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www.txbyjgh.com/m/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将、民族英雄,在天启帝时期便战功赫赫,尤其是在对抗清军的战争中,战功彪炳,其代表作有“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但因与魏忠贤不合,被弃用,直到崇祯皇帝即位才重新得到重用,被时人誉为“国之长城”。那么,袁崇焕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才最终被崇祯皇帝下令处死、自毁长城的呢?

一、崇祯二年,解京师之围后,擅杀毛文龙。读史书读到这一段的时候,真心为袁崇焕的情商和政治觉悟着急。本来,未曾奉诏入就带兵京已经触了皇家的霉头了,但念在其救国心切倒也说得过去。但是,在解京师之围后,本就已经了功高盖主之嫌疑,偏偏袁崇焕还不知激流勇退,得势后反手就把毛文龙收拾了。毛文龙何许人也,毛文龙可以说有两重身份,一是大明江山边境的镇守者,当然因为地处偏远,名义上受大明管辖,实际上算是一个藩属独立王国,毛文龙也被称为海外天子。

二是大明在对抗清军的一个盟友。从地图上看,皮岛和山海关恰好在清军的两侧,一旦清军想举全国之力攻击大明,毛文龙便可以在清军背后偷袭,同理,清军想剿灭毛文龙,大明军队也会在另一侧给清军制造麻烦。于是,在多年的清军与大明军队的对峙中,因为有毛文龙的存在,清军始终放不开手脚全力进攻大明,更别谈入关作战了,因为他们害怕毛文龙会趁机端了他们的老窝。就这么一个对大明有着重要作用的人,被袁崇焕随手就杀了,理由是毛文龙曾经是魏忠贤的人,而袁崇焕跟魏忠贤不对付。在国家危亡之际,将个人情感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我不知道该说袁崇焕政治觉悟低还是情商不够。

二、“米市资敌”、“与清军私下议和”如果说擅杀毛文龙只是袁大将军的一时意气用事。那么,“米市资敌”和“与清军私下议和”这两件事就真的有些让人看不懂了。1、“米市资敌”在明末北方疆域疆域上,大明有两个敌人,一个是蒙古(北元),一个清军。而蒙古和清军关系一向不错,为了防止蒙古和清军联合攻击大明,在一雪灾严重之年,袁崇焕便想以向蒙古人提供大米(蒙古人放牧,雪灾会严重威胁到其生存,粮食乃重要物资)的方式来分化蒙古人与清军的联盟。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刚把大米低价卖给蒙古人,蒙古人转手就把大米卖给了同样受灾严重的清军,使得清军得以安稳度过灾年。很难说,如果不是这批大米,清军会不会国力大损而无力再鏖战中原呢,但历史没有如果,就这样袁崇焕原本设计的“米市化敌”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米市资敌”。

2、“与清军私下议和”实际上,后人多认为袁崇焕与清军私下议和,真有其事,但卖国却未必是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袁崇焕当初刚开始经营辽东的时候,因为时间紧迫,还不了解后金的虚实,便自作主张派使者到后金,以议和为名拖延时间,以争取更多的备战时间。此时,皇太极也派遣使者来见袁崇焕,就议和一事提出种种条件。袁崇焕一面虚与周旋,一面抓紧修筑塔山、大凌河、锦州的城防。袁崇焕与皇太极议和不过是权宜之计,因此开始时并没有上报朝廷。

后来,虽然袁崇焕将议和过程及目的奏报了朝廷,但朝廷又以宋与辽、金的议和为教训严加告诫不许议和。袁崇焕又多次向朝廷申明,自己议和的用意只是缓兵之计而已,目的是争取时间在辽西建立一条坚固的防线,对付后金。大概因为这个原因,袁崇焕便在明廷官员里有了不听调令,私下与清军议和的前科。于是,在国家危亡之际,清军冲破关宁防线,围困京师就成了明廷中某些人口中袁崇焕与清军私下议和的证据。

而“米市资敌”、“擅杀毛文龙”,此时就成了袁崇焕的催命符,这两件事被大家认为是袁崇焕为了与清军议和而向清军纳的诚意大礼。

哎,不得不说,虽然袁崇焕死的冤,可是看看他做的这些事情,真的很叫人无语。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我们站在崇祯皇帝这个位置上,我们又会怎么做呢?难怪在当时,京师百姓争食其肉。袁大将军,这是时也?命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9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