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导河积石
?董克义
三、大禹导河积石的传说与遗迹
积石山县及周边一带民间流传有许多大禹导河的传说,主要有《禹王爷治黄河》《大禹导河得延喜玉的故事》《禹王石的传说》《大禹斩蛟崖》《大山庄峡大禹导河的传说》《大禹赶石的故事》《大禹王斩蛟龙的故事》《大禹洞和龙凤山的故事》等等。这些传说与史籍记载有许多吻合之处。
禹王峡禹王祭台《禹王爷治黄河》
过去巍峨高峻的积石山,蜿蜒几十里,挡住了黄河的滚滚水流,每到雨季,拥塞的黄河水泛滥成灾。这时候,女娲已经活了九万九千岁,死了。尧帝派禹王爷来治黄河。禹王爷来到积石山,察看了地形,便带领万民挖山削崖,要在积石山开凿一道峡谷。这时一条恶龙横行过来,挡住峡谷的开凿。禹王爷非常气愤,狠狠一斧劈下去,把恶龙斩成两段,继续凿山。直到现在,黄河两岸的崖壁还是红红的,传说就是禹王爷当年斩恶龙留下的斑斑血迹。禹王爷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凿成一条石峡,滔滔黄河顺峡东流而去,消除了这一带的水患。这条峡谷,就是现在的积石峡。
《大禹导河得延喜玉的故事》
传说有一日,大禹治水率领众人到了一地,但见两山之间有一扇石门,水流汩汩,从石门中流出。大禹向当地人询问,始知这座山叫积石山。从前这石门的水是向西流到西海去,现在不知如何改向东流了。大禹又问当地人:“那西边就是西海吗?”回答:“是。”大禹听罢就带了众人向西行,但见浩浩茫茫的水面,愈往西愈宽阔。向南行到西倾山上,往西一望,果然是西海,不过海中到处都有大山耸峙,仿佛将海面划作无数的区域。大禹说:“那边既然是西海就不必去了。”便返回到积石山下。大禹看见这山谷石门有些狭窄,恐怕将来大水为患,就叫众人开凿拓宽使水畅行。哪知在山石开处,忽然露出一块玄玉,上面刻着八个字:“延喜玉受德天赐佩”。众人不敢隐匿,忙将其送给大禹。大禹见上面有“天赐佩”三字,暗想:等以后治水成功之时,献于帝吧!便把玉递给左右,叫他们收藏好。大禹把积石山石门凿通了。后人就传说禹王导河从积石山起,就是指的这座山。
大山庄峡大禹王石《尚书·帝命验》有“禹开龙门,导积石,出玄珪,上刻曰:‘延喜玉受,德天锡佩’”的记载。
《大山庄峡大禹导河的传说》
传说大禹导河积石时,大山庄峡的枇杷岭一带是大禹治水大军的大本营。大禹带领数万名治水大军,来到积石山,经实地查看,发现大山庄峡的枇杷岭一带一是地势较高,不受洪水威胁,且离要去开凿的积石峡不远;二是这里遍布泉水、溪流、瀑布,水源充沛,水质甘甜;三是到处生长着乔木、灌木,燃料充足,因此把数万名治水大军驻扎在这里,作为大本营。如今在大山庄峡中,流传有大禹导河的传说遗迹大禹支锅石(在炼石洞南侧一山峰上)和锅盖石(在炼石洞北侧一山峰上),这是大禹治水大军驻扎在这里支锅做饭留下的遗迹。大山庄峡口有一块巨石叫禹王石,传说是大禹经常路过休息所坐之石。
《大禹赶石的故事》
大禹凿开了今青海民和县三川东面的山岭即寺沟峡,把积在三川的水全部引了出去。但居住在山两面的百姓却来往不便了。人们站在黄河两岸的山上,相望可以喊话,但就是过不去。大禹看到了这个情形,想在寺沟峡山谷上修一座石桥,方便两岸的百姓往来。于是大禹设祭坛祭祀上天,请求天庭赐给赶山鞭。大禹得到赶山鞭后,从积石山上往峡谷赶石。他把所赶的石头,吹了仙气变成了石牛往下赶。但牛东奔西跑,赶到寺沟峡附近石牛都跑完了,大禹到处寻找,在寺沟峡东面山坡上遇见了一个牧牛老人就问:“有没有看见我的牛?”牧牛人答道:“没有看见牛,而见了许多巨石向西面滚去。”牧牛人口中“石”字刚出口,大禹赶的石牛就停在两面山上不动了,变成了现在寺沟峡两面山上的许多五颜六色的大石头。现在禹王峡山顶一块巨石上还有大禹歇息的痕迹,他背靠着巨石,伸开两条大腿,大腿的“压痕”似槽子。半山上还有大禹凿山治水时的擂鼓台,人站在上面跺脚还会发出咚咚的鼓声。在山边的石崖边还有大禹祭祀台。在半山腰还留有大禹的洗脸盆、洗脚处等遗迹。
《大禹王斩蛟龙的故事》
很古以前,今天的青海民和县三川和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湖泊,但人们住在四面的山头上,非常干旱,连吃水都很困难,吃水得从山下湖里用瓦罐背。大禹出世后,带领人们挖山开道,疏通河流,把水引了出去,人们也从山上搬到山下平地里来居住,在这片土地上放牧,耕田,过着安稳的生活。但好景不长,不知从哪里来了两条恶龙,一条是青龙,一条是黄龙,经常兴风作浪,把牧场、良田冲毁,害得周围的百姓们不得安宁。百姓们就求大禹为民除害,制服恶龙。大禹决心除掉这两条恶龙,在黄河边上设下祭坛,祈祷上天赐给他斩蛟神剑。七七四十九天的祈祷感动了天庭,天庭赐给了大禹斩蛟神剑。这时恰好两条恶龙又来作怪,大禹高举斩蛟神剑向刚到黄河边的黄龙砍去,砍下了龙头,黄龙头飞过黄河南岸变成了一座黄土山,就是现在大河家南面的龙头山。黄龙的喉结骨掉到黄河中间变成了一块几间房子大的巨石。现在黄河古渡口的红崖是血红的,还有血流的道道痕迹,传说就是当年大禹斩了黄龙的“斩蛟崖”。大禹砍杀黄龙时,青龙乘机越过了黄河向南飞去,大禹跨过黄河,挥剑向青龙斩去,斩断了青龙,青龙头已经到了大夏河边,腰身变成了一条青山,就是积石山。
四、大禹导河积石的遗迹
积石峡大禹导河传说遗迹
积石峡中留下了许多大禹导河传说的遗迹,如禹王石、大禹斩蛟崖、骆驼石、天下第一石崖、禹王洞等。
禹王石: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走出积石关,经木场村,翻过索屯坡,在黄河南岸有一尊磐石,高约3米,周围直径约10多米,石上有人休息时的坐痕,似双腚压出的阔可2米左右的痕迹,形象逼真。同侧上部有耒耜之柄靠放压出的痕迹,也很形象。这块石头叫“禹王石”。《续修导河县志》记载:禹王石“索屯村河边,高八尺,宽七尺,长十尺,其色青。相传大禹导河时憩息其上,坐痕至今犹存。因系以辞曰:维石岩岩,在河之滨,名以禹传,寿与天齐。”诗人张建《禹王石歌》写到:“积石关外索屯村,河边奇石劚云根。高约八尺宽七尺,黛色经雨留青痕。凸凹不平形奇诡,相传神禹昔坐此……”如今被积石峡水库淹没。
大禹斩蛟崖:距禹王石不远处黄河北岸,有石壁峭拔高耸,森然巍峨,其色赤红。相传,黄河泛滥成灾,乃恶龙起蛟发洪所至。大禹治水到此,首先擒斩恶龙,鲜血直喷射到对岸石崖,因此石崖呈赤红色,故人们称为“大禹斩蛟崖”。
关于大禹斩蛟崖和下面的骆驼石,赵忠先生有一段调查记录:(张学明、赵忠著《大禹导河之州——临夏文明古今谈》)
我们漫步于壁下,只见在青绿色彩之中,斑斑驳驳,透出几许殷红来,如血喷而四射,淋淋漓漓,阴森森叫人可怕。村人告诉我,这就是大禹斩蛟崖。当年大禹治水,疏浚了积石峡,但洪水仍然不息,冲毁下游农田、房舍,危害着原始氏族和部落人群的生活。黄河之水“削壁排空高碍日,洪涛逐石怒奔雷”,洪水之患未见减退。一日,大禹靠在禹王石上休息,只见崖下洪水中有蛟龙张牙舞爪,兴风作浪,推运洪水向下游横流而去。蛟龙在黄河中间浪涛翻滚处,距岸边尚远,大禹举起耒柄还是打不着。这时只见洪水中有一金骆驼踏浪向岸边游来,大禹赶紧跃上金驼,在浪涛中与蛟龙展开搏斗。经过几个回合,大禹施出全身气力,用耒打去,斩下了龙首。龙血飞溅到岸边石壁上,于是洪水消弭了,崖上的血迹至今殷红,炫耀着大禹治水的功绩。那匹帮助过大禹的金驼化为中流砥柱,在黄河中镇压着蛟龙,人们称它为骆驼石。
骆驼石:斩蛟崖下黄河激流中,有一中流砥柱,石顶面积约10平方米,高出水面约十数米,巍巍耸立,真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势,当地人称骆驼石。
天下第一石崖:出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关门村西北望,黄河北岸有石崖凌空,相传大禹从这里劈石崖,开通了积石峡,疏浚了黄河,故史称“天下第一石崖”。相传石崖上的层层纹路,就是当年大禹斧凿之痕。
大禹支锅石:在积石关内长宁驿下,有巨石在黄河之滨摆为三角形,状如支锅石,故名。相传是大禹疏导黄河开凿积石峡时做饭的地方。
大禹洞:在积石峡东口黄河北岸石壁上有一洞叫圣人洞,也叫大禹洞,相传是大禹开凿积石峡和斩恶龙时曾住在这里。大禹洞现在还在,每年五月初五周边百姓用一只绵羊来祭祀大禹。
大墩峡大禹导河传说遗迹
积石峡口南侧的大墩峡中有禹王石、禹王洞、禹王泉等大禹导河的传说遗迹。
大山庄峡大禹导河传说遗迹
积石峡口南侧的大山庄峡中有大禹支锅石、锅盖石、禹王石等大禹导河的传说遗迹。
禹王峡大禹导河传说遗迹
禹王峡过去称寺沟峡,在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峡口村和甘肃省积石山县的石塬乡三二家村、柳沟乡上坪村、关家川乡白家湾村之间。位于峡口村的禹王峡景区中有禹王宝座、禹王脚印、禹王膝印、禹王石臼、擂鼓台、禹王岭、洗脚池、洗脸池、禹王仓廪、储水池、灶台、禹王洞、禹王祭祀台和岩画等关于大禹的传说遗迹。
禹王宝座:传说大禹劈开积石峡,又组织百姓来这里疏通河道。困乏之时,常坐于此石憩息,其坐痕犹存。
禹王峡禹王宝座禹王石臼:传说为大禹导河时舂麦所用,据当地人说,居住在下口村禹王峡附近的人们,在腊八节前,常到这里舂麦仁,用来熬腊八粥。
禹王峡石臼禹王仓廪:大禹为开劈寺沟峡疏浚黄河水,带领百姓常居此处,风餐露宿,埋锅造饭。半山腰上,有两个酷似地窖的垂直圆形石窖,传说是大禹导河时储存粮食之处,窖壁光滑,口径一米六七左右,一个深三米左右,一个深四米多。周围还有灶台、洗碗池、洗脸池、洗脚池、储水池等遗迹,形象逼真,至今犹存。
禹王洞:在半山腰一处数丈高的巨岩下,有一洞穴,当地人称禹王洞,也称神仙洞。可容纳十几人就座,这里还有石炕、石桌等。传说,大禹王疏通河道时在这里居住,白天查看水情,开劈峡谷,晚上与大家共商治水事宜。
禹王祭祀台:在靠近民和县与永靖县分界的黄河悬崖边上,有一块巨石向下倾斜着延伸到悬崖边缘,边缘上矗立着一块长方体巨石,高近两米,从上面看去,像一块石碑,石碑底下连接着平整的岩石。矗立的长方体巨石和下边的岩石上遗存有很多岩画,可清晰地看到似鱼、羊角、车轮、太阳、网格、棋盘、北斗七星等的图案和古文字。据传这是大禹治水祭祀天神的祭台。据当地老人们讲,新中国成立前很多筏子客每次经过这里,必焚香祷告祈求平安,当地百姓也在大旱之年,焚香祷告龙王降水,祈求一方平安。
泄湖峡大禹导河传说遗迹
积石峡以东的黄河支流大夏河流入黄河的一个峡谷叫泄湖峡,也相传是大禹疏导而成。传说很早以前,临夏是一个大湖,称为“夏湖”。大禹治水时从夏湖下游凿开了一个口子,将湖水导入黄河,使临夏成为米粮之川,这个峡谷称为“泄湖峡”。
泄湖峡位于东乡族自治县河滩镇小庄村、东塬乡塔山村与临夏县河西乡桥窝村、安家坡乡北小塬村交界处。峡谷最深处约30米,最窄处约1米,两岸峭壁如削,巨石嶙峋,鬼斧神工。这里有“桥窝”“禹成桥”“大禹脚印石”“大禹支锅台”“大禹坐卧石”“大禹跳崖印”等传说遗迹。传说在施工中,大禹为了使治河大军走路方便,在挖出来的深漕上修了一座桥,后来当地人把这座桥称为“禹成桥”。泄湖峡窄处两岸石壁上有水长期冲刷而成的石窝,大小、深浅不一,传说当年大禹率领治河大军开凿泄湖峡时,为观察地形,从河西跳到河东,又从河东跳到河西,石壁上的石窝就是大禹踩出的脚印。桥西岸有一村庄,名“桥窝”。附近峡道有个地名叫“大浪板柜”,传说当年大禹开凿泄湖峡时,有条小龙出来捣乱,大禹便用斧凿了这个石柜,把小龙装进石柜,洪水才被降服。据说大禹率领治河大军第一次安营扎寨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禹王庄”;第二次居住的地方叫“禹里家”,至今泄湖峡附近有禹王庄、禹里家、禹成桥、桥窝等地名。道路旁还有一块巨石,称为“禹卧石”。传说大禹凿开泄湖峡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在泄湖峡岩石上刻上了岣嵝文。根据地方志记载,泄湖峡有大禹镌刻的“古篆之字”(有的记为“古篆二字”),所谓“古篆之字”也称为“岣嵝文”或“鸟迹篆”。《续修导河县志》载:“泄湖峡,旧志载,大夏水从此泄出,禹凿石痕犹存,道旁卧石有鸟迹篆二。”又说:“鸟迹篆,在泄湖峡。见旧志。相传大禹凿峡时所摹刊。常没于水,水陷时或一见之。”
禹凿泄湖峡的事迹,历代地方志均有记载。明《河州志》载:“摺桥,州东十一里,两岸禹凿石迹尚在。……泄湖桥,州东三十里。禹未凿时,河州即湖也。既凿。导水入黄河,故名。两岸石凿,禹迹犹存。以上俱大夏水。”清《河州志》载:“泄湖峡,大夏水从此泄,道旁卧石犹存。”民国《续修导河县志》载:“泄湖峡,旧志载,大夏水从此泄出,与凿石痕犹存,道旁卧石有鸟迹篆二。”(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
来源:民族日报原标题:《人文临夏
大禹导河积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