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顾嘉懿黄银凤/文

11月7日下午,“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展览分为“古渡新声”“潮起东南”“探海溯源”三个部分,展出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塔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等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件(套)文物。涵盖丰富的稻作遗存、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手工艺品等河姆渡文化重要标志性考古成果,全面展示河姆渡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况,引领观众直观感受饭稻羹鱼、万物有灵的远古江南风情。

据了解,这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来,最盛大、最全面、最集中的一次亮相,全方位展示了这一“被写入教科书的文化发现”的丰富内涵。

该展览位于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11月8日开始对观众开放,展期预计三个月。

展厅内景。

件(套)文物讲述河姆渡文化

年,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被发现,出土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大片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和极其丰富的动植物遗存。尤其是保存良好的反映稻作农业发展进程的各类稻作遗存,奠定了河姆渡文化在整个中国考古学中的特殊地位。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改变了此前人们在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上中原地区一元论的认识,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20世纪80年代,河姆渡文化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河姆渡文化被写进教科书。

今年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本次展览通过全方位展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探索、保护历程,系统阐释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副研究馆员陈克双介绍,展览第一单元“古渡新声”,简述“河姆渡”名字的由来、半世纪考古发现的历程以及保护发现大事记。

展览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潮起东南”分“临水而居”“饭稻羹鱼”“舟楫之利”“织席衣麻”“原始艺术”几个板块。用大量的陶、石、骨、角、牙、木等材质的文物和动植物遗存,较完整地呈现出河姆渡人在衣、食、住、行、思等方面的生存状况与所处环境。

榫卯互动屏。

稻谷壳,出土时色泽金黄。

各色陶器。

各种骨器。

双鸟朝阳蝶形器。

猪纹陶钵。

从中可以看到,河姆渡文化先民生活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到处是大片的湖泊河流及沼泽湿地。他们在湿地边缘营建房屋、种植水稻、渔猎采集,制作精巧的器具,发展出灿烂的文化。

第三单元“探海溯源”则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直系祖源——井头山遗址近年来所发现的内容。

井头山遗址发现的贝类。

大量贝壳和鱼骨、蟹壳、龟甲等海生和海岸动物遗骸,鹿角、猪骨、牛骨、狗骨等陆地动物遗骸,还有石器、陶器、骨器、木器、编织器等古人制作的各类生产生活遗存在国博展厅惊艳亮相,向世人讲述“古宁波湾”往事。

多种展陈手段讲述“浙江考古的启明星”

“河姆渡文化是浙江史前文化的一座高峰,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浙江的考古启明星’,对整个浙江的历史、文明以至于中华文明都有巨大贡献。50年前,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它改写了历史,也颠覆了当时的认知。”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在展厅表示。

至今,河姆渡文化在全新世沿海环境变迁与人类适应、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干栏式木构建筑起源、南方地区史前聚落形态、南岛语族文化渊源等国内外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中,仍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

而近年来,随着田螺山遗址、井头山遗址、施岙古稻田遗址等周围一批重要遗址的发现,河姆渡文化的内涵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丰富。

“这几处远古遗址的发现、发掘、研究、展示,可以清晰地重现浙东沿海一万年前以来典型的沧海桑田式的环境变迁,以及中国先民适应海洋、开发海洋的最初足迹。今天我们可以说,多年前的井头山遗址所代表的文化类型就是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的,也是中国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海洋文化的源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研究员孙国平说。

而为了让展览更“好看”,国家博物馆使用了场景还原、多媒体视频插入、互动屏设置、线图展板勾勒等多种方式丰富展览的呈现形式。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和发掘,不仅填补了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而且为研究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五十周年考古成果特展’的盛大开幕,对于推动河姆渡文化活化利用及创新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

(来源:中国宁波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