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喜鹏
编辑:李桂英
清原满族自治县
早在公元年以前,中国东北百余个县域并没有叫清原县的县域。清原县是什么时候设置的,为什么要设置清原县,设置清原县的目的是什么?年天下大乱,北洋军阀直系、奉系为争夺北京权益,发动了第一次直奉战争,战争结果奉系惨败。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恼怒中把惨败原因归纳为三条。一是奉系将领军事素质太差,战役、战术、战斗指挥不利。二是武器装备太差。三是自家后院时常起火,自己的辖区不太平。
于是张作霖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大办讲武堂,从德国和日本请军事教员,培养奉系自己的年青军事人才。二是向德国、日本购买武器,改善奉军装备。三是命令张学良和郭松龄带领人马在奉系区域内剿匪,尽全力清理后院。当张学良和郭松龄带剿匪部队剿到奉天省龙岗山区的八家子时,剿匪部队遇到了缠手的情况。这就是八家子一带的土匪绺子不仅多如牛毛,而且时聚时散,不论怎么剿也无法把较顽固的土匪绺子招安和剿尽。就在张学良和郭松龄束手无策之时,开原县县知事沈国冕,柳河县县知事盖文超联名写信向张作霖建议:解八家子匪患,在八家子填设县治为上策,行政设治,方能长治久安。
张作霖思考再三,接受了沈国冕和盖文超的建议,立即召集幕僚们开会,商讨在八家子建县设治事宜。当讨论到县名时东北三省政务委员兼奉军参谋长杨宇霆提议,在八家子建立的新县可叫浑源县,理由是浑河发源在八家子地面。张作霖听后否定了杨宇霆的提议,张作霖认为八家子那个地方让土匪们给搅得够浑的了,如果叫浑源县,不吉利,地方治安不就更没治了。与会的幕僚们沉默多时后,东北三省交通委员会委员长兼黑龙江省主席常荫槐建议新县应该叫萨东县,理由是八家子正好位于萨尔浒东边。张作霖思考多时也表示不妥,张作霖认为萨尔浒是个旗人满名。
满人的大清朝早就被革命党给推翻了,若给这新县起个旗人满名,也是天大的不吉利。与会众幕僚见张作霖否定了杨宇霆和常荫槐,都默默无语。这时张作霖提议:清河不也是源在八家子地面吗,依我看这个新县叫清源县,清源县这个县名既有清除匪患之目地,也有正本清源的意思,众大员们听了张作霖的话齐声叫好,这个县名好,还是咱大帅英明。
年农历9月16日,张作霖命奉天省省长王永江以奉天省省长公署名誉下发号训令,训令写道:龙岗山自古以来土匪猖獗,为肃清匪患,正本清源,经奉天省省长公署合议,从即日起在龙岗山区填设新县治,且定名为清源县,治城地设在八家子,隶属东边道,委任沈国冕为清源县设治委员,遵此。不久,沈国冕的设治委员之名被改称为县知事。在奉天省省长公署和沈国冕主持下清源县开始堪界,先后从兴京县划入2个镇加13个村;从开原县划入1个镇加20个村;从东丰县划入5个村;从柳河县划入15全村;从海龙县划入6个村。
全县总人口13万,东西两级96公里,南北两极59公里,全县总面积.91平方公里。清源县建县伊始,县知事沈国冕按照中华民国地方自治条例,把全县辖政划分为8个区,即:1区八家子;2区英额门;3区南山城;4区白银河(草市);5区大孤家;6区夏家堡;7区苍石(南杂木);8区海阳(南口前)。区下辖个村,个自然屯,治城地八家子为县城,设县知事公署官坻、公安局、清乡局、财税局、邮电局、警备队。各区设区府、区保安队、区民团、区巡警队、区收税站。各村设村民团。除这些治辖机构外,张作霖命令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往清源县派驻驻军一个团,其中常驻县城八家子为一个营。
同时沈国冕在全县推行清乡编户,人口住册,出县入县的人员一律登记,编列门牌号。清乡局、民团在各条交通道路上设卡。此外还严格清查私有枪支,取缔不正常集会,实行连保连坐。这些军事上和行政上的举措,使八家子一带的百年匪患得到有效控制。年夏,奉海铁路已经修到清源县城八家子。县知事沈国冕从清原火车站请来张萝九和欧阳工程师对八家子县城进行规划设计。县城的规划设计是以火车站为中心,东西长米,南北宽米。纬线东西5条街,经线南北7条街。各村、屯间用道路联结,道路要取直线定宽窄,盖房子的人家要按规划盖建。沈国冕还从开原、铁岭、兴京、海龙、柳河几县聘请来了食品、造酒、皮革、挂掌、染织、铁器、石匠、木匠、中医、榨油等工匠,让工匠们在清原定居和开办商号及作坊。
年5月,沈国冕被奉天省省长公署调往外地另有任用,委任了一个叫苍文霈的人接任清源县县知事之职。年4月,奉天省省长公署发布第94号训令,训令称:清源县知悉,因我奉天省之清源县,与晋省之清源县名称相同,按照中华民国有关规定,现将我奉天省之清源县的源删去三滴水旁,酌改为清原县,以示区别。清原县之名至此被固定下来。年初,苍文霈离任,奉天省省长公署按中华民国有关规定,改县知事一职为县长,委任一个叫刘玉璞的人接任苍文霈出任清原县县长。年8月清原县东北部的西丰县界边缘又有8个村被划入清原县。
年8月,中共满洲省委派姜山、陈德森等人到清原县密秘发展党的组织,而后在南山城区三间房村秘密召开了中国共产党清原县第一次党员大会,颁布了清原县土地革命大纲,组建了清原县委,确立成立清原县工农游击队,选举了中共清原县委委员、县委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武装委员、团县委书记、工农游击队队长。至此清原县各区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开始打土豪,分田地。
年九.一八事变后,刘玉璞带领清原县县长公署构成人员全体归顺日寇,成为了汉奸,至此日寇对清原县城乡实行伪统制,日寇正式给清原县城定名清原街。年9月23日,清原县南口前爱国志士华九江率领千余老百姓,在南口前大桥伏击了日寇进清原的火车。同年10月清原县城西7公路处中寨子村的孙铭武、孙铭宸、孙铭久兄弟三人与清原县同乡张显铭在中寨子村组建血盟救国军,组织民众抗日,而后在大苏河乡小苏河村虫王庙举行誓师大会。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海龙游击队进入清原,先后在草市、南山城、湾甸子等地除奸除霸,袭击伪警所,扩大游击队。
年5月东北人民革命军被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将军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以清原为游击区转战在全县各区村。先后发起了七道河伏击战、八宝栏子伏击战、五华顶子伏击战、龙头山伏击战、砬子山伏击战。在斗虎屯村东铁路线上颠覆了日寇的火车,在县城教堂除掉了宣扬大东亚共荣的日本教父。在莫日红、筐子沟、天桥岭、砬子山、钓鱼台、柳木桥、南天门等地建立了多处密营。在艰苦卓绝中,抗联三师在清原山区坚持到抗战胜利。
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9月上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冀热辽军区第24旅69团开进清原县,清原县全境宣告解放。东北民主联军镇压了伪县长谭英多等伪职人员,法办了日伪残余势力,解散了维持会,收缴了原伪地方武装的武器,组织民众恢复生产。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选举军政过渡县政府。经农民、工商、教育、县城居民等民众代表选举,第24旅第69团政委翟文阁被选为清原县军政过渡县长。
年10月上旬,中共辽宁省委派干部韩文潮担任县委书记,派任之平担任县长。至此新的清原县委、县政府正式成立。年10月下旬,国民常部队大举进攻清原县,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县大队,各区政府和区小队被迫撤入山区,清原县城和铁路沿线全部陷落。随着国民党部队对重点大中城市的攻占和对铁路沿线的封锁,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清原县境集结了20余万部队,国共双方部队在清原县摆开战场,战斗之空前,搏杀之惨烈,实属辽沈战役爆发前空前的决战,双方先后展开了南山城阻击战、草市攻坚战、双喜岭阻击战、金庄子伏击战、黄金堡伏击战、油葫堡伏击战、沔阳反击战等战斗。
东北民主联军的胜利,使国民党部队被压缩在铁路线上。为了进一步发挥地域优势,辽宁省委和省政府决定,各县地方武装打破原来的县域界线,联合起来配合主力部队参战,由此清原县八家子以西被划入沈铁抚联合县,八家子以东被划入清海柳联合县。在近一年时间里沈铁抚联合县和清海柳联合县发动群众参军支前,配合主力部队牵制敌人,大打人民战争,把国民党部队挤压到了沈阳、抚顺等孤立的大城市里,使包括清原县在内的辽东各县再次获得解放。
年6月至10月,沈铁抚联合县和清海柳联合县被撤销,重新恢复了清原县建制。年7月,清原县各区、村、屯广泛开展了土地改革工作,各村、屯都先后成立了互助组,人民第一次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年到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合作化运动,清原县各区、村、屯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清原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年8月原隶属清原县的南杂木等10余个村、屯被划归新宾县。新宾县湾甸子人民公社所属的大苏河等30多个村、屯被从新宾县划归清原县,从而清原县全境东西长达到96公里,南北宽达到76公里,全县总面积.96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19.8万人。年全国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在清原县各区、村、屯成立,清原县城的八家子和清原街被正式定名为清原镇人民公社。
早在年以前,清原县的工业仅是薄弱的,仅有树基沟、枸乃甸、上大堡、王家大沟等村屯有几座小型的破败金矿和煤矿,其它工业均为空白。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旗帜下,清原县以矿山工业为突破口,在恢复和成立十余座各类小型矿山的同时,建立起了清原县自己的食品、机器、电器、造纸、酿酒、印刷、服装、纺织、锅炉、农机等工业企业。建起了商业、饮服、供销、物资等商业企业。建立起了公路、客运、货运、供应保障体系。建起了自来水、锅炉、环卫、城建、卫生、河道等服务体系。建立了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和多家小学。
此时的清原县县城才有了初级县城的模样。年,清原县总人口达到35万人。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清原镇人民公社被改为清原镇,清原县其它人民公社也由人民公社之名被改为乡和镇,各生产大队被改为行政村,各生产小队被改为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年6月2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清原县建制,设立清原满族自治县,至此清原满族自治县以民族大团结的新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随着清原县设治时间的延长,清原县界越来越清晰,各乡镇村屯的地理坐标越来越准确的被绘制在版图上。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和辽宁省地图上览看,清原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部。东与吉林省海龙县、柳河县、东丰县毗邻。西与辽宁省抚顺县、铁岭县接壤。南与新宾县相依,北与开原县、西丰县连接。经纬北纬41°°,东经°°。地貌东南高,西北低,中间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地势起伏不平。构造属于长白山低山、丘陵、阶地、河谷构造。地型等高线以湾甸子镇滚马岭为县域最高点,以红透山镇北杂木村为最低点。县域最高海拔高度.1米,最低海拔高度.2米。山地占82.7%.,平地占11.8%,道路、水面占5.8%。天然形成八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格局。
总人口人,其中满族人口占全县人口总数的65%,其他民族有汉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等14个民族。县人民政府驻清原镇,拼音宿写:qīngyuánmǎnzúzhìzìxiàn。辖10个镇,4个乡,18个社区,64个城镇居民住宅小区,个行政建制村,个自然村(村民小组)。回眸历史长河,据省、市考古工作者发掘考证,清原县北三家乡下寨子村的松山古洞,是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活动遗址,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古洞内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人类遗骨等器物和文物。其它一些乡镇还发掘出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石棚、石棺墓70余座。在英额门镇长春屯村、大林子村。北三家乡下烟沟村、黑石木村。南口前镇白草甸村。南山城镇南山城村、小城子村。湾甸子镇尖山子村。夏家堡镇杨木林村。
土口子乡张家沟村。红透山镇苍石村、上大堡等村屯考证发掘出20余座古山城遗址和古文化遗址。由此证明两千多年前清原这块黑土地上就有农耕文明。据《清原县志》记载,夏、商、周时期清原这块黑土地隶属于青州(后营州)肃慎地。秦朝建立后仍然隶属肃慎地。汉朝隶属玄菟郡高句丽地。魏、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仍然隶属高句丽地。唐朝时期先隶属安东都护府,后隶属渤海长岭府。宋、辽、金时期隶属东京道咸平府。元朝时隶属辽阳行中书省东宁府。明朝时期隶属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塔山前卫、渚音河卫、察刺秃山卫、建州卫。
清朝时清原区域以浑河为界,河南隶属奉天府兴京厅(后升府),河北隶属咸州府开原县。到民国初年时清原区域仍然以浑河为界,浑河南隶属兴京县,浑河北隶属开原县。新中国成立后的年,清原县隶属辽宁省,后被划归辽东省。年隶属于辽北省。年隶属铁岭专员公署。年被隶属抚顺市。年被隶属沈阳地区。年被重新划归抚顺市管辖至今。根据地质部门勘探的数据,清原县的地质构造是由中生界侏罗系、中生界白垩系等火山地质构造构成。远古的火山喷发和地质造山运动,孕育了连绵的山脉,纵横的沟壑,密布的河网,丰富的矿藏。形成了浑河、清河、柴河、柳河及许多小流域,也孕育出县域南部巍峨的龙岗山脉和县域北部高耸的哈达岭山脉。
其充盈的水资源和适宜的亚温带气候形态,造就了清原县年平均气温在3.9-5.4℃,1月平均气温-16℃,7月平均气温22.8℃。年平均降水量.4毫米。无霜期年平均为天的适宜气候。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独有的天然混杂林,覆盖率达60%以上。有红松、柞树、榆树、杨树、桦树、水曲柳、核桃楸、黄菠萝、拧劲子、花曲柳、野山槐、椴树、枫树林等。此外还植有18.39%的人工林,有落叶松、油松、槐树、樟子松、冷杉、云杉林等。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山里红、野山梨、山葡萄、野生猕猴桃、山葚、山杏、野李子、唐李子、臭李子等野生果类树种。森林里的野生菌类有各类蘑菇、木耳、猴头、地囊皮等。山野菜有猴腿、大叶芹、小叶芹、蕨菜、刺嫩芽、山白菜、龙须菜、小根菜等数百种。
野生中药材有龙胆草、柴胡、紫草、人参、白头翁、鹿茸、黄柏、苍术、地龙骨、马兜铃、威灵仙、玉竹、车前子、秦皮、寄生、刺五加、桔梗、五味籽等。野生动物有狼、狐狸、狍子、貂、野猪、黄鼠狼、野鸡、野鸭、野兔子、蛇、猫头鹰、林蛙、老鼠等。矿产资源有黄金、磁铁、铜、煤、铅、硫化铁、硅石、大理石、石灰石、云母、黏土、草炭等50余个矿种。
改革开放以后,清原人民勇于开拓,负重拼搏,把县城建成花园山水小城市,把农村建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村通有线,村村通黑色路面,村村通电话,村村有产业。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被打破,形成了新的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农民人均收入以数十倍的速度增长,家家户户盖起了新瓦房和小楼房。清原城乡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八家子和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而是一个朝气逢渤,充满活力,蒸蒸日上,前景无限的新县域。赢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全国林业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辽宁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辽宁省水资源涵养林基地、辽宁省旅游强县等荣誉,曾连续举办三届全国自然水域国际漂流大赛。从而使清原县的名字响遍祖国大地,清原之名已经冲出国境,走向了世界。
作者简历:康喜鹏:年3月生,退休干部,工作之余创作出版有《从英额门走出的和绅家族》《英名千古王仁斋》《黑牛与鳌拜》《黑石木传》《走进打工部落》《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6部长篇小说。创作出版有《清原的故事》《在清原的土地上》《砬子山》《拂去清原的历史蒙尘》《民间故事》5部故事专集。把清原民间故事申报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撰写的《和绅与他的家族》《英名千古王仁斋》《砬子山的丰碑》《满族烤全羊》《大清河》《南口前伏击战》《七道河伏击战》等故事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每日农经栏目、辽宁电视台、抚顺电视台、开原电视台拍摄成电视《专题片》。参加编辑撰写了《辽东满族故事清原卷》。独立撰写了《清原镇文史资料》、《草市镇文史资料》《清原县文体局文史资料》、《清原地名资料》等。
编辑简历:李桂英,笔名山里红,60年代生人,抚顺作家协会会员,在《抚顺晚报》发表过回忆录《义勇军(真英雄结义歌)》与几首诗歌。抚顺作协《玄菟周刊》多次刊登小小说,两篇散文曾经光顾过《抚顺作家》的页面,几首诗歌和小说散见于外地的网刊。抚矿集团退休职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