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http://www.victroncapital.com/m/

宁远县湾井镇下灌村,历史上出了两名状元、几十名进士。历经千年,这个如今上万人的村庄,到处能看到迂回曲折的古街古巷和状元楼、李氏宗祠等保存完好的人文古迹。据说,这里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娱乐方式之一——麻将的发源地。更让人称奇的是,如今这里的村民依然保持着浓厚的耕读文化,每年都有不少农家子弟考上名牌大学。

“状元村”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请看本刊记者的探访——

让第遗风,一村出了两状元

下灌村地处宁远县西南方向,这里层峦叠嶂,群峰竞秀。沿“江南第一村——下灌”标牌进入村口,在碧水悠悠的泠江河两岸绿树掩映下,但见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古民居,旁边一座栏杆上雕刻着“发”字的古老石拱桥横跨两岸。跨过古桥,来到供奉“湖广第一状元”李郃的李氏宗祠,那浸染千年历史风烟的木质立柱,斑驳的屋檐,以及祠堂前“让第高风”的匾额,皆可窥见当年李氏家族的繁华。

下灌村村口的标牌。

“李郃是我们家族的骄傲。”顺着李氏第五十四代孙李万山手指的方向看,三座雕像中最左边的年轻者,红袍官帽,手持笏板,气质儒雅,便是湖南首位状元李郃。李郃唐元和三年()出生在延唐县(今湖南宁远)下灌村,他20岁考中状元,是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五省区的第一位状元。为纪念这位“开湘状元”,宋代下灌李氏族人在村中兴建状元楼,历经元、明、清几次修缮,至今保存完好。从李氏宗祠移步到状元楼,但见雕花栏窗,飞檐斗拱。楼中有一块“修复状元楼”巨碑,“清光绪三年”字样的修缮日期依稀可辨,寄托着李氏家族缅怀先祖的朴实与真挚情怀。

历史悠久的状元楼。

“李郃不仅才华横溢,品德也非常高尚。”陪同采访的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理事、九嶷山舜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唐太培对记者说。公元年,与李郃同科考生幽州(今北京市)昌平刘蕡在试卷中直诋宦官时弊,要求朝廷去贪除奸。考官尽管很佩服他的宏才大略与刚正不阿,但怕得罪朝廷而不敢录取他。李郃为刘蕡鸣不平,作《让第刘蕡疏》上疏皇帝:“刘蕡不第,我辈登科,能无厚颜。”他请求朝廷将授予自己的功名改授刘蕡。考官接到李郃的奏疏后,惧怕强大的宦官势力,迟迟不予上报。让第虽未成功,但李郃以博大的胸怀和不计名利的品质,开了科举取士让第之先河,被载入史册。

“让第文化也发生在下灌村的另一位状元身上。”说起下灌一脉相承的让第之风,唐太培一脸自豪。南宋宝祐元年(),乐雷发的弟子姚勉登科。姚勉觉得自己的才学不如老师乐雷发,向皇帝上疏让第。皇帝召见乐雷发,问以“学、术、才、智、选、举、教、养”八事,乐雷发对答如流。皇帝十分欣赏乐雷发的真才实学,当即赐他“特科状元”。乐雷发“廷对八策”的故事,也因此流传千古。

“被赐特科状元的乐雷发,依旧保持着耿直豪放的性格。”唐太培说。当时,正值元兵大举进攻西北,乐雷发作《乌乌歌》《车攻赋》等,抒发抗元的豪情壮志,斥责朝廷权臣昏庸,得罪了皇帝及身边的大臣,从此不得重用。乐雷发对腐朽的南宋政权十分绝望,愤然称病回乡,隐居九嶷,寄情山水,用诗词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唐太培告诉记者,自唐代至清代年中,下灌村除出了李郃、乐雷发这两名状元外,还有几十名进士。更让人佩服的是,这些读书人身上都有一种谦让耿直之风,没有老子天下第一的傲气。

基因解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在湖南有史可考的13名状元中,远离宁远县城30公里的下灌村,以其弹丸之地却占有两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唐太培告诉记者,此地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追本溯源,还得从南齐的开村武将李道辨说起。

李道辨原籍陇西狄道县(今甘肃临洮)人。南齐永元元年(),因九嶷山南蛮土著叛乱,他受封为南道开拓大使、荡寇将军,奉诏征伐南蛮。李道辨平乱之后,南齐政局动荡,朝廷发生变故,他无心回朝。见下灌村风景秀丽、水系发达、物产丰富,李道辨便隐姓埋名定居于此,耕种农田,繁衍子孙。

“李道辨带来了当时先进的中原文化,使下灌村浸染了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好风气。”唐太培告诉记者。在李氏家风的影响下,李郃的祖父李周延、父亲李太渊都先后任道州(今永州道县)文学(主管教育的官员)。天资聪颖的李郃在祖父和父亲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精通经史,长于诗赋。在以诗赋取士的唐代,他发挥专长,一举登科。

本刊记者与文史专家唐太培(右二)、姜国平(左一)及永州市委老干部局干部黄连杰(右一)在李郃铜像前合影。

“李郃能成为湖南首位状元,除了天赋与后天环境影响外,也与他自己的刻苦努力分不开。”唐太培向记者描述:下灌村有一处洗砚池,李郃从小便在此读书洗笔,曾留下“小溪当砚池,五峰作笔架”的诗句,足见其勤奋之状、豪迈之情。村里另有一处读书岩,洞外灌木杂草丛生,洞内阴森潮湿,不时还有蝙蝠、石燕、小麻蛇出没,但李郃视而不见,潜心在此攻读四书五经。据说,南宋特科状元乐雷发也曾在此苦读。至今,下灌村的洗砚池、读书岩、状元楼等与状元有关的遗迹、遗址留存有10多处,状元文化、崇学重教遗风影响深远。

“李郃辞官还乡,开了下灌的习文重教之风。”唐太培意犹未尽地说。唐开成二年(),李郃由广西贺州刺史调京城任职,不久转升吏部侍郎。但晚年的李郃,因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主动摒弃朝廷的高官厚禄,辞官回乡,将九嶷山水作为隔绝喧嚣、涵养性情的寄托与象征,写有《过九嶷山有怀》《贺州思九嶷》《咏舜庙古杉》等诗。回乡后,他不仅自己修文作诗,还经常组织同乡、同族人讲学开馆,吟诗作画,教育后代,对下灌的崇文重教之风影响深远。

“下灌村的舜文化、麻将文化也促进人的成长。”唐太培说。《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下灌村毗邻九嶷山,受舜德文化影响,来自全国各地的祭舜的官员和文人在下灌村聚会交流,留下了大量的文章和碑文,沉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另外,李郃主政广西贺州时,还注重军民教化,他利用业余时间,以一种创新的思维,将当时流行的各种骰子的“彩选”加以搜集研究,将儒家文化的仁爱、和谐融入其中。据传,李郃28岁时与当地一名叫叶茂莲的女子一起,将24个具有教化作用的字写在张纸片上,创制“叶子戏”娱乐牌,把教化、做人之道融进到了“叶子戏”里,用来教化当地的官兵与民众。因为下灌村是李郃的家乡,所以下灌村就被称为“叶子戏”的发源地。“叶子戏”后来逐渐演变为纸牌(扑克)、麻将,麻将文化其实寄寓了舜文化、儒家文化中教化人的作用。

“下灌村屡出状元,与优越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宁远县文化馆文学专干姜国平站在古老的广文桥上,面对碧水悠悠的泠江感慨地说。广文桥处于湘中、湘南、湘西一段通往广东的交通要道上,不仅是商贾贸易、货物流通的核心地带,也是人才来往、信息交流的中枢。古代一些外地秀才、举人来此传道授业,开阔了村民的视野,增长了村民的见识。相传,广文桥还是明建文帝归隐之地,是一处夹杂文脉和龙脉的神奇之地。记者发现,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下灌村,位处船形地上,飘浮于泠江与灌溪之间。村前山上建有一塔,站在村后的高处看,塔山犹如一根撑杆,撑着一条装满村民梦想的下灌大船前行。

通往广西、广东的交通要塞——广文桥。

古村新传,传承发展与梦想

踩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漫步下灌千年古村,随处可见古井、古祠、古学堂。毗邻仙人桥的灌溪学校,已有近百年历史,它的规模在当时罕见,泛着历史灰尘的教室,记录着多少下灌人读书的身影。这座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学校宣传栏上,张贴着新二十四孝的故事,昭示出学校崇学重孝的传统。村上的几处阅览室均挤满了阅读的村民,洋溢着浓厚的书香气息。记者采访当日,年宁远县“书香宁远”全民阅读主题活动正在下灌村启动,足见这里对读书的重视程度。

下灌村有一个让外乡人钦佩的好传统:再穷也要供孩子上学。这个人口已达1.3万人的千年古村,近30年没有村民打架、聚众赌博的现象,家家都把心思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攀比风,不比谁家的物质生活好,而是比谁家对教育的投入多,谁家出的高才生多!手头再紧,东借西凑也不能少了学生的书钱学费。

“有一年村里有一户贫困户的孩子考上大学交不起学费,村民你元、我元,硬是帮忙凑齐了。”李万山回忆说。村里还形成了“‘十星级文明示范户’子女考上本科院校奖励0元”的规定。在李氏耕读传家文化的熏陶下,在“比学赶超”学习风气的影响下,这里仿佛接续了唐宋时期的文脉。恢复高考后,村里有多人考上大学,其中3人考上清华大学,2人考上北京大学,有2名清华博士后,还有3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下灌村李氏第五十四代孙李万山(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我家出了4位研究生。”李万山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的儿子是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儿媳是广东中山大学法律研究生,侄儿侄媳都是广东暨南大学硕士,4人大学毕业后均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

“好读书的下灌村人,正齐心合力推动乡村振兴。”下灌村(社区)党委书记李乾旺说。近年来,村里按照“产业旺、环境优、生活美”的发展要求,成立了旅游公司和种养业合作社,充分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将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累计投入1.5亿元,完成了沿河风光带、景观大道、文化广场、湿地公园、村服务中心和村巷道硬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舜乡花海、光伏电站、黑木耳生产基地。下灌景区获评国家4A级景区,村里先后入选第一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并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湖南省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等称号。

为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下灌村近年来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老科协、妇联的作用,从清洁家园、移风易俗、文化生活、志愿者服务等几个方面做起,制定了禁赌禁毒、禁止大摆酒席等村规民约,通过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先进户”“十星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倡导孝老爱亲、厚养薄葬,通过举办户外健身活动、“状元杯”歌手大赛、书法大赛、广场舞大赛、祁剧表演等,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升村民文化素养。

“在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不忘生活有困难的人。”李乾旺告诉记者。村里前几年在扶贫助困方面,当地民营企业家和社会贤达人士发挥了关键作用,参与结对帮扶的人士每年开展慰问走访,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受助对象达60余人。针对村里未来的发展,李乾旺信心满满:“让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特色,每一条街都有一个亮点,每一户农家都有一个正能量故事。”

“文风泱泱润下灌,耕读继世传千年。”说起下灌村的传奇与梦想,从事过多年旅游文化工作的宁远县委办二级主任科员童一飞坦言,下灌村是一处散发着自然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传承之美的千年古村。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下灌村的发展要想有一个更大的飞跃,还得进一步挖掘、提炼、升华和整合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让状元村继续保持鼎盛的发展势头。

(来源:《老年人》年第1期文/徐炯权)

一审

刘 瑛二审

李丽恒三审

何丛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