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和美丽桂林山水相辅相成的珍贵佛塔也非常值得去细赏
枯水季节的象鼻山
冬日的桂林,少了游人的喧哗,整个城市显得悠静而祥和,前段时间全国普遍的强冷天气和强降雪,在桂林的周边也有许多能看到美丽雪景的地方,却也懒得一动,而是选择了蜗居在家,等强冷天气过后,瞅准了有暖阳的时间,便也按捺不住了,美名曰去活动活动筋骨,晒晒冬日的暖阳,于是陆续走访了市区中心地带的三座佛塔——塔山的寿佛塔、象鼻山的普贤塔和位于木龙古渡临江岩天然蛤蟆石上的木龙塔。
其实,这三座塔,对于每个桂林人来说,要去观赏都不难,或许每天上班的途中,或是外出逛街买菜的路上,都可以看到它们的存在,可难的是,需要一个很悠闲的姿态,一个平和的心气,去感受它们的古往今来。当一个人从“旅游”的初级阶段,过渡到“旅行”的时候,“慢旅行”才是发现一切美好的开始。
塔山——寿佛塔
塔山,位于漓江和小东江的塔山岛上,隔江与穿山相望,寿佛塔就建在陡峭的塔山之上。
出门顺着穿山路往南走,就可以来到塔山脚下的刘家村,当强冷空气肆虐过后,看到小东江对岸的穿山公园里,桃花傲然开放,当寒冻来临的时候,春天还会远吗?
蓝天映衬下的桃花,分外耀眼,在这暖洋洋的冬日里,一扫前几日的彻骨寒冷,人也因此而爽心悦目。
刘家桥连接起了小东江两岸的交通,也把穿山公园和塔山连接在了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游览区域。
年3月18日凌晨1点左右,由于受到强降雨和大风天气的影响,塔山东侧山体突然发生岩石坍塌,崩塌所在位置相对地面高度约8~14米,崩塌下来的岩石总共约有60方,最大的直径约有1.5米,虽然过去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了,但还可清晰的看到塌方后山体留下的痕迹。
非常重要的tips:在多雨的季节游览桂林的山山水水,一定要注意安全,尽量避免在山脚下长时间逗留,因为桂林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体多为石灰岩,由于日常风化遇水后容易松动,很容易出现山体塌方的不可控因素。
塔山的登山道位于山体的南面,有石阶可顺道而上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桂林人,而且一直都居住在离塔山半径不超过1公里的区域,每天出出进进、来来往往都可以眺望到塔山,但很汗颜的说,我是第一登塔山,也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发现塔山的美。
在接近山顶的时候,石阶变得陡峭而盘旋,植被也没有山脚下的多了。塔山垂直高度不超过50米,因此,对于男女老少来说兼宜。
寿佛塔建于明代,是常见的中国七级六角形密檐式砖塔,通高13.2米,塔身呈梯形向上逐级收进,每层高度也递减,塔顶呈覆钵形,上承葫芦形宝珠刹顶,因北面嵌有“无量寿佛”而得名。
从下往上仰望寿佛塔,佛塔因角度的改变,而显得挺拔而庄重
当佛塔展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没想到是这么的精致而美丽,历经了多年的风霜雨雪,依然留存完好。
正北面镶嵌的佛像已经出现风化而变得有些模糊。心生可惜,多么珍贵的史料文物,一直与自然风化无声的对抗着。
虽说这么写写画画不足取,也不应提倡,但是,从这些字里行间里,也看出了人们对佛的虔诚和信仰,对美好愿望的期盼。
对爱情的祈祷
对自己学业的诉求
对家人的祝福
站在山顶朝东北面俯瞰,是一个建设工地,城市的规划是把最后的城中村改造成为集旅游、文化、休闲、娱乐、商业等元素为一体的标杆性旅游项目。
从山上下来,右转是进村的小道,然而,从村里看到的塔山另一面,却是非常的陡峭,靠左边有一个柱子一样的山体是与塔山分隔开来的,一旁的村民告诉我,这柱子一样的山体,就像一只蜡烛,他们把它叫做“蜡烛山”。一山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过去,截然不同,这就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
象鼻山——普贤塔
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标志,也是桂林历代人文荟萃地之一。在漓江的西岸观赏象鼻山,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是绝大多数人的观赏模式,但是,绕到山体后面,还有更精彩的人文风景,在水月洞,可以欣赏到很多有关象鼻山诗赋的摩崖石刻。
“象山水月”四个字,是泰国老华侨丁耀江老先生于年题刻,位于象鼻山后山水月洞附近。
绕到象鼻山后山,在象鼻子和象腿之间形成的这个天然洞穴,称作“水月洞”。水月洞长17米,高约12米,宽达10米。洞内最早的石刻是唐代文学家元结在象鼻岩用篆书刻写的“水月洞”三个字(见下图)。
洞内面积不大,却汇集了50多件历代著名诗人佳作的摩崖石刻,其中宋代23件,元代1件,明代12件,清代14件,民国2件。内容有题诗、填词、题榜、铭文、传记、营缮纪事等。
上世纪的水月洞,允许游人来到洞前细赏那些珍贵的摩崖石刻,近几年来,考虑到安全因素,如今已被铁栏杆挡了去路,再加上风化的侵蚀,有些摩崖石刻已经字迹斑驳了。现代的文明不断的侵蚀着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历史财富,我们又将留下什么给子孙后代。
洞中最著名的诗是宋代蓟北处士的《水月洞》诗,细致的刻画了“天上月,洞中月,水中月”相互辉映的奇特景观,这就是著名的象山水月。
诗曰: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还流。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为了水月洞里精美的石刻,曾3次造访象鼻山拓片。
在象鼻山的后山有一个高19米,宽3.3米,长13米,南北对穿半封闭形的通道。因在象鼻后侧故而得名象鼻岩。
原来未曾开放的象眼岩,近年也开放了。
在象眼岩看到的桃花江美景
普贤塔:是一座喇嘛式实心砖塔,建于明代初期,高13.6米,须弥底双层八角形,宝瓶式圆形塔身,上覆伞形盖,顶盖两圈相轮。矗立在象鼻山顶。
曾经一度在桂林导游员的导游辞中,是这样介绍象鼻山的传奇:
传说,这是一只天庭派来巡视凡间的神象,有一次,神象来到桂林,看到桂林遭受大旱之灾,劳不忍归,没有按期回到天庭,而违背了天令,被天兵天将用长剑刺死在漓江边,露于背部之外的剑柄就随着大象的石化而变成了这古塔,因此普贤塔又名叫“剑柄塔”。因塔身又像一座宝瓶,故也有“宝瓶塔”之美誉。
而普贤塔的得名,是因塔身第二层正北面嵌有的“南无普贤菩萨”之像。一声叹息,这青石上的刻像也模糊得难以辨认了。
在象鼻山顶的观光平台上往南眺望,就可以看到不远处的穿山和塔山。
象鼻山的水月和南面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天然的形成了“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西南保障”这几个字,篆刻于象鼻山体西面的半山上,我站在这里有好许时间,很新奇的发现,大凡上山或下山的人,很少有人知道这半道上,还有这么强劲有力的榜书石刻,只是我驻足观看时,才看到有人好奇的望望我,然后抬头望望山,蓦然发现头上有乾坤。
年冬天,为了有效防御日寇的侵略,国民革命军十五军参谋长何宣在象鼻山修建了坚固的碉堡和运输暗道。为了稳定民心,鼓舞斗志,又在象鼻山山门上,亲自书写并请石工凿刻了一方一丈二尺多宽的“西南保障”四个大字,以表达抵御日寇的气概与决心。此碑刻便一直保存至今,成为桂林人民奋勇抗击日寇不可磨灭的印迹。也印证了桂林自古以来都是南方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
这是前山登山道,要比后山的登山道陡峭,因此告诉外地的朋友们一个游览象鼻山的省力tips:
从后山登山,先到水月洞附近观赏象鼻山和漓江美景,眺望对岸的訾洲公园(訾洲烟雨是桂林老八景之一哦),蓝后观赏象鼻岩,登半山观赏象眼岩,山顶膜拜普贤塔,山顶观光平台俯瞰远处的穿山、塔山,蓝后从前山道下山,前山道除了“西南保障”四个字遥挂在登山道的头顶上方外,没有其他景点。
木龙洞外——木龙古塔
最近的出行很低碳、很环保,不是步行,就是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