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塔山名将”,生前曾2次修改遗嘱,说我要和战友们在一起
吴克华中将,是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骁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红军时期,他曾担任赣东北苏区冲锋队队长,解放战争中又以塔山战役彪炳史册,值得一提的是,他生前曾留下两次遗嘱,对自己的后事做过两次不同的安排:第一次是在抗战时,他在胶东战场上表示,活着尽忠,死了尽孝,要葬在父母的旁边。可在40多年后,他在病危时又留下遗嘱,死后一切从简,不造墓,将骨灰撒在塔山战场,和牺牲的战友长眠在一起,那么,吴克华将军为何对自己的后事,作出两次截然不同的安排呢?这要从他戎马一生的经历说起。
年,吴克华出生在弋阳一个贫苦贫苦农民家庭,上面本来有一个姐姐,但是在他5岁时夭折,所以父母对他特别看重,父亲去世后,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辛苦。
年底,方志敏、邵式平在家乡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弋横农民年关大暴动,参加起义的农民达五万余众,震撼了整个赣东北。
吴克华的家乡与暴动中心的弋阳漆工毗邻,随着汹涌而来的革命浪潮,穷苦农民也亮出了暴动红旗。
年仅15岁的吴克华怀着对旧社会的刻骨仇恨,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革命洪流中,他跟着大人们一起斗地主、打土豪、抗租平债。不久,区里“扩红”的消息传来,15岁的吴克华报名参加了工农红军。
年7月,红军独立团在攻克赣东北重镇景德镇、乐平之后,不但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及给养,还吸纳了大批工人加入红军队伍,并以此成立红十军,吴克华调红十军任连长,而此时苏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就设在芳家墩村。
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围剿时,进攻赣东北苏区的国民党军队把芳家墩列入重点进攻目标。
为了保存革命有生力量,红军队伍主动撤出了芳家墩。
吴克华的母亲罗香莲是个小脚女人,跑不动,被进村的敌军抓去烧饭。
由于叛徒告密,说她是红军干部家属,立即被扣押,让她写信给自己儿子,让他带队伍投降,否则就杀害她。
吴克华的母亲虽然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但是她深明大义,知道儿子是为穷人打天下,因此严词拒绝敌人,结果当天夜里就被杀害了。
两天后,红军收复了芳家墩村,吴克华看着母亲的遗体放声大哭,他在母亲墓前发誓:“一定把敌人斩尽杀绝,回来陪您老人家!”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吴克华调山东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和许世友将军作搭档,两人密切配合,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破袭战、地雷战,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抗战。
年春,日寇集中5万多兵力,在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战争极为惨烈,吴克华协助许世友指挥胶东抗日武装,与敌人浴血奋战,多次挫败了敌人的进攻。
当时胶东军区司令部驻扎在一个小村子里,只有60户人家,有一次从内线传来敌人偷袭的消息,为了保证安全,司令部决定转移,同时帮助当地老百姓疏散。
消息传开后,就有16位母亲带着16名小伙子,在村长的带领下,敲锣打鼓来到司令部,要求上前线杀敌,保家卫国,此举让吴克华感慨良多。
事后,他和许世友司令聊起了家事,他谈到自己如果哪天光荣了,一定要埋到母亲旁边。
这番话也引起了许世友的感慨,他说:“革命军人,生为国家尽忠杀贼,死后将自己埋在父母旁边,以尽子女的孝道,这也是人之常情。”
那么,吴克华后来为什么又留下遗言,将自己的骨灰撒在塔山呢?
原来,身经百战的吴克华参加和指挥过许许多多有名的战斗,其中最为著名、最震撼人心的便是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塔山阻击战。
年夏天,辽沈战役拉开序幕,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央指示,将战略重点放在锦州,并任命吴克华为塔山阻击战司令员。
这场仗相当激烈,四纵伤亡人,其中有名战士牺牲在塔山这块土地上,这些都刻骨铭心地印在他的心里,念念不忘。
年2月,他在病危时再次留下遗嘱:每次想到塔山阻击战牺牲的战友,我的心里就会非常难过,我去世后,就把我的骨灰撒在塔山,和战士们做个伴吧!”
年8月,按照他生前的遗愿,他的夫人和子女亲手把他的骨灰撒到塔山这片被烈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
而吴克华家乡的人民得知将军去世后,特在他母亲的墓地前建起了吴克华将军纪念亭,让将军永远陪伴着自己的母亲,守护着家乡人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