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顾一下人类数千年的战争史,就会发现一个规律。这就是进行大规模会战的双方,如果谁能把对手从相对开放的战场环境,快速地转换为完全封闭的“绝境”,则是取得绝对性胜利的关键。这一段话似乎不太好理解,但是一个俗语足够说明一切,这就是;关起门来打GUO,效果总是最好的!那么从大战略上来讲,什么是相对开放的战场环境呢?这就是无法将战略对手从地理上完全包围和封闭,让对手在大战期间,仍然可以从外部得到源源不断的人员、弹药和物资支援,甚至可以将部分实力有意识地撤退到战区之外,让这部分力量不会被战略性打击。时机一到,隐藏在战区之外的这些有生力量甚至会突然杀一个回马枪,那么战局就会变得相当复杂。歼灭战打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最终胜负就很难预料了。
而历史上的战略指挥顶尖高手,却可以能动性地把原本并不完全封闭的战场,突然性的转变成相对封闭的战场,然后再战略性包围圈的对手有生力量,全部聚而歼之,打出一些历史性的经典胜利。比如三大战役中最早的一个,就是创造性地快速封闭辽西走廊,让原本并不封闭的战场瞬间变成了相对封闭的战场。一旦对手无法突破锦州和塔山这两个要点,那么整体上就必然迅速崩溃。而这种堪称天才的指挥战略,不但是对手完全没有到,就是本方手下有百万大军的战区指挥员也是很长时间才转过这个弯来。而历史上更多的却是相反的案例。在的敦刻尔克,40万英法比联军已经是海滩上的死鱼,原本撑不了几天。没想到却从海上获得了一个逃生通道。“死子”瞬间又活了。这在一定程度在于德国海军先天不足,
造成战场环境不能完全封闭而导致。往更大范围里说,巴巴罗萨计划已经给苏联以重创。这种沉重打击的效果,如果换成其他当时的所谓的强国;不用说英法,假设当时的美国也与德国陆地接壤,也会让其瞬间丢失一半以上的国土。但是为何就是拿不下苏联而导致被最终反推?根源就在于苏联国土过于庞大;德军就是耗尽兵力也不可能把苏德战争打成让苏联完全被封闭的状态。导致美国在通过租借法案之后,天量的武器、车辆、钢材和燃油被不断地运输苏联的纵深工厂进行紧急生产和补充,最终出现拼消耗的状态。后方总面积和总物资储备有限而且必须两线作战的德国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在同一个时期,也正是担心海上对外交通已经被完全封闭的某方坚持不下去而出现提前妥协的情况,当时的美国才不惜代价,
开辟驼峰航行进行援助。没有驼峰航线运来物资,也未必就会签订城下之盟。但是有这么一条空中生命线,就暗示东亚战场仍然没被完全隔绝,因此有继续坚持下去的必要,这就是驼峰航线存在的巨大战略意义。而回过头来再看最近大半个世纪的全球战争。越南战争中,美军几乎打赢了任何一场连排级规模的战斗,但是最终却狼狈撤军,根本原因还是无法让越南战场完全对外封闭。面对另外两个大国的天量外援,美军也只能干吃哑巴亏。而苏军入侵阿富汗也是同样吃了外援不断的大亏。相反,海湾战争和伊拉克可以迅速摧枯拉朽,除了具体的军事技术上的领先,更在于这两次战争都完全切断了被打击方的任何外援。战前超级大国就明说:谁不支持我就是站在我的对立面。于是就算伊拉克的所有邻国都不敢插手,
结果自然上一鼓而下!回头再看看现在的新战争。问题出在哪里就再明显不过了。一个四处透风、完全无法封闭的战场环境,肯定是很难善了,必然最终打成战略性的消耗战。所有的经验教训也最终说明一点:对现代化的拒止战略来说,就是要先围成铜墙铁壁,然后才是瓮中捉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