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职工住宅区篇一经发布,勾起了大家许多美好的回忆,后台收到了很多人的私信,大家都分享着自己记忆中的九一四。不同年代的人都有着不同的记忆,但是每代人的记忆中,几乎都有电视塔山的身影。原本该山就是医院之间的一个小山丘,在这个小山丘成为电视塔山之前,上面是整片的松树林,被叫做后山,只因这个小山丘位于前锋村后面,因此而得名“后山”。后来在上世纪70年代初,“学工学农”的大潮下,学校组织学生在上面种地,种过蓖麻、大豆,那时候每个学生都要从家里挑大粪到山上,然后每班专门有人记录谁都挑了多少粪;等到收获的季节,收获的作物统一上交记学分。很多人会问,一开始的那片松树林哪里去了?很多老前辈笑而不语,只说是记得当时一到冬天过年,家家户户院子里挂的灯笼杆上都会插着一棵松树。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上世纪80年代,九一四依山而建了一个完全由厂子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调试,塔高48米的电视转播塔,这个原来被称为“后山”的小山丘也由此被命名为电视塔山,平时亦被人简称为电塔山。如果说声音是有记忆的,那么山上广播站的广播前奏一响起,可以说,刻在九一四每个人骨子里的DNA就动了!那个48米高的转播塔脚下有一个大约十二三平米左右的平房,叫电视塔接收站,里面有好多机器设备,后来和山上的二层楼高的广播室合称为电视塔广播站。广播站,当时负责厂子内外的宣传工作,一天三遍广播,播放内容主要有时事新闻、及时消息以及娱乐节目等版块。每天迎着朝阳,工人和孩子在广播声中上班上学;到了中午,孩子放学回家吃饭的路上,广播准时响起,广播声和孩子打闹嬉笑声充斥着整个厂区;傍晚,金光洒满大地之时,孩子和工人放学下班了,悠扬的广播伴着他们一路回家。在当时那个网络、媒体并不发达的年代,广播站的广播打开了居民了解外界信息的大门,丰富了居民生活,成为九一四居民了解国家大事、厂内大事的最重要的途径,大部分居民也早已经习惯从这个渠道获取新闻信息。上世纪90年代,厂子还专门开过厂宣传报导员的培训班,各单位推荐人才到培训班中学习如何写报道,并且这批报导员可以下到各个车间、一线施工现场进行采访,回来整理成文字,交给广播站报道。年,厂子有线电视网络插转台在电视塔山上建台,转播台前端及转播等各项设施价值28.9万,管网约户,从此厂子除了有自己的广播,还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视台,厂内的时事,都会通过这个插播台,每周定时呈现给九一四的千家万户。98年左右的时候,厂子党政工作部决定让招待所、广播站等单位自己搞创收,因此广播站集群力、聚群智,几个年轻人一合计,去长春、吉林采购冻货,然后在山上做烧烤、开卡拉OK,为广播站创收。于是乎,那年的夏天,电视塔山上除了弥漫着植物的清香,还有孜然与炭火结合而产生的独有的香气,同时耳边回荡着令人陶醉的歌声。人们坐在山上,与山间明月为伴,与林间清风为伍,拿着串、听着歌,俯视山下,别有一番风情,好不惬意。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电视塔山有卖烧烤的,他们还在电视塔接收站还有二层的广播站上用彩灯管折成“串”、“酒瓶子”“98”形状。尽管这种没有执照就开店,且将烧烤店、卡拉OK设在山上的行为在如今看来,大胆且不被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那年夏天的电视塔山上格外的热闹,广播站解放生产力式的创收,为电视塔山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风采。通向电视塔山一共有两条主要路径,一条是山丘西南侧的石阶,只能行人攀爬;而另一条则医院相通的土路,可过车运货;在90年代后期,围栏已经成为了摆设,生活区各个靠山的胡同其实也可以通向电视塔山,但是一般胡同直接挨着住户的田地,后来人走得多了,居民便把通向电视塔山的路堵死了。电视塔山除了电视转播塔和广播站,在80年代中后期还建有许多娱乐设施,冬天还会在上面放上冰雕和彩灯,供人拍照打卡。90年代的时候,无论冬夏,九一四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上电视塔山留影做个纪念,或是在山脚下照相必定要带上后面电视塔山做背景。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视塔山可以算是的第一代网红打卡地了。
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