们说:“这就是你们修的工事?连一发六零炮都顶不住,又如何能扛住敌人的重炮呢?打仗不是过家家,不能拿战士们的生命开玩笑。这些工事,都要重修和再加固!”在胡奇才的严格要求下,战士们从附近的铁路上运来了铁轨和枕木,将所有的防御工事都加固了一遍。
塔山阻击战打响后,这些坚固的防御工事极大地减少了战士们在敌人炮火轰炸下的伤亡。胡奇才与吴克华带领4纵在塔山和敌人血战了六个昼夜,力保阵地不失,为锦州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年,胡奇才将军病逝,家人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骨灰安葬在了塔山。今天,塔山村东山冈上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碑文的最后一句是:塔山阻击战光荣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