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越山五佚记》写道:“越城以外,万壑千岩,屈指难尽。城以内,其为山者八:一卧龙,二戒珠,三怪山,四白马,五彭山,六火珠,七鲍郎,八蛾眉。岂知华严寺后,尚有黄琢一山。则越城内之山,当增而为九。”明清时,绍兴古城有9座山,而今能见到的仅卧龙山(府山)、戒珠山(蕺山)、怪山(塔山)、白马山4座。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5座山,原先的位置在哪里呢?清光绪版《绍兴府城衢路图》上标识的9座山。其中彭山、火珠山、蛾眉山和黄琢山现已消失。绍兴古城9座山而今仅见4座“我从研究绍兴的地名出发,了解到清光绪版《绍兴府城衢路图》上标注有9座山,这和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越山五佚记》记载相一致,只是这9座山中,有5座已经消失了。”在很多绍兴人的印象中,绍兴古城有3座山极为有名,分别是府山、蕺山和塔山,从未想过,原绍兴府城中,山有9座之多。绍兴地理信息测绘专家张明祥坦言,在做考察之前,自己也并不了解这一情况。山作为一种地理称谓,释义为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此前有媒体报道,世界上最小的山,名叫静山,位于山东潍坊寿光市境内,该山最高处仅为0.6米,有些让人瞠目结舌。张明祥告诉记者,绍兴古城消失的5座小山,体量也不是很大,正因如此,在建设过程中,慢慢地被推平了,但从地名研究的角度出发,这些山的的确确存在过。“以前,绍兴人喜欢把城内自然隆起的小丘称之为山。旧日绍兴海侵时一片泽国,当时就有‘种山、怪山、蕺山、白马山、火珠山、鲍郎山、蛾眉山、彭山、黄琢山’等9座露出海面的小岛。”谈及古时绍兴9座山的由来,张明祥如此说。蕺山这些山,也被写进了古人的书里,其中就有张岱的《越山五佚记》。沧海桑田,地图上的5座小山已经消失,分别为火珠山、鲍郎山、蛾眉山、彭山、黄琢山,这些山消失的时间,已不能一一确认,但在张明祥的印象中,鲍郎山一直到上世纪末才被逐渐削平,今日已成为环城河绿化广场,山形荡然无存。在张明祥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这消失的5座山和绍兴三山有着紧密的关联,火珠山和蛾眉山为府山余脉,彭山是蕺山余脉,鲍郎山则是塔山余脉。“虽然这5座山已经消失了,但绝不是无迹可寻的,只要找到这几处小山的位置,稍微往下挖掘一点,就能见到基岩。”张明祥说。那么这几座山,原先又在什么位置呢?张明祥首先提到的是彭山。传说彭山是彭祖隐居之地,但并不可考。在走访中,张明祥曾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起,彭山所在的位置,就在现越城区镜中园公寓内,只是如今从地面上已经难觅彭山踪迹。相较于彭山,对火珠山的记载要具体一点。清《越中杂识》记载:火珠山,在卧龙山东隅,小而圜,绝类龙颔之珠。张明祥告诉记者,在宝珠桥东以前有小山,就叫火珠山。而鲍郎山,在塔山西南,一名阳堂山。《越中杂识》也有相关记载:“阳堂山,在卧龙山南三里,郡城跨其上,南麓出城外,踆于河湟。”塔山蛾眉山和黄琢山,在张岱的《越山五佚记》都有记载。蛾眉山,因山体狭长,形似蛾眉,故称,明末清初尚存。张岱记载甚详:“天启五年(),姑苏周孔嘉僦居于轩亭之北,余每至其家,剧谈竟日。一日,至其屋后厨下,有石壁丈余,苍蒨逼人。余曰:‘此鼎彝青绿,真三代法物也,何以屈居于此?’问其邻老,邻老曰‘此蛾眉山麓也。山高丈余,阔三丈,长数十丈,南至轩亭,北至香椽衕。石皆劈斧皴法,望之如蛾眉一弯,横黛拖青,浑身空翠。’”据张明祥考证,蛾眉山在今越城区越都商城北侧。黄琢山,也见于《越山五佚记》,其中写道:“且黄琢大过蛾眉,而名又甚古,前人总计城中诸山,一目可了,乃复于鞋靸之下失之,亦大异事。”“黄琢山附近的‘华严寺’”在东街望春桥南,南宋庆元三年()建,当地老年人仍称这里为‘华严寺’。现在,这里已经看不到任何山的痕迹了,已经没人知道这里曾经有座山了。“张明祥说。“三山”之外还有白马山据《绍兴市志》记载:勾践小城以及山阴大城是按照“立国树都”之旨,作为越国首都来建设的。因此在城址选择上,主持者范蠡从交通、防御、拓展的战略需要,以今卧龙山等孤丘聚落为城址。这里地处会稽山北,山会平原之上,城内又有种山、怪山、蕺山、火珠、鲍郎、蛾眉、彭山、白马等山,后人称之为“负卧龙山脊,面秦望,带鉴湖,玉架、天柱诸峰环峙左右”,得山水之利而无旱涝之忧,能攻易守而基业可据,因此绍兴被称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的杰作。从这段描述看,绍兴古城9座山,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且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越国筑城的一种依托。绍兴“三山”(府山、塔山、蕺山)自不待言,不仅山势奇绝,且人文积淀深厚。府山主峰海拔78米,为绍兴古时九山之最。作为王宫卫城的勾践小城,当时就建在山南麓。今天越王殿的位置,为越王宫台,以后一直是县治、郡治、州治和府治所在。在卧龙山主峰上,范蠡曾“立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府山。何雯/摄蕺山即戒珠山,又名王家山。因王義之别业建在山南麓而得名。后来王義之舍宅为寺,寺名“戒珠”,所以有了“戒珠山”之名。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在《淇园图序》一文中说:“吾越谓之佳山水,居郡中者有八,而蕺最宠绝”。山上昔有宇泰阁、兼山亭、王家塔、蕺山亭、大观亭、竹堂、雪轩等建筑,向为越中登高揽胜佳处。塔山即怪山,又名飞来山。北宋王安石有《登飞来峰》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富有哲理意蕴,历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其所咏的就是绍兴城中的塔山。“绍兴旧时9座山,5座已经看不到了,但除了“三山”,还有一座白马山是可以看到的。”张明祥口中的白马山,位于越城区中兴路边上,附近相关地名有白马路、白马庙前、白马新村、白马社区等等。白马山并不起眼,只高出地面6米多。张明祥走访中发现,有附近居民能够叫出该山为“白马山”。白马山(位于中兴路白马畈边)关于白马山,还有一个传说。据传,白马山上曾经长有七株茶树,每年清明节前都会在雾里忽隐忽现,却从未有人能采摘,说是因为在茶树的周围,有一匹白马在静静地守护着它们。这七株茶树原是七仙女所变。“绍兴在五代十国时佛教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有大批佛寺建成。白马庙初名为白马寺,寺内供奉佛像,庙后的这座山,就是白马山。后来,北宋崇宁年间(-)关羽受徽宗赵佶的多次褒封,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像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所以各地多建有关公庙,城内的这座白马寺也就改名为白马庙,庙内供奉关公像。如今,白马庙已不存在,白马山也遗存为一小高坡。”张明祥说。(原标题《绍兴古城9座山,而今仅见4座,你知道消失的5座山原先在哪里吗?》,原作者於泽锋。编辑孙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