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白癜风怎么办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05707.html

张公山,其实并不高,在全国的名山大川中,可能不是很出名。

在这座小山上,有一座公园,之所以要写一写它,是因为张公山公园是我人生中去的第一座公园,这里,留下了我最难忘的一个下午的记忆,虽然那一年我才5岁。

蚌埠市张公山公园

张公山公园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山下有一方湖,叫张公湖,小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个湖的名字,也不知道它的来历,只是知道山上有一个动物园,里面有老虎,有猴子,那是我第一次见。

夕阳下的张公山公园

5岁的时候,能够来这个城市里的公园玩,还源于我童年时候,一段难忘的记忆,给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不便,而我也成了父亲和母亲,这一生最用心照顾的孩子。

张公山公园张公湖

所以,这半天的公园游玩,于我而言,真的是难以忘却。

时隔28年之后,我从农村一步步走出来,到这个城市里来工作,再一次来到这个公园,已经27年没来过了,我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动物园,于是,就用手机拍下了几张照片,而我的母亲还在老家的田地里,忙碌着。

张公山公园北门

我的老家的小村庄还有童年时一次意外的经历

我的老家在蚌埠市下面的一个农村的小村庄,位于蚌埠市和宿州市的交界处一个叫做门东的地方,之所以叫门东,是因为当时村子里人不多,村前有一条大沟,连通着浍河,大沟边的房子,都门朝东,所以,这个小村庄,后来就叫门东了。

老家村子,以前的打麦场

老家的房屋后,就是宿州市的地方。老家的村子里,主要是靠种地为生,小麦、玉米还有花生以及红薯一些农作物。小的时候的记忆里,我就跟着父亲还有母亲开始了劳作,虽然那时候也干不了什么农活。

我的家住在村子的最西头,记忆里,家的西边就是一片打麦场,每年午收的时候,这片打麦场上,都会铺上一层层厚厚的麦秸秆,然后,村里人就牵起了牛车等,一起到打麦场上碾麦子。而我们小孩子,就跟在大人的身后,跑来跑去。

傍晚的时候,我们小孩子,举起扫把在打麦场上,追赶着蜻蜓跑来跑去,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就在我5岁的那年夏天,是6月的一个傍晚,所有人都在忙着收麦子,我因为受了风寒发热了。

母亲忙完农活后,和父亲带着我去了离村子不远的集市上的一个小诊所治疗。

医生姓李,给我扎针输液后,大约在晚上九点多,他看我发热还没有退热,又给我在屁股上打了一针。

晚上十点多的时候,我和父亲母亲回到了村子里,我从父亲的自行车上下来的时候,父亲发现我走路不对劲,右腿一瘸一拐的。

然后,父亲和母亲就联想到是不是医生给我打针出了事。

记得那一晚,还没到家门口,没有打开家里的门,父亲就又骑着自行车,带医院。

晚上的时候,医院的医生都睡觉了,父亲喊起了值夜班的医生,我不记得那位医生说了什么,只记得说,这么晚,就不要回家了,在医院住吧,明天从镇子上,赶早起的火车,医院看病吧,得抓紧治疗。

第二天天还没亮,父亲就带着我医院。

从小,我就比村子里的小孩子,知道医院,医院,就是现在的蚌埠医院。

在医院检查后,医生确诊我的腿,是因为医生打针打错了位置,造成的坐骨神经问题,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接下来,我不知道父亲和母亲的心情,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而对于5岁的我来说,第一次见这么大的城市,这么多的人,街上还有小汽车鸣笛的声音,我觉得挺好玩,我那幼小的心里,挺盼望在这里多待几天,哪怕是住院也行,其实,我也分不清这些。

我不知道,那一天,父亲和母亲的心情是如何的,我也不知道,我前一天还在打麦的场上,扛着大扫帚追赶蜻蜓,后一天,我就因为发热,变着戏法一样,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里。

我不知道,后来父亲一个人回家,是怎么干农活,怎么收麦子的。

反正,从那一天开始,父亲在医生的安排下,让我住院了,病房是一个两排房组成的小院子。一切安排妥当以后,父亲留下母亲照顾我,他回了老家。

从此,医院里住下了。

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输液吊水,我记得,给我输液的两个护士姐姐,夏天的时候,经常会给我拿西红柿吃,因为,在这个病区里,十几个住院病人,就我时间最长,就我年龄最小。

母亲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她每天变着法儿的给我做好吃的,小电饭锅就在病房里,有时候,会借用病友的锅用一下。

我每天吃药吊水,似乎已经习惯了,一天的恐惧,来源于我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一幕,那一刻,我觉得这个病房一点不美好。

我记得那是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阳光透着木质的门穿透窗户,一直照进来。

其他病友都出去了,母亲去买东西去了。我在住院的病房院子里玩耍。

我跑回我的病床去拿东西,看到隔壁病床上,那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输液的药瓶里都是血,输液用的皮条也都是血,我慌乱中,赶紧去喊了护士姐姐。

那一刻,我其实是在一旁愣了很久。

后来,母亲怕我被吓着,又把我带回到原地,用一种很古老的方式对天地祷告说,“不怕,不怕”,力求去除我年少的心理的阴影。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因为药品里的药滴完了,顺着皮条回血的缘故,后来,一直到现在,医院输液,我都会很紧张的看着药瓶,有没有滴完,没有的话,快滴完了,我就赶紧喊医生喊护士来,不知道的人说我胆小,这可能还是源于童年那一刻的阴影吧。

这件事过去以后,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一位留着长辫子的20多岁的女人来到我的病床前,带着一本书,书里夹了元钱,我当时记得她就一直哭,然后说家里就这元钱了,啥也没有了。

后来我才知道,她就是给我打针的那位医生的妻子。

而这以后,我上学,毕业后又遇到了她,后来的故事,也是巧合。

住院期间,第一次去张公山公园的经历

记得,住院的时候,换了两个地方,后期,为了省钱,也是为了治疗更方便,母亲就带着我,医院西南角的一个地方,租了一间小瓦房住。

医院输液吊水,晚上的时候,母亲会用艾叶等中草药,在一个木桶里,给我泡一桶洗澡水,用中药洗,后来,还找了一位会推拿的中医,他每天晚上下班后都过来给我推拿半小时,这是另外付钱的。

上午输液后,下午的时候,母亲就会带着我去逛一逛蚌埠市的二马路小商品市场,有一天,她带我去了张公山公园。

那一天,我记得天气很好。

那是我第一次爬山,虽然这个小山不高。

公园里有一个动物园,里面的猴子、老虎我还是第一次见,我那天玩的特别开心。

现在的张公山公园里面的动物园,还是以前的样子。

公园里还有一片草坪,草坪上有一些卡通人物,还有一个木头做的挺长的一条躺着的“龙”,可以走进去,里面黑灯瞎火的,龙头的位置也是入口处,是卖门票的,那次,母亲带着我一起走了进去,我高兴的,也不知道看到了啥,反正那时候,我跟着母亲的身后,我喜欢紧紧的握着她的手。母亲说,我这小孩从小手就不老实,拉着大人的手的时候,小手还喜欢在大人的手心里挠来挠去。

张公山公园

若是不在公园的话,母亲牵着我的手,走在小商品市场,我是喜欢看摊位上人家卖的麻将,我感觉那一个小方块一个小方块挺有意思,一直想拿一个走,每一次都被母亲制止了,不过,一直到现在,我都不会打麻将。

还有的时候,母亲牵着我的手,走在路边,路边会有卖小人书的一位伯伯,我那时候也不认识字,也没上过幼儿园,而我总会蹲在小人书摊前,在那看半天,刚开始的时候,伯伯是收费的,看一次,2分钱,后来熟悉了,他就不再要钱了,他也很喜欢我,觉得人家的小孩儿都在那跑来跑去的玩,而我却喜欢看他的小人书。

有时候,母亲也会买几本小人书,给我带回来,晚上的时候,在房间里给我讲小人书里的故事,虽然我那时候不认识字,但是,我已经对小人书插图故事,深深的吸引了。

那天,在公园,母亲还带我,去爬了公园里的望淮塔。

张公山公园望淮塔

那天,和母亲上了这个塔,我好像每上一层,都比较的开心。

张公山公园外的城市建筑

站在塔山,一下子看到这个城市,这么开阔。

张公山公园

后来,我上小学的时候,在那所农村小学里,我还经常的向身边的同学炫耀,我去过的这座公园,还有爬上的这座公园里的塔是什么样子的,听得他们都很入神。

后来长大了,回过头来看,才发觉,那时候的农村孩子,几乎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可以玩,农村的家长,哪里会带孩子去公园玩,很多农村的孩子,若是不上学,长大后第一次离开家门,坐火车外出那一定是跟着亲戚朋友,外出打工的。

我们出生的地方不一样,有时候,就决定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可能会不一样。

张公山公园望淮塔

时隔多年,再次来到这里,我没有爬山望淮塔。

此刻,母亲应该在老家忙着农活。

母亲生我的时候,已经38岁了,父亲42岁,我的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1个姐姐,那年,母亲带我去公园也43岁了。

我从小身体就不太好,就没少让父母亲费心,童年的记忆里,医院医院的路上,很多时候,因为外出看病,我也比村子里的其他小孩子,多了一次次认识、观看这个世界的机会。

父亲比起母亲来说,更加的不容易,我记得,后来我上小学的时候,医院看病,一碗5元钱的面条,父亲都不舍得吃。

等我吃完以后,他让面馆老板在我吃剩下的碗里,加了汤,其实就是淡淡的清水,然后买一个馒头,就着这汤水,三口两口的咽下去。

我从小的时候,父母亲怕我吃不好,就给我做小灶饭,在部队的话,这可能就叫做“病号饭”吧,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给我把饭做好,生怕我一天饿了肚子,而她和父亲一样,基本上为了省下一点生活费,很多时候是吃的粗茶淡饭。

在我这段住院的时间里,母亲除了给我做饭,带我治病,还带我认识了这个城市,在我5岁的童年记忆里。

母亲在老家,收大蒜的蒜头。

老家的房子,是以前给大哥盖的,后来大哥没有在老家住,这房子父亲和母亲就住了。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虽然就上了小学,但是,特别重视对我的教育。

在我5岁生病住院期间,她除了给我讲小人书的故事,还开始给我买铅笔书本,教我识字认数字。

因为住院的耽误,其实,即使不是住院的耽误,我也是没机会上幼儿园的,我们村子里,是没有幼儿园的。

那天,我走在张公山的公园里,想到了很多事,我在用心,去找寻一些,5岁那年,我和母亲的一点点记忆,看看有没有当初,我们一起走过的路,其实,一定是有的,只不过,路新修了,只是那个动物园,还没怎么变。

听说,公园里的那个望淮塔也是后来重新盖的,之前的望淮塔,因为一次雷电被烧了。

张公山公园

在公园里,走了一圈儿,迎面会遇到很多互不相识的人,我看到前方,一位小男孩,一样,是牵着妈妈的手,走在夕阳的余晖里,不知道,多年以后,他是否还会记得,今天和妈妈一起走过的这条路。

现在,我在这个城市里工作,28年前的那个5岁小男孩,可能并不会知道,以后自己会在这里工作。其实,他更想的是,像很多城里的孩子一样,小时候被母亲牵着手逛公园,待自己长大后,牵着母亲的手每天都能在公园里散步。

这一生,我们有许多的无奈,也有许多的梦想,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的人生底色。

母亲,也已经习惯了,在老家居住,房前屋后还有几亩地。

她晕车,长途的坐车,更是受不了的。

她一刻也不曾愿意停下来,每天都在忙忙碌碌。

张公山公园

夕阳的余晖,光芒四射。

我一个人在这里走了一圈儿,就回去了。

回去的路上,遇到一个小鸭子,仿佛,我又看到了我童年的模样。

张公山公园

写在后面的话

医院住院,是在10个月以后,那天走的时候,父亲问我要不要回家,据说,我还不情愿的伸出了手指头,要再住一个月。

回到家以后的日子,每天早上,母亲都会监督我,好好锻炼身体,各种对于右腿的锻炼,主要是怕肌肉萎缩。

但是,还是肌肉萎缩了,直到现在亦是如此。

上小学的时候,村子里的小朋友,会笑话我走路的姿势,说我两条腿走路高低不一样,为此,我不敢和他们一起去上学,上学的那个乡村小学叫做沟西小学,学校与我家之间,隔着一个叫集西的村子。

通往学校的路有两条,我通常都会自己走西边的那条路去上学,然后比同学晚一点回家。

有时候和村子里的同学遇到一起了,他们还是免不了学我走路,因为和同村的小伙伴接触的少,他们会合起伙来一起欺负我,经常是五六个一起打我一个人。

刚开始的时候,我很惧怕,脸也会被他们挖烂。

我不知道大家都是同龄人,为什么在幼小的心灵里,就要有欺负。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才知道,那叫校园欺凌,对一个年少儿童的伤害很大,所以,我后来当了老师的时候,是不允许我的班级里,有校园欺凌的事情发生。

不过,那个童年的记忆里,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被他们合起伙来打了之后,禁不住长久以来的被欺负,我后来什么也不顾的跑,或者抓住其中一个欺负我的同村的小孩子,纠缠在一起。

在那所小学里,我还遇到了,医院里去看我的那位大辫子的阿姨。

二年级的时候,她成了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我对她是满心的尊敬。

后来,我不止一次的回忆,医院的病房里看过我一次,整个小学阶段,没有给我说起过或者私底下关心过我,腿走路如何。

后来,我也才知道,我的父亲母亲没有追究那位医生的责任事故,而是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对我的培养上,照顾上,所有的医药费,均是我的父母亲承担了,虽然,父母亲也在种地,父亲为了省钱,吃我剩下的面汤再加一碗清汤水泡一个馒头。

时隔多年以后,也就是去年,我一个小学同学给了我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的联系方式,就是那年,去医院病房里看我一次的事故医生的妻子,也是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

我们俩一起吃了一顿饭,我以为,她会说一声“对不起”,可是,从来没说过,她一直在说的是,自己的3个儿女多优秀,女儿嫁了一个老公,婚礼办得多气派,儿女一年收入在万以上,自己后来当上了乡镇中心校的副校长,马上退休后,又应聘到一家私立幼儿园教育集团做董事,管理幼儿园,兼职收入一年也几十万,平日里,自己会唱唱歌。

其实,在我年幼的心灵里,我早已经原谅了她还有她的丈夫,如同我的父母亲一样。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给我说这么多。

父亲小时候一直告诉我,无论以后的路怎么样,谁都帮不了你,路还要你自己一步一步走,人生是你自己的,你要对你自己负责。

就这样,跌跌撞撞我一路走过来了。

可是,走的路途中,父母亲慢慢的老去了,我也发现,自己也有很多无能为力的地方。

有时候,我也很庆幸,5岁那年,我住院的10个月,有母亲的陪伴,那是我童年时候,和母亲在一起最快乐的时光。

已经,好多年没有再牵过母亲的手了,母亲一双粗大的手布满老茧,我是不敢去牵,我不愿意承认,母亲就这样老了。

有一次,那是上大二回家的那一年,在我小哥家,半年没有回家的我,母亲见到我后,晚上要给我洗衣服,我看她转身那一刻的背影,很矮小很柔弱,头发也白了,泪水就突然滑到眼边,这也许就是时光吧。

因为5岁那年的一次意外,不得不说,改变了我们家庭,也影响着我的人生。但我一直在努力奔跑,停下来的时候,再去那个公园看看,已经过去了28年。

老家的村庄

老家的村庄还是那个村庄,石桥还在,熟悉的还是,炊烟的味道。

本文系图说江淮原创图文作品,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更多图集和深度人物故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