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塔山 >> 塔山景区 >> 茶之踪茶文化三
北京一般好点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政和县地处鹫峰山脉北段,境内多名山。民谚云:“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唐代以降,政和境内相继立庙建观数百座,其中不乏古刹名寺。常言道,高山出好水,好水烹好茶。加之茶与佛教禅宗中“禅定”关系密切,能使修心者内心清静不乱,达到保持思想和精神的绝对平静安定。同时名山大川往往气候湿润,云雾弥漫,十分有利于茶叶生长,故此大凡名山古刹周边,茶之踪影无处不在。

黄熊山:中天寺、白云庵与茶

黄熊山,今称熊山,相传因古时有黄熊出没而得名。熊山虽海拔仅米,但位于政和县城北面,为县治北面之屏障,明代城墙即绕山腰而筑,旧时山岗上古松林立,故又有松城之称。在20世纪60年代浦赛公路(即今国道)未开通之前,熊山东、南、西三面山麓皆布满茶园。

熊山上有两座古刹,一为中天堂,也称福庆庵、半天堂。创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年),明、清及民国时期屡有重修。由于古寺掩映在茂密古树林之中,且近在市廉,又与云根书院相邻(清代以前,云根书院在中天堂右,后记于清末),故自古便是文人墨客踏春优游、泼墨吟咏之所。在中天堂上方数百米处,则有古寺白云庵,也称白云精舍,创建于南宋咸淳二年(年)。该寺规模虽不大,但环境十分清幽,也是游人乐而忘归之所。正如清政和知县张寿峒在观游熊山的诗中所云:“结伴探幽上翠微,流连竟日共忘归”。为满足僧众修心饮茶及信众、游客们品茗之需要,两寺均辟有茶园。每当新茶初成,达官贵人及虔诚的信众便会结伴上山,既礼佛又品茗,实为盛事乐事。对此,明永乐政和典史郭斯屋在《游白云精舍》诗中吟道:“几度登临眼豁然,精庐迥结白云边。暝观天际千峰雨,晴见人间万井烟。稚子烹茶敲石火,林僧剖竹引岩泉。吟余拂袖下山去,回首华栏在半天。”敲石生火,剖竹引泉茶,多么生动、真实地描绘出了早在宋明时代,在政和庙宇中,种茶、饮茶之风已盛。又如清代刑部主事、县人宋滋著在《读书中天寺柬吴正广文诗》中写道:“陶庐在人境,谢屐穷幽攀。二者我未能,遂入黄熊山。熊山近城市,邈已绝尘寰。峻岭出鸟外,古寺埋云间。于焉置琴书,游眺开我颜。林端见风帆,阶下罗烟峦。性旷共猿乐,缘空与佛顽。瞑钟一以动,万类归芟删。夫子有远心,能来相往还。僧厨具茶饭,为君开禅关。”此诗不仅描绘出了中天寺清幽环境及钟鼓鼎食的情景,而且可以看出在中天寺,接待来客光有斋饭还不够,还必须有茶,佛教寺庙与茶之关系于此可见一斑。

佛字山:诸佛寺与茶

佛字山,位于城关西郊,因古时山上有巨岩,岩面有纹如佛字,故而得名。山南古有七星塔(砖木结构),后毁于火。年,在建县一千年时重建为石塔。七星塔之北下方,有建于明正统初之七层实心石塔一一乾清坤宁宝塔,至今完好。

佛字山上有诸佛寺,古称佛字,创建于北宋宣和五年(年)。明正统四年(年)和清康熙十八年(年)先后重修,原有上、下两寺。清咸丰八年(年)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焚。年群众集资复建,年重建的大雄宝殿等落成,现已辟为塔山公园,有水泥路面的公路直达庙前。

诸佛寺所在的佛字山,古属东衢里二十一都,今属官湖村,其周边也有不少茶山。特别是明、清时期,官湖及附近的雾露窠、桐岭等村都有大片茶园。故诸佛寺的佛事活动往往跟茶有密切关系。明正统四年,诸佛寺重修竣工,是年政和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又恰逢县人礼部左侍郎吴廷用因父丧守制在家,由其都主缘的乾清坤宁宝塔在佛字山落成,于是在住持僧智兴等的主持下,举办盛大“茶会”,制造“茶鼓”,并将这一重大活动情况及缘由,镌刻于坤宁宝塔的塔身上,其东北面镌刻的文字是:“戊午岁,田产嘉禾,茶开瑞枝,庵中茶鼓成,行茶会祈福,立浮屠以禳”。东南面镌刻的文字是:“关隶古镇,佳茗香飘,圣谕赐名,万世永标”。道出了政和因茶而得赐县名的史实,这些文字至今大多清晰可辨。

万松山:万松庵与茶

万松山,位于石屯镇长城下坑村与东平镇护田村之间,山势险峻,山峰高耸,登其顶则东窥政和大风山,北望松溪湛庐山。山中古松万竿,蔽阴遮日,故而得名“万松”。明人有诗云:“昔贤归隐处,山路人云长。绝顶松涛吼,幽岩桂雨香。白云封药灶,流水落莲塘。客至忘归去,连宵宿上方。”又诗云:“梵宇空山静,秋风晚更清。岚光连雾气,松响乱泉声。竹户流星近,兰阶落叶平。夜寒人不寐,千嶂一灯明”。可见早在宋明时代,万松山就以其优美的景色吸引游人。

万松山上有古刹万松庵,创建于宋代,清光绪十七年(年)曾大规模重修。20世纪50年代毁,近年又重建。

万松庵所在之长城村,自古产茶,处于五代及宋代北苑贡茶产区范围之内。万松庵周边辟有不少茶园,寺僧们多能自制茶叶,除祀佛外,也用以自饮及招待香客和游人。明政和典史郭斯垕在其《游万松庵记》中就写道:“......至白鹤岩下,联峦环合,其谷窈深,翠涛重叠之内,有宇穹然者,万松庵也。僧迎客人,命侍者击石火,汲涧泉,烹新茶,蒸蕨粉。”可见当年万松庵不仅常年备有自制之好茶,而且还有专门司茶的“侍者”,而且泡茶方法也十分讲究,要用涧泉之水,击石取火煮泡。品茗者则一边细细品尝新茶,一边吃着用山中蕨粉加工制成的茶点,其乐不亦无穷矣。

莲花山:护国寺与茶

莲花山又称莲花峰,因周山团抱状如莲花而得名。莲花山位于铁山镇凤林村北面。其山不高,山麓有朱熹祖父朱森退林公墓,葬之时,术者以为此地乃“玄武神披发断剑形”,且左为七星旗,足有龟蛇,面对笔架山以为案,故断言必出圣贤。后果出朱子,乃集理学之大成者。朱子出生时面有7痣,状如北斗七星,世人皆以为是朱森公墓地所应。

莲花峰下、退林墓东侧有古刹护国寺。该寺创建于五代晋天福四年(年),后经历代重修,规模渐大,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放生池等。宋政和间,朱子之父朱松进士及第后,授任政和县尉,即携父朱森及弟朱柽、朱皋等全家8口寓于政和。朱森也系饱学之士,酷爱山水林泉,于是朱松公余便时常陪父亲流连护国寺,读书吟咏。他曾作《护国上方》诗:“久知喧寂两空华,分别应缘一念邪。为问脱靴吟芍药,何如煮石对梅花。”煮石烹茶,对梅细酌,这正是古代寺庙接待文人墨客的常态,更是佛教寺庙与茶结缘的实况。宣和初,朱森去世,又适逢睦州方腊举事,婺源道梗,于是朱松便葬父于护国寺侧之莲花山,让乃翁长眠于茶香梅妍之风水宝地。此后,朱松调任尤溪县尉,还数次回寓政和,寄居于护国寺。

政和是朱子的孕育地,故朱子对孕育自己的这方故土总是念念不忘。尤其是他的祖父、祖母、叔父、叔母均长眠在政和。故此,他多次到政和省墓,寄寓护国寺。曾作《十月朔旦怀先陇》诗:“十月气候变,独怀霜露凄。僧庐寄楸槚,馈奠失兹时。竹柏翳阴冈,华林敞神扉。泛扫托群隶,瞻护顽名缁。封莹谅久安,千里一歔欷。持身慕前烈,衔训倘在斯。”

铁山是政和大白茶的原产地,在政和大白茶发现之前,野机菜茶则遍布于寺观周围寺中僧人则多采而制成白茶或绿茶,护国寺也然。

宋孝宗乾道八年(年)九月,朱熹三叔母丁氏夫人在浙江雪溪去世。十月初,朱熹扶叔母棺回政和安葬。事毕,朱子再次往护国寺省祖父之墓。此时,他见到护国寺及附近村庄已是满山茶园,十分高兴,于是请寺僧为其备香茶一壶,让其在墓前为祖父礼茶。

淳熙中,朱熹出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再次到护国寺省祖父墓,这次随他来政和的还有他的得意门人蔡元定。他在谒祖墓时照例要到护国寺礼佛,一是为感谢寺僧多年来对其祖父朱森公墓的守护(该墓有墓田,由官府具文在墓田收入中折银若干以为祭祀及寺僧守护之资)。二是要品尝护国寺自制的茶叶。和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朱熹的身份是浙东茶盐常平公事,也就是主管茶叶食盐贸易运输的官员,故护国寺住持格外隆重接待,拿出了寺中保存了数年以上的好白茶款待朱熹师生二人。朱熹细细品尝,初始感到清香淡雅,再泡则渐有味甘沁脾之感,数饮之后则觉清香满咀。师生二人赞不绝口,遂问此茶何名。住持笑笑说:“贫僧敝寺之产,何求名号,但得施主鉴尝,天香不散,玉露在心足矣!”蔡元定听了,不禁击掌称赞道:“好个天香不散,玉露在心!这茶就名“天香玉露”吧!”朱子点头道:“好名字,好名字!”从此,在护国寺一带和梅龙溪流域所产之白茶就得名“天香玉露”,并享誉至今。

满月山:满月庵与茶

满月山在星溪乡地平村,距城关7.5公里。据《政和县志》记载,该山“山势孤耸,穹圆若满月”,故而得名。山上旧有飞升坛,相传为道者顾思远修道炼丹之所。明人游记中说,登满月山飞升坛,但见“白石罗列,可坐可奕,徘徊吟望,清风白日,神气倍爽。一举目而东西南北数百里佳山水,尽为望中之有矣!”可见其景色绝佳。满月山西邻石屯镇际下村,且古时人山多经此道,其周边山野自古多植茶。

满月山上有古刹满月庵,创建于南宋宁宗嘉定四年(年),此后,明、清及民国时期均有重修。该庙地处星溪乡地平村和石屯镇际下村交界处,环境深幽,宋时太学生蒋粹翁在庙旁盖有一座“栖云楼”,隐居在此读书。庙后山顶上另有一座“仙庵”,相传乃商周时期仙人顾思远受控鹤仙人仙诀在此修炼,后飞升而去所留下的仙跻,其遗迹至今尚存。

满月庵周围有不少茶山,庵中自古就有施茶之俗,无论游人、信士,来到庵中,僧人必施之以茶,对这一庙俗,明郭斯垕在其《游满月庵记》中,就有详细记载。永乐三年(年)八月望,郭斯垕与友人游禅岩寺后,取道石门而进入满月山,但见“岩石载松,亭亭如盖,耸立云上”,经攀登而得至满月庵。此时他气喘吁吁。于是,他“展裀而卧”而有“守庵者捧茗出”,他与友人则“起坐而啜之”。这与多年后的今天,人们游览庙宇时,僧人热情以茶相待的情形完全一样,可见寺庙的茶礼千百年来沿沿相因,已成为宗教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奖山:慧圣寺与茶

奖山,旧名奘山,位于东平镇凤头村境内,据《政和县志》记载,“凤池、魁鲸(注即东平)及附近各村,主山皆由此分支,其山峭壁入云。攀缘石梯而上,至峰顶洼若臼状,中涵平田百余亩,昔唐僧玄奘尝游焉......”故得名奘山,后讹为奖山。其山峭拔险峻,有观音岩、石柱岩、白牛岩、双门洞、葫芦潭、七圣潭等景观,皆胜地。唐时因玄奘创庵其山,故称玄奘庵。宋时庵毁。元代僧慧空复创庵于玄奘庵东,规模宏敞,称慧圣寺。清代寺庙更进一步扩大,人称“奖阜从林”,成为闽北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奖山慧圣寺所在的凤头村,古名凤池村,是政和白茶的原产地,清代所产之白茶已远近闻名,如今奖山附近的凤头、常布两村茶园面积均在亩(公顷)左右,西表村也有茶园多亩。奖山慧圣寺周围也遍布老茶枞。正因为盛产茶叶,故慧圣寺的禅茶自明、清以来就相当盛行,尤其是一些地方官绅、文人诗友,登山悠游,品茗吟哦。茶不仅是佛门僧众的佳饮,也是参佛文士们吟诵的对象。东平人宋滋兰,字佩之,号后庵居士光绪十二年进士,翰林院编修。他一生好茶,哪怕是生病之时也是茶不离咀,盏不离手。他在《移居后庵》诗中说:“器具无多换旧巢,药炉茗碗未能抛”。他在另一首游寺诗中也说:“煮茗作清谈,野僧意不恶”。都对寺庙的禅茶津津乐道。

宋滋兰对家乡的茶叶十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