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安顺府志》载,“郡城八景”是指老安顺城内的“八景”。一景“笔峰耸翠”,即安顺西秀山白塔;二景“砚石濯流”,即洪山水库泄洪道右侧的一块天生巨型石头,形状与砚石相似,年修建虹山水库时被炸毁;三景“高楼伴云”,即原安顺府署大堂的左侧高楼,名为“伴云楼”;四景“曲波泻月”,即贯城河;五景“星阁春口”,即东门坡文昌宫;六景“文苑秋阴”,即凤仪书院;七景“钟惊旅店”,即钟鼓楼附近各大旅店;八景“花映文场”,即习安试院。
◆◆◆◆◆
安顺西秀山白塔,又名“文峰塔”。明朝万历年《贵州通志》将西秀山白塔列为郡城八景之一,并称为“文峰夕照”。清朝年间,因“山多树林,四时青葱”,被清朝人改称为“笔峰耸翠”,享有“郡中胜境”的美誉,并被清朝咸丰年《安顺府志》列为郡城八景之首。
安顺白塔
郡城八景之首
白塔与圆通寺相邻,风景优美。《安顺府志》曾这样描写登塔观景的状况:“圆通寺后文笔,前贤建以培风水者也。由大悲阁后石蹬而上,古树槎桠,窄径盘曲,至塔下乃平。春晖明媚,桃李满城,游人瞩目,真不让洛阳之花亦。炊烟之痕,散为游丝,袅袅晴空,与云影天光相荡漾,远视平畴蓑笠,聚影东帛,时有黄鹂飞鸣,助人清兴。回观塔中篆刻,古色陆离,则又贶我文机矣。”犹如一副安顺城风景图,将安顺城的宁静清新展现的淋漓尽致。难怪清朝人会将登塔观景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
◆◆◆◆◆
白塔,位于安顺市城区西秀山上,初建于元朝泰定三年(年),当时为砖塔。明朝初年毁于战乱。后经明代万历二十年(年)僧戒章重修、崇祯十年(年)僧圆经复修,清代嘉庆二年(年)僧深恒再修,才得以传存。
塔身南北两侧塔面均刻有文字,北侧刻有“咸丰元年普定县邹洪儒重修”,南侧则刻有重修此塔时经修僧人、捐银乡绅、砌塔工匠的名字。
现在我们所见的白塔,由白色料石砌成,形同等六边形椎体,共有七层,无门无窗。塔基为“须弥座”,平面是等六边形,边长3米,周长18米,基座高1.9米,每个角楞上都雕刻有龙、凤、负塔力士等装饰。
塔身由下到上逐层收缩,成宝塔的形状。塔身外壁的六个面上,从下到上刻有六尊佛名,每尊佛名下方,雕刻一尊佛像,佛像下又各有同等大小护法神雕像。
参考资料:《安顺府志》《贵州通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