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山的名字源于明代,因四面为山,有南山、西山顶、小东山和北山,北山有两座相连的山峰,因而得名“双山”。
青岛地处沿海,以前常受倭寇骚扰,为了防止倭寇侵扰,明朝洪武二十一年(年)置设鳌山卫,辖浮山,雄崖二所,并在崂山地区设置许多墩堡。浮山所属鳌山卫,设官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辖军寨四个、十八个墩堡,如麦岛、错皮岭、双山、塔山(北岭山)等。每个墩堡有五六名军士日夜防守,遇到险情放烟举火。双山是十八个墩堡之一。
双山属于崂山午山支脉,位于市北区东南,李村西南⒋5公里,海拔.3米,面积约0.57平方公里,山上植有黑松、刺槐等。以前这里是扼守小白干路与台柳路周边的制高点,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双山村最早叫唐家口子村,村民的姓氏为唐,仅有8户20余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姓范的后来居多,村名便改为口子村。随后人口不断迁移流动,袁姓人家逐渐占据了大多数。双山村民与青岛最早的移民一样,也是明朝永乐年间从云南乌撒卫迁移而来。
双山村改名是在上世纪30年代,村里的人觉得‘口子’留不住人,因村庄坐落在双山脚下,于是改为双山村,村名确定于年,与沈鸿烈建议定名双山小学有关(后有叙述)。
德国侵占青岛后,看好了崂山的风水宝地,将旅游确定为城市发展功能之一,年动工修建由台东镇至崂山柳树台的旅游马路,就是台柳路,年建成,年通车。这是中国的第一条公路。台柳路穿过双山村,将村庄分为南北两部分。
双山村四面环山,溪水长流,那时,百余户人家自耕自食,虽然清贫但生活也平静。台柳路修建开通后,有的村民开始走出大山,靠外出修石磨、打短工维持生计。台柳路成为进出市区的必经之地,两边绿树成荫,庄稼连片,一派田园风光。
我国著名作家洪深的父亲洪述祖,年寓居青岛时,在崂山南九水建了“观川台”别墅,洪深多次沿台柳路入崂山,他在《青岛见闻录》中说,“青岛负山滨海,地势不平,德人凿山开路,升降曲折,一依山势。自岛至劳山(今崂山)柳树台,数十里间,皆为光途”,“每当星期休息,汽车往来,道旁槐树,清香扑鼻,真快游也”。
“观川台”别墅
年青岛日德战争爆发,德军在双山村西小山顶上修建了炮台防御,村民闻之惶惶不安。9月27日早饭后,一声巨响,一枚炮弹炸毁民房两间,一位岳姓居民被炸死,村民见状惊慌失措,扶老携幼仓促外逃,当天晚上,日军占领了双山村。
直到11月11日,日军攻进青岛市区后,双山村民才陆续回到村庄,此时的村子已被洗劫一空,房屋尽毁,瓦砾遍地,一片荒凉。村民们悲痛欲绝,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把家园重建了起来。
坐落在台柳路上的双山村是侵略者争夺的目标,同时,也引来投资者的目光,那座双山水塔就是当初投资者想修建葡萄酒厂的见证。
德占时期,年,日耳曼商人与英国商人合资创建了日耳曼啤酒青岛股份公司(青岛啤酒厂前身),年生产吨淡色啤酒和黑色啤酒,还销往上海、天津、大连、烟台。年,青岛啤酒在慕尼黑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牌奖。
随着一战的爆发,日本人侵占青岛,顺势接手了青岛啤酒,将公司名字更改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产品主要供应胶东半岛的日本驻军。后来,随着日本在中国控制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青岛啤酒产量的不断提高,青岛啤酒被销往东北、华北各地以及上海、汉口、福州、厦门等城市。
青岛啤酒名声鹊起,青岛由此也成为一座东方崛起的“酒城”。年,一对白俄罗斯母女来到青岛,之前,她们曾对中国葡萄资源、气候等进行认真比较、分析,发现青岛气候环境适宜,所以选定在青岛投资建葡萄酒厂。
为什么选择在双山村呢?因为双山紧临台柳路,对酿造葡萄酒以及成品运输极为有利,而且不远处还有一口水质上好的水井,凭借着曾在日本开葡萄酒厂的经验,觉得在这里建厂很合适。
双山葡萄酒厂先后建起了水塔与厂房,厂房在水塔大门左侧(现为民宅),当初与左侧民宅连为一体。大门左侧方向建有一条通道,连到水塔上面,双山村外面,台柳路旁边,是那口优质的水井,可供酿造使用,计划从这里抽水上塔。
双山水塔为三层,外层系砖砌而成。大门外垒有石块,水塔顶部像中国古代城墙的“垛口”,但比正常“垛口”要矮一些。然而,就在酒厂开始投入生产时,沙俄卢布忽然大大贬值,几乎成为废纸,水塔及厂房虽然建成,但却没有资金投入生产。这时,日本“金票”大量涌入中国,母女俩万般无奈,只好忍痛割爱,将厂房卖给了当时著名的建筑商宫世云开办的“公和兴”(工程局)。市场三路上的劝业场,也是这家工程局建造的。
日本第二次入侵青岛后,在双山水塔大门前面设了马厩,在此养马,并放养了大型恶犬,水塔附近成为双山村民不敢靠近的军事禁区。日军将水塔修建为碉堡,水塔成了他们的“哨所”。抗战胜利后,这座水塔也被保留了下来,多少年间,这座十几米高的水塔,一直是双山村及人们进入市区的地标性建筑。
年,双山村开始拆迁改造,由于建筑规划需要,老水塔被拆除了。应居民的要求,开发商也出于保护历史遗迹的想法,又新建了一座水塔。如今这座矗立在繁华交口处的就是新建的塔形建筑,虽然换了地方,但形状相似,以此留作纪念,让人们不忘那段沧桑的历史。
以前,双山还有一个地方即广东公墓,老青岛人都比较熟悉,小时候人们常到周边玩耍。广东公墓曾是3路公交车站的一个站点。
19世纪末,青岛开埠后,吸引了不少前来经商的广东人,那时没有电话、网络之类,为了便于联系,相互照应,年广东人成立了广东会馆,馆址在芝罘路上。30年代初,一位叫梁善川的广东富商出面倡导集资,为在青岛的广东同乡开设一处公共墓地,还特请风水先生在青岛各处寻觅墓址。
原广东会馆
后来看好了双山村西坡顶的那块地皮,该地约15亩,形似卧龙,广东公馆里的富商共同集资买了下来,在此建造了花岗石围墙、殡仪厅和门楼,门楼上书“青岛广东公墓”。墓地设有一个大铁门,两个小铁门,会馆还专门安排了两位看墓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公墓由市民政部门接管。年“文革”开始“破四旧”,公墓即被夷为平地,在原址盖起了厂房仓库。如今这里已盖起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已经没有当年的踪影了。
双山小学坐落于台柳路号,其历史可追溯到年,当时只有几间平房。
年,青岛市教育局制订了《青岛市乡区小学校建筑校舍简则》,提倡、推行校舍建设,各乡区小学成立建筑校舍委员会,建筑费用由政府补助四分之一,所余四分之三由村中地亩摊派或特别捐助,为鼓励捐资兴学,还制订了《青岛市捐资兴学褒奖条例补充办法》。至年,全乡区有中学一所,即李村中学;完全小学20所;初级小学11所;小学附属分校42所。
年的李村中学,后改为市立李村师范学校(青岛师范前身)
双山小学属于李村乡区,年,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在参加小学开学剪彩时,建议校名为双山小学,村名也定为双山村。
解放后,双山小学属崂山教育局管辖,学校还有初中班,称双山学校。年4月,青岛市调整市区行政区划,四方区东吴家村、西吴家村小学和错埠岭小学划归到市北区,李沧区淮阳路等7所小学、南二辅读学校,崂山区的河西小学、双山学校划归到四方区。
当时,笔者在四方区教体局任职,有时过去视导,双山校舍都是平房,单独操场,占地面积约30亩。校舍年久失修,线路老化,为此局里拨专款进行了全面修缮。双山小学地处较偏,教学质量相对薄弱,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重点学校选派业务能力强的副校长过去担任校长,如现在滨海学校的校长赵春燕、台东六路小学校长郭圣涛(省教学能手)、四流南路第一小学校长李增庆,都曾在双山小学担任过校长。
双山小学的体育项目比较突出,如集体竞技体育项目“30人31足”比赛曾在全国夺冠,连续5年获得过此项目的青岛市冠军。
年9月,为配合四方区旧村改造,双山小学整体搬迁到了河西小学校园内。计划中的双山小学规划,因涉及到原地皮的归属补偿等问题,迟迟没有动工。最近看报道,双山小学于今年动工,计划年9月投入使用。
新校址位于市北区淮安路以东、双山以南、规划宁乡路以北,依山而建,教学楼整体成“C”字,规划36班,可容纳学生人,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新建的双山小学,将成为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学校。
双山小学效果图
双山村不仅历史悠久,还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据记载,早在年秋季便成立了中共唐家口村党支部,他们配合浮山后村党支部的工作,开展青岛地区农村的革命活动。日本侵占青岛时,鬼子兵押着村民到村南山头上筑碉堡,村民们便故意磨洋工或毁坏工具及建筑材料。
解放后,双山也经历了合作社、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等,改革开放后双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9月四方区启动旧村改造。年5月18日,青岛新都心项目开工签约。万科广场等5个项目集中开工,面积约54万平方米,海尔智能产业园等6个项目集中签约,如今都已形成规模。
年12月16日,青岛地铁3号线,青岛北站至双山站开通运营。次年12月18日,双山站至青岛站开通运营,3号线全面通车。3号线22个车站“,双山站和清江路站均在“新都心”位置。
双山村改造后的名字为双山馨城,如今,这里高楼耸立,现代化设施配套齐全,双山赫然矗立的“新都心”三个鲜红的大字分外醒目。昔日的双山村,华丽转身,已经成为一个集住宅、商务楼、购物商场、家居商城等一身的新城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