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帮扶白癜风患者 http://m.39.net/news/a_5863499.html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他们不列入军队编制,不拿军饷,不穿军装,永不换防。66年来,为了国家的安宁、民族的兴旺、边疆的繁荣,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开发史上的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建设祖国、守卫边疆的赞歌。

这支特殊的队伍,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秉承不与民争利的初心,他们工作生活在风头水尾、沙漠边缘、没有路的地方,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用青春和热血,把戈壁变成了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唱响了一曲曲建设祖国、巩固边疆的壮歌。

波澜壮阔的实践,书写激荡人心的华章,孕育历久弥新的精神。

年10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几代兵团人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扎根新疆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认真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切实当好生产队、工作队、宣传队、战斗队,充分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作用,在开发建设新疆、增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进步、巩固西北边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岁月变迁,精神永恒。“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出号召。

动人的边疆故事,永远的精神财富

年近80岁的医生胡文浩(中)自20世纪60年代来到石河子市后一直工作生活在这里,现在仍然奋战在一线。王瑟摄

“屯垦废,则边疆乱;屯垦兴,则边疆宁。”

年,一支以开荒南泥湾的三五九旅为主体的英雄部队进驻天山南北,新疆屯垦戍边的历史翻开了崭新一页。

年10月7日,新疆军区遵照军委总参谋部8月6日的批复公布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阿拉克别克,哈萨克语意为“少女的耳环”,阿拉克别克河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界河。这条有着美好名字的小河却并不美好,春天的洪水、夏天的蚊虫、秋天的风沙、冬天的冰雪,一年四季环境恶劣,被称为“西北边境第一团”的兵团第十师团就驻守在这里。

在兵团人眼中,寸寸国土照丹心。年,团正式组建。为了祖国边境的安宁,团在这环境恶劣的地方一边垦荒生产,一边站岗放哨,硬是在这片不毛之地建起了自己的家园。

年,已从原济南军区部队复原到地方的马军武的父母接到命令,来到团,成为第一代军垦人。

年4月,阿拉克别克河突发特大融雪性洪水,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界河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是国界,如果不及时堵住洪水,临河55.5平方公里的国土就将划归邻国。紧要关头,团在最短的时间内集结余人和8台推土机,直奔桑德克龙口决口处,经过16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将决口处堵住,国土安然无恙。当时年仅19岁的马军武也参与其中,见证了这场国土坚守战。

为了杜绝洪水隐患,团在桑德克龙口设立水文点,老军垦后代马军武主动申请在此驻守,这一守就是30余年。

“守龙口很重要,守住了龙口,就守住了界河;守住了界河,就守住了国土。”马军武质朴的话语中透出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

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考察工作,同兵团干部职工座谈交流。在听完马军武的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道:“真了不起,我非常敬佩你们。”在马军武看来,这称赞不仅属于他,更属于边境线上所有永不退伍的兵团人。

“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团一连房前石碑上刻着的这段话,就是对兵团人守土卫国的最好写照,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贯穿了兵团人的全部精神和行动。

年6月,在黄浦江畔开往西北边陲的列车上,坐着一个名叫李梦桃的16岁少年,他和身边的名上海支边知青一样,响应国家的号召,投入到火热的团场开发建设中。

年10月,面对中蒙边境北塔山牧场缺少卫生员的状况,李梦桃二话没说顶了上去。

北塔山,一年两场风,从春刮到夏,从夏刮到冬。再加上一天三顿都是奶茶、酸奶疙瘩和玉米馕,身上的虱子多得要把衣服脱下来拿石头砸。异常难熬的工作环境让李梦桃想到了离开。

可看到北塔山缺医少药的困境,看到解除病痛后牧民们脸上纯真朴实的笑容,李梦桃告诉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我要留在北塔山。”

这一留,李梦桃用30多年的时间走了26万多公里,救治病人2万多人次,接生多个婴儿……退休后的李梦桃经常说:“如果这里还需要我,我愿永远留在这里。”

年,来自湖北的援疆教师尹才华,第一次来到兵团第五师88团学校任教,学校地处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是祖国的西北边陲,语文教师奇缺,尹才华一到便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

3年的援疆任务结束时,学生们自发排成长队给他送行。对学生们的不舍,对新疆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兵团人无私奉献的感动和认同,使尹才华作出了一个决定:不辞长做兵团人。

年9月,尹才华带着全家调入兵团第五师,终身援疆。

无私奉献寄深情。像马军武、李梦桃、尹才华一样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把他们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奉献给了新疆这片土地和各族父老乡亲。

兵团人的故事多得数不完,有巾帼不让须眉、克服恶劣自然环境开挖水渠的“塔河五姑娘”;有“从不相信良种细毛羊只能生长在别国的土地上”,最后成功培育出“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细毛羊的刘守仁;也有“听说新疆缺老师,我想也没想就去了”的90后援疆教师戴豪杰……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兵团精神,用实际行动助力兵团精神接力传承。

扎根大漠边缘,开辟绿色长廊

66年前,一批批来自内地的青年人,告别了都市繁华与家中父母,义无反顾来到西北边陲,在物质贫乏、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边疆屯垦戍边,实践着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不悔誓言。历史长河从不停顿,可兵团精神如同凝滞了时光,始终屹立于这片土地,融入一代代人的血脉,在各个时期都显现其魅力与光芒。

图为每年举办的47团老兵文化旅游节,意在继承老兵传统。王瑟摄

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47团沙海老兵为原型创作的油画《一群老兵的故事》,吸引众多宾客驻足。大家被它震撼,兵团精神穿越时空触动着人心。

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二军第五师15团名官兵从新疆阿克苏出发,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解放了和田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的老兵们正是当年解放和田地区的一批老兵,他们一辈子扎根在沙漠边缘,把精神财富如同胡杨一般扎根于大漠戈壁,长久地激励着一代代兵团人接续奋斗。

20世纪90年代,当兵团一位领导问他们有什么需求时,他们只有一个愿望:想坐坐火车。因为自从来到和田地区,他们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再也没有回过老家。在他们的记忆里,火车只是个传说。

当火车拉着他们来到石河子市,站在带着他们来到新疆的王震将军塑像前,这些老军人齐刷刷地站成一排,用颤抖的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说:“将军,我们终于完成了你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不后悔。”

奉献精神传承了下来,无论兵团二代、三代还是新来兵团的人都汲取前辈的精神养分。

伊犁河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刚建成的新桥——可克达拉大桥正式开通。王瑟摄

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中间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5个团场,为了改变当地严峻的生态形势,立志用自己的双手遏制沙漠合拢,为自己和后人留下一条绿色长廊。兵团职工奋力拼搏,让这里有了生态林、防风林、道路林、田间林、营区林等5道生态屏障。年,他们便把两大沙漠各推后了6公里和8公里。如今,生态防护林抵挡着沙漠的侵袭,红枣、香梨、沙枣等经济树种在防风的同时,还开辟了职工增收的新路径。一条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绿色长廊就这样被开辟,如同当年沙海老兵创下的奇迹。

一代代兵团人不仅把兵团精神融入血液、融入日常,把继承和弘扬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当作重要使命,更把兵团精神写入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蓝图。

脱贫攻坚一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造性地提出“一团一企帮一连,一单位一部门引一连”的帮扶方向,北疆地区的兵团师团连、企业等多方力量汇聚起来,北疆团场、企业与南疆团场连队全部结对,实现了帮扶全覆盖。年年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贫困团场全部摘帽、贫困连队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兵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在融合发展道路上,环绕在乌鲁木齐市周边的十二师奋发有为,与乌鲁木齐市联动发展。年6月22日,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营,开启了兵地合作的新实践。十二师发挥综保区对周边经济贸易集群的“承接”功能,助推打造乌鲁木齐首府地区“商贸物流基地、文旅休闲基地、总部经济基地”。

“每一个兵团人都是一部长篇小说,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著名作家韩天航对兵团精神的传承发扬有着同样的感受,他在小说《春暖》中描述道:“太阳暖融融地照着大地。树枝上已经吐出几片嫩芽,黄绿黄绿的……”

传承红色基因,书写新时代华章

眼下正是最寒冷的时节,新疆大地冰封雪飘。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市的民兵冬训基地里,却燃起了“冬天里的一把火”。

一队队身穿迷彩服的民兵不畏严寒,开始了每年冬季的军事训练。野营拉练、投弹射击、法律知识培训,一项项训练内容,让这些奋战了一年的兵团民兵,再一次燃起“兵”的意识与热血,锤炼着他们保卫祖国的责任荣光。当他们喊出“抛洒热血筑铜墙,再接再厉闯新路”时,永远受人敬仰的红色基因,从他们的身上透出光辉。

66年来,兵团人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头,为祖国筑起了铜墙铁壁,涌现了抗击入侵的孙龙珍等一大批守卫祖国边防的兵团战士。他们的后来者,接过他们的枪与未竟的事业,继续坚守在祖国一线:独自守边60载的魏德友,一直为各族职工处理各种事宜化解矛盾的张永进连长等一批守边人,不仅坚守边防,更在兵团改革发展中发挥着独有的作用,成为新的铜墙铁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组建的疫情防控突击队来到乌鲁木齐高铁站工作后,迅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王瑟摄

年2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石河子大医院多名医务人员主动报名要求前往武汉驰援。最终40名骨干参与组建“国家第39支紧急医学救援队(兵团)”,医院收治患者人,治愈患者人,实现了住院患者零死亡、舱内医护人员零感染、出院患者零复发。其间,6名表现突出的医护人员火线入党。

同时,石河子大学扛起了新疆和兵团北疆片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救治重任,统筹接管兵医院——医院,集中收治兵团9名确诊患者和1名疑似患者,收治患者占兵团确诊患者总数的41.67%。向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第十二师派出新冠肺炎救治医疗队,全力支援其疫情防控救治,为兵团辖区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三清零”作出突出贡献。

年7月,新疆疫情反弹,在接到兵团通知后3小时内,石河子大学又医院紧急抽调名医务人员火速奔赴乌鲁木齐抗疫一线开展核酸综合采样工作,5天内争分夺秒,连续作战,采样居民13.92万人次,圆满完成兵团党委交付的任务。

常年开设弘扬兵团精神主题课程,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学生林雨谦道出了同学们的共同心声:“老一辈军垦人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令人钦佩和鼓舞,我们会继承发扬老一辈人的光荣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

远在新疆南疆阿拉尔市的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每到节假日,总能看到一群群中小学生前来参观。他们在认真听讲解、仔细参观后,站在王震将军雕像前郑重宣誓:“我是‘三五九旅小战士’,我会努力学习,像三五九旅老前辈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66年的屯垦戍边实践中,传承兵团红色基因已熔铸于兵团一代代职工群众的血液,他们通过一言一行,用实际行动传承老一辈用辛劳和汗水、鲜血和生命缔造出的光荣传统,践行崇高精神。

年11月22日,“讲述兵团故事,传承兵团精神”兵团故事分享大赛在石河子大学举办。来自兵团各师团选手,带来了刘栋、陶岳峙、穆太力普·图尔荪托合提、周勇等各条战线模范人物的故事。选手们秉持传承弘扬先辈们宝贵精神,做有信仰、敢担当、有作为兵团人的情怀,深情讲述了模范人物对信仰的忠诚、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使现场每个人受感染、受教育。

精神照后人。现场观众纷纷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辈们屯垦戍边的实践,铸就了兵团精神。“十四五”即将开局起步,奋进新征程,更要弘扬兵团精神,做兵团精神等红色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记者王瑟彭景晖秦伟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5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