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得花多少钱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13569.html

央视《大决战》收官了。王劲松在第49集里,三个眼神炸屏:本剧最佳男主角没跑了。

第一个炸屏眼神,出现在南京中山陵,老蒋下野前最后一次祭拜孙中山,一身戎装,但掩盖不住颓丧的心情,强撑着把防守长江的重任,降低了汤恩伯。当然,他的内心深处也明白:长江压根儿就守不住。

第二个眼神是年9月30日晚上,国民党飞机准备第二天从广州起飞,轰炸天安门广场。空军司令周至柔做最后一次请示,老蒋内心知道无济于事,决定取消行动。满眼的不甘心和悲愤啊!

第三个眼神,就是彻底败退台湾了。满屏王劲松的脸部特写,老蒋此时面庞苍老憔悴,消瘦疲惫,双眼空洞失焦……震撼演技啊!

王劲松老师在单纯飙演技吗?否。

老蒋最终失败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性格上的弱点,被王劲松充分表现出来了,这在之前的影视剧中,很少出现过。

都说解放战争中,优势兵力和装备的国军,为何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就兵败如山倒呢?很多国军高级将领如卫立煌、杜聿明,都把失败首要因素,归结为老蒋的瞎指挥。表面上的确如此,但实际上并非老蒋军事才能上才疏学浅,而是性格弱点导致指挥动作变形。

比如淮海战役总指挥人选上,本来是让白崇禧当总指挥,结果桂系这时已于司徒雷动暗中秘密接触,企图换掉老蒋位置,所以白崇禧不服调遣,故意拆台;

老蒋没办法,只好还是启用有病在身的杜聿明。但之前坐阵徐州的总司令是刘峙,而且是当年黄埔军校杜聿明的教官,位高权重,但能力一般。如果老蒋下决心启用杜聿明,就应该果断撤掉刘峙,老蒋性格弱点这时显露出来了:

他仍留刘峙在徐州任总司令,再派杜聿明去任副总司令,充当实际的总指挥。如此人事安排,杜聿明行动起来还得估计刘峙,刘峙呢满心的窝囊,内部怎么能不掣肘呢!

再说辽沈战役,本来是卫立煌任总司令,但卫立煌与老蒋的东北战略有分歧,于是老蒋就转而扶植锦州的范汉杰,节制卫立煌,搞得东北内部很乱;后来锦州丢失,范汉杰被俘,老蒋就扶植长春的郑洞国,抗衡卫立煌;不仅如此,老蒋还一直暗中拉拢卫立煌身边的廖耀湘,企图分化卫立煌在沈阳的力量……搞得东北内部各个派系之间互不买账,岂有不崩溃的道理。

再聚焦塔山阻击战,老蒋拼凑的所谓东进兵团,总指挥更是异常混乱:本来卫立煌已经派东北剿总参谋长赴葫芦岛,担任总指挥;锦州方面范汉杰也派了副司令到达。最合适的东进兵团总指挥,在这两人中选一个即可。可是老蒋又是一番神操作:

他指定原驻扎在唐山的第十九兵团司令侯镜如任东进兵团总指挥,但侯镜如内心并不愿意,故意磨磨蹭蹭拖延时间;

侯镜如从唐山调兵之时,老蒋任命原驻扎在葫芦岛的第54军军长阙汉骞代理总指挥,负责进攻塔山,两天的攻击均失败告终;等侯镜如赶到后,阙汉骞又将指挥权交给侯镜如。

此时,老蒋同时又任命了一个前线督导主任罗奇,到达葫芦岛,代表总统在前线督导军事,类似钦差大臣角色,特别像明朝时军队里的太监,葫芦岛军界内部都称罗奇为“罗千岁”。塔山阻击战那个最著名的“赵子龙师”,就是这位“千岁”罗奇亲自指挥的,攻了两天,结果依然被打残。

锦州被攻破时,塔山前线还在激战,并不知道消息,等到老蒋飞到葫芦岛,进攻才告一段落。总结会之前,罗奇把失败责任全部推给阙汉骞,会上老蒋大骂阙汉骞,甚至要枪毙他。可怜阙汉骞背了所有锅,侯镜如没有受到责罚。

这样的人事调动和安排,不仅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整个抗战时期,老蒋也是这样操作,国军指挥系统经常性的叠床架屋,一层套一层,互相掣肘,效率很低;老蒋又喜欢经常直接绕过总指挥,直接插手前线指挥,愈加搞得整个系统系统紊乱。

为什么会这样呢?老蒋性格多疑+妇人之仁,铸成了这一切。剧中有一个桥段: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黄百韬军团被歼灭,老蒋提出要看黄百韬遗体,结果顾祝同告诉他“遗体没有找到”,老蒋顿时热泪盈眶……

而当顾祝同提出撤换刘峙时,老蒋又动了恻隐之心:认为刘峙虽然能力有限,但忠诚耿耿,总比桂系白崇禧可靠。

黄维第十二兵团是国军精锐,本来最合适的军长人选应该是胡琏,却因为第十二兵团归白崇禧管辖,胡琏又是老蒋最嫡系,所以最终平衡多方利益,定下了并不十分合适的黄维,还是铸下大错。

在电视剧中,这些背后的政治角力,无法充分展开,也不太容易完全阐释清楚,只能通过演员的细腻表演,让观众去体会,再借助相关史料的阅读,进一步去领悟……

这就是老戏骨的厉害之处,精湛表演背后,其实还有更多的层次,有待观众进一步挖掘。你越丰富,感受到的就越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