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是从一个军事据点奇山守御所发展起来的。
所城的南北中轴线是烟台山—奇山所—塔山,背后靠着山,前面朝着水。
烟台是一座典型依照中国传统城市风水理念营建的城市。年,烟台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之后,城市就进入了快速扩张的时期。
烟台山成了领事馆区,领事馆区的南边是商埠区和行政区。
城东成了商住区和别墅区,城西成了传统村落居住区。因为没有城市规划,老城区慢慢变成了自由式布局。
现在城市中轴线已经完全看不到了,就只剩下破旧的所城,还有烟台山的领事馆和朝阳街的商铺了。
20世纪初的时候,青岛和大连发展起来了,而烟台因为没有通铁路,就慢慢没落下去了。
年蓝烟铁路开通后,烟台开始顺着铁路往西慢慢发展。不过,城建大规模越过西炮台,那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儿了。大沽夹河以东的西郊和西沙旺被规划成了工业区。
从地理方面来看,烟台老城区被芝罘湾、岱王山、塔山、蓁山三面围着,所以这个决策对烟台的城市建设影响很大。
要是一开始把西沙旺规划成居住区的话,那就只有西面适合做城市的主发展轴了,烟台往西发展的通道也就打开了。
中期能跨过大沽夹河和福山连片发展,给远期对接蓬莱留个可能性。工业区放在山区那头就挺好,这样对老城区没太大影响。
现在西边规划成工业区了,这就表明烟台老城区会一直被“困住”。
年的时候,烟台成了头一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中的一个。烟台把大沽夹河西岸和柳子河北岸规划成了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开区是环带式布局,从北往南看,依次分布着别墅区、居住区、公共区和工业区。
在居民区中间弄出一条半环型的工业带,这规划实在是让人想不通,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其一呢,环带式的布局比较封闭,没办法像环型放射式那样辐射到更多的地方。
二是,道路跟芝罘和福山对接起来不方便,通行效率没有棋盘式布局那么高。还好最后大部分工厂都建在沈海高速南侧,不然烟台往西发展的道路就彻底被堵死了。
烟台朝着八角发展的时候,算是弄清楚怎么在工业和滨海之间达成平衡了。
北京路以北是商住区,以南是工业区。带状城市规划的关键就是商住和工业要一起发展,不能分开。西边规划成工业区以后,烟台就只能硬着头皮越过山区往东南发展了。年的时候,为了能解决城市用地的问题,烟台把牟平撤县设区了。
析出莱山镇、解甲庄镇,它们和芝罘区的初家镇合并成莱山区,莱山区成了行政、科教、交通中心。
莱山区扩张速度极快,不过呢,大部分是公共用地,而且高新区入驻的企业也不多。
莱山区在经济和人口上没什么突出之处,跟有福山区经开区的比差远了。年的时候,蓬莱市和长岛县合并成蓬莱区了。
蓬莱区处在烟台海岸线的中部,是烟台往西发展很重要的一个中转站。在这之前,烟台就已经把国际机场从莱山迁到了蓬莱。年的时候,烟台在芝罘区和蓬莱区之间设立了黄渤海新区。
黄渤海新区面积有平方公里,在山东四个省级新区里就有它。烟台差不多把新兴产业都布局到这个新区了。
芝罘岛都被填成陆连岛了。改革开放40多年后,烟台总算能抽出空来,对芝罘岛大搞建设。第一步就是把烟台港整个搬走,把散货码头挪到西港区,海洋装备放到八角港。
芝罘湾会被打造成烟台的都市中心,突堤的根部是中央商务区(CBD),而在突堤之间分别是科创区、居住区、娱乐区和休闲区。
具体的实施方案也许会参照:“仙境绿港?创智蓝湾”设计。
第二步呢,要对大姑夹河以东那块区域进行升级改造。从长远来看啊,估计那些工厂都得搬走,这样芝罘区就能跟经开区、福山区连在一块儿了。
烟台要想保持“一核两翼”格局的平衡,就得把芝罘区打造成烟台的城市核心。烟台城建还有个问题是交通,从蓬莱到牟平大概有公里,这可比绕胶州湾一圈的距离还长呢。
烟台离万亿城市已经非常近了,不过想修地铁的话,短期内是做不到的。
现在比较实际的做法呢,就是学浙江修市域铁路,把五个市辖区连接起来。要是想省钱的话,可以琢磨把龙烟铁路改成市域铁路那样,多设几个站点,再加上几条支线。快速路也是个挺好的选择。
从卫星地图来看,烟台城市发展的最终形态会是“带”状,这就需要修一条连通牟平、莱山、芝罘、福山市区的快速路,还得修一条连通牟平与莱山的环城路。
要是沿海地区都发展起来的话,说不定烟台就能进入“新一线城市”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