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年(公元年),随着熊廷弼、王化贞败走关内,明朝在辽地已无寸土,后金的骑兵南下将直面山海关。
一旦山海关陷落,后金向北京进军的道路上将会是一马平川,明军再也无险可守。毫无疑问,只守御山海关是非常危险的,一旦有失整个华北地区都将不再为明朝所有。
因此面对这种危局,明朝朝堂以江南党(也就是东林党)为首的官僚们主张恢复辽西走廊。也就是向北宋攻西夏学习采取积极防御的措施,筑垒渐进一步步北上。这一战略先谋求己方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断压缩后金的生存空间,最后再徐图击败后金收回失地。
江南党提出这一战略意味着,明朝朝堂已经对明朝没法消灭后金达成了共识,因此才寄希望于这种耗时耗财的‘笨’战略,希望利用明朝比后金强大的综合国力来拖垮后金。而且努尔哈赤也为明朝实行这种战略提供了空间,在辽南后金军止步于广宁未再向西拓展。
后金止步广宁很可能是由辽宁当时的地理环境决定的,辽西走廊一片滩涂烂泥地,只有冬季土地冻住后才能让骑兵驰骋。所以扼守辽西走廊的各个要点都需临海部署,借助海运来实行补给。明军在水师上对后金的巨大优势,使得后金无法在辽西走廊立足,这也是明朝能实行筑垒推进的战略优势所在。
然而北宋推行筑垒推进战略,从公元年范仲淹筑大顺城开始,到公元年童贯最终大败西夏军夺回了战略要地横山(今陕西横山县),这场筑垒西进之战整整历经了72年之久。这期间战况多次反复,宋军屡屡大败损失惨重,但是一向被后世讥笑军事软骨头的北宋,却咬紧牙关坚持不懈地推进该战略。
因此这一战略成功的关键既要有那份财力,更要有政策的一贯性。
明朝相比起北宋满朝同仇敌忾来有极大的一点不同,那就是明朝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江南党的死敌浙党等,本着敌人赞成的我就反对的原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加强长城沿线防御放弃辽地的策略。浙党等提出的这个建议也有它的现实性,那就是看似强大的明朝,它的财政状况还不如当年的北宋。
北宋依靠海上外贸通道获取了大量的外贸盈余,这有力地支撑了它的筑垒西进战略;而明朝的封贡制度,却让明朝的外贸盈余十分有限。明朝只能通过加农业税,来填补这一战略造成的财政窟窿。
然而万历荒政已经导致明朝控制内部的关卡系统瘫痪,所以大明帝国内部流民聚集民变频发。再叠加上明朝内部严重的土地兼并,因此增税是十分危险的举措,增加的税收自然会全被转嫁到农民的头上,这极易导致帝国被农民起义所倾覆。
可是长城全线加强一样是非常费时费钱的一件事,长城防线也不只是一道城墙,它也是由无数的堡垒、长墙等汇聚而成的防御体系。而且不管长城防线怎么加强,它都不可能比筑垒前进这种积极的防御策略,对后金造成的压力更大。尤其是筑垒前进一旦成功,那么明朝就能一步步收复辽东失地,并为将来彻底解决后金打下基础。
明白了这个中的道理,自然江南党筑垒战略就占了上风。可是明朝在执行这一战略的过程中各种状况频出,使得这一战略贯彻地很不彻底。
令人感到哭笑不得的是,第一个被委派执行该战略的蓟辽经略王在晋,是一个贪生怕死畏敌如虎的庸才。奉命收复辽东失地的王在晋在到了山海关后拒不出关一步,提出了在山海关外就近修城加强山海关防务,这种雷同浙党加强长城防务的主张。
王在晋的做法,引起了江南党派去监视他的,山海关按察使佥事(正五品)袁崇焕的不满,两人屡屡发生激烈地冲突。王在晋应该清楚袁崇焕到山海关,就是江南党派来监督他执行筑垒推进战略的,可是他一直固持己见不肯执行。当时的内阁首辅叶向高眼见王在晋拒不执行既定的战略,因此便改派孙承宗替代了他。
王在晋敢于不执行朝廷的既定战略,由此可见明朝的内部政争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
王在晋对于自己被罢免十分地不满,其后他投身阉党成为了阉党的重要爪牙。他著书立说为自己辩护,大肆攻击孙承宗、袁崇焕等东林人士。王在晋的歪理邪说,成了今天一些人攻击袁崇焕的重要来源,这都是后话了。
替代王在晋的孙承宗成为了明朝新战略的第一个践行者,他证明了筑垒推进虽然花费巨大,但是确实非常有用。从天启二年孙承宗开始实施筑垒推进战略,一直到天启六年的四年多时间里,后金再没有对明朝发起大的攻势,后金用它的无所作为证明了明朝战略的成功。
孙承宗在辽东能如此成功,与他在辽东说一不二完全掌握事权是密不可分的。堂堂辽东巡抚阎鸣泰都被孙承宗给扔到觉华岛去当岛主了,这逼得阎鸣泰不得不辞职走人,而孙承宗趁机要求不再设辽东巡抚,由他完全掌控辽东的事务。
然而当辽东局势安静下来的时候,明朝的内部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作为筑垒推进战略最大后盾的天启皇帝改变了立场,他在天启五年(公元年)九月接受了蓟辽督师孙承宗的辞职。当时掌权的阉党派出高第出任新的蓟辽经略,高第遵从阉党的指示到任后就各种裁撤辽西走廊防线的据点。
明朝历时四年花费余万两白银,修筑的从大凌河城到山海关的近里防线辽西防线,已经真证明了它的价值。可是高第扔起来毫不心痛,‘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
明朝哪禁得起这么折腾?
不出意外地,随着高第拆除辽西防线,努尔哈赤于天启六年一月(公元年12月)再次率领大军南下直扑山海关。可由于袁崇焕抗命拒不撤宁远、前屯防务,所以明军在宁远挡住了南下的后金大军。辽西防线因为在此战中展露的价值,而使得明朝以袁崇焕为辽东巡抚重新将它恢复,但是作为这条防线的龙头大凌河城,明军却再也未能实现驻防。
大凌河城就是广宁右屯卫位于大凌河左岸的大凌河城,对于明朝的战略价值一般被人所忽视。在大凌河城的北方辽西边墙顺着辽河深深凹入辽地,如果能顺着大凌河修筑起一道百余里的边墙与辽西边墙衔接,那么明军除了冬天渤海结冰期外,其它时候防备后金的进攻都会轻松很多。
如果孙承宗能再多担任个一年的蓟辽督师,也许这条大凌河边墙就修成了。
可历史没有如果啊,大凌河城最终成为了明军辽西防线的死穴。
袁崇焕对于大凌河边墙一直念念不忘,因此当天启七年(公元年)后金攻打朝鲜时,他曾经几度派兵出击大凌河,除了牵制后金支援朝鲜和东江军外,也想趁机恢复大凌河城防务。但是终究因为东江军和朝鲜败得太快,而不得不放弃。
天启七年5月,皇太极率领后金主力进攻辽西防线,尽管这次进攻以后金什么好都没讨到而结束,但是后金也不是没有任何收获。后金在宁锦之战中连续作战近一个月,除充分验证了自己的后勤系统是否能支撑连续作战外,皇太极在回师的路上还把大凌河城拆地一干二净,为他后来在公元年的大凌河城之战获胜埋下了伏笔。
袁崇焕的上司蓟辽经略阎鸣泰对他充分放权,这让袁崇焕得以遵循孙承宗制定的战略行事。毫无疑问这是袁崇焕在宁锦之战中获胜非常重要的因素,由此也可见战略一贯性的重要。
可袁崇焕在取得了宁锦之战胜利后,就被阉党给赶下了台,接着明朝的辽西防线又变得不稳定起来。随后的崇祯元年(公元年)五月,当袁崇焕接到他以蓟辽督师的官衔被重新启用的吏部公文时,明朝辽西防线的最前沿的锦州,因为某种不载入史册的原因被弃守了。
袁崇焕在崇祯元年八月赶往辽西处理了辽军兵变后,又重新将防线推回到了锦州。期间他又一次试图恢复大凌河城的防务,但是辽军才在大凌河修了几天的城,驻扎在广宁的后金军便气势汹汹地杀来。袁崇焕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原则,命令修城部队迅速撤退,他再次恢复大凌河城的计划就这样无果而终。
崇祯三年袁崇焕被崇祯给剐了后,已近古稀之年的孙承宗不得不再一次出镇辽东,然而这一次他身边的辽东巡抚邱禾嘉,可不是当年的那个小可怜阎鸣泰。这位邱禾嘉火箭飞升速度比袁崇焕还离谱,他从一个正八品的教谕到正三品巡抚仅仅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天启二年熊廷弼和王化贞和之间的龌龊,带给明朝的教训太深刻,所以为了统一事权,因此一般辽东都不设巡抚。孙承宗早年已经在辽东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一次他再次出镇辽东,崇祯偏要安排一个邱禾嘉在他身边,这架空他的意图不要更明显了。
崇祯皇帝对权力的贪婪在明朝皇帝中都是一个异类般的存在,明朝之所以会亡在他手上,跟他对权力的这种变态地执念有很大的关系。
邱禾嘉作为崇祯皇帝的亲信,他到辽东后还是有不错的表现的,崇祯三年(公元年)他成功地守住了锦州。然而邱禾嘉秉承崇祯皇帝的旨意与孙承宗争权,这导致他与孙承宗的关系十分差。而且邱禾嘉不但和孙承宗争权,他还跟辽军的军头祖大寿龌龊不断,这让辽军上下对邱禾嘉都没有什么好感。
就在这种辽军内部很微妙的时刻,一场决战却不期而至。
新上任的登莱巡抚孙元化向朝廷上书,他在奏章中提出了收复辽南逼近沈阳,以此避免后金军再次绕道蓟地入关的战略构想。在袁崇焕案中为崇祯打击东林党立下汗马功劳的兵部尚书梁廷栋,一直在寻求入内阁的机会,因此当他看到孙元化的上书后,眼前不由地一亮。
梁廷栋向孙承宗请教孙元化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孙承宗认为此方案是可行的,但是他指出这个方案的一个缺点——辽南四卫与辽军的地盘不相连,要想辽军支援收复辽南,必须要先收复大凌河城作为辽军出击辽南的据点。
因此收复大凌河城便成了明朝收复辽南四卫的前哨战。
然而就在修复大凌河城的过程中,作为收复辽南四卫发起人的兵部尚书梁廷栋被弹劾罢官。随着梁廷栋被罢职,停建大凌河城、裁撤辽东驻军的谣言在北京城中四起。
失去了朝中靠山的邱禾嘉闻讯大惊,于是在没有得到朝廷具体命令的情况下,他擅自将修筑大凌河城的6万兵马的一半3万人撤回了锦州,只待朝廷命令一到就让这些士兵回关内。而一直在等待机会的皇太极见状迅速行动起来,崇祯四年(公元年)七月后金举国出动,团团包围了尚未完工的大凌河城。
这一次的大凌河之战有一点变化很显著,由于后金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所以皇太极一改原来强攻坚城的做法,采取了围点打援的策略逼迫明朝与后金进行野战。虽孙承宗和邱禾嘉放下成见全力为大凌河城解围,但是在后金第一次入关中大伤元气的辽军,四次出兵救援大凌河城都以失败告终。
崇祯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大凌河城守将祖大寿开城投降,明与后金之间继宁锦之战后的又一次决战,以后金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大凌河城之战失利后,崇祯偏袒邱禾嘉,孙承宗不得不黯然离职。
也是在崇祯四年,陕西一名叫李自成的失业邮差,加入了他舅舅高迎祥的起义军队伍,农民军将做为一个和后金一样令明朝头疼的对手登上历史舞台。因此随着孙承宗的离去,左支右绌的明朝在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也随之结束,对后金只剩下了被动防御。
明朝的筑垒推进策略从历史表现看其实是非常成功的,但是由于明朝内部的争斗不断,所以这一策略执行地很不到位大大打了折扣。明朝筑垒推进战略最后失败,不是败于战场而是败于朝堂。
明朝的辽西防线在大凌河城之战后,在后金的冲击下日益萎缩,但是直到崇祯自挂东南枝前一刻,已经缩减为关宁防线的辽西防线,才最终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如果对码字的感兴趣请继续欣赏
史林探秘:令人眼花缭乱的明朝辽东战略——剿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