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情辽沈战役,东野主力侧敌南下北宁线,一举攻克联结关内、关外的陆路咽喉要地锦州,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是战略上的神来之笔。时任蒋军秘密军事顾问的敌酋冈村宁次,曾就此评价道:“此非雄才大略者不能为也。”吃着黄豆指挥战役的林总,成为经典形象众所周知,对南下北宁线这个战略行动,林彪曾有过相当多的顾虑,故而迟迟下不了战略决心。在东野主力终于挥师南下北宁线途中,听闻蒋军增兵锦西葫芦岛,林彪又顾忌“准备了一桌菜,却来了两桌客”,战役决心一度又发生了动摇。幸有罗荣桓和伟人做工作,才最终坚定决心,成就辽沈战役的辉煌。林彪在战略层面的顾忌和犹豫,日后常被人议论。除此之外,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诸多战役、战术安排,却甚为精妙。毫不夸张地说,在解决了战略方向问题后,林彪的排兵布阵,实际上已经决定了辽沈是个有胜无败的局面。战役发起前,东野12个野战纵队和10余个独立师,从战斗力、战斗经验和历史战绩等方面综合考量,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层级。1纵、2纵和6纵位于第一层级,是攻防兼备的头等主力。3纵、4纵和8纵属于第二层级。7纵、9纵、10纵属第三层级。5纵、11纵、12纵算第四层级。各独立师算第五层级。东野主力南下前,林彪留下12纵和9个独立师继续围困长春。城中的新7军和60军此时虽说还没真正挨饿,但长达半年的四面楚歌处境,已让其军心涣散,将无战意,兵无斗志,矛盾丛生。12纵及9个独立师战斗力虽弱,但士气高昂,以逸待劳。就算该敌6个师趁东野主力南下突围,也绝难在出城后逃脱这12个师的分割堵截。为防范沈阳廖燿湘第9兵团出援锦州,林彪将5纵、6纵(欠17师)、10纵、1纵3师及数个独立师留置在沈阳周围。这个方向上,有6纵这样的头等主力,战斗力明显强于继续围困长春的部队。虽说这些部队的总兵力与廖耀湘第9兵团大体相当,但他们的任务,却并非与之正面硬怼,而是综合运动侧击、尾击、阻击等战术,千方百计迟滞该敌前进速度。只要能让该敌在锦州易手后还未能抵达锦州城下,就是胜利。其间,不管该敌占领了多大面积的解放区,抢到了多少物资,最终都得连本带利乖乖吐出来。对于攻打锦州,林彪派出的是2纵、3纵、7纵、8纵、9纵,6纵17师及炮纵主力,共16个步兵师,总计约25万兵力。其中既有2纵这样的一流主力,更有全军攻坚能力最强的6纵17师。而锦州城防虽固,但守军却多是屡受打击的滇军,以及由伪满残孽改编而来的部队,无战斗力强悍的核心部队。故此,林彪是用自己的“上驷对敌下驷”,牛刀子杀鸡,并无多少悬念。相形之下,林彪最为顾忌的是锦西葫芦岛方向的蒋军11个师。其中7个师分别由华北、华东海运而来,此前从未与东野交过手,林彪对其战斗力不摸底。虽说该敌中的大部分远道而来,人地两生,指挥系统尚未理顺,战斗力有所削弱,但问题是,该敌距锦州最近距离仅15公里。其中沿海岸东进这一援锦最为便捷的道路上,可谓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后来闻名于世的塔山,其实不过是平原上的一个小山包而已。从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来看,虽说锦西这11个师的敌军,哪怕是与锦州城内的6个师正规军里应外合,也没法将东野聚集于锦州一带的8个纵队又1个野战师,2个独立师和炮纵主力悉数“包饺子”,但势必会让战场局面变得更加复杂,大大拖长战役进程。虽说即使发生这样的情况,逆转战局的可能性也并不大,但这却是精于算计、绝少冒险的林彪所要极力避免的。因此,整个攻锦战役期间,林彪最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