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谈了年新一军的武器装备情况,有不少朋友表示不大理解。不理解的地方主要有两点:
第一:为什么4万多人的军有约支步枪就算多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之前讲过,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第二:有人说你文章里讲了,一个步兵连就装备9挺轻机枪,每个班就有1挺,可是一个班就10来个人,一个军不得配至少挺机枪吗?
其实第二个问题也是常识问题,本来不想多说的。
可是在之前讲西北军的文章,又有人算计不清这个机枪配置的情况,言谈之间还颇有不解,不是感叹号就是问号的,所以我们就结合起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首先解决西北军文章时这位网友的疑惑。
在那篇文章中,我们提到29军的步兵连配置轻机枪的标准是每个连6挺,每个团是至少72挺。
这位网友的算法大家也都看到了,他觉得3营9连制是54挺轻机枪,而4营4连制则应该是96挺机枪,怎么也不会是72挺。
其实有这个思考也是正常的,关键得弄清楚当时人家29军的步兵团编制。
在当时的中国,步兵团的具体编制没有严格的标准,不同军系的编制情况不一样,当然一般情况下都是“三三制”,即3营9连制(指步兵营连,不特别注明的话,下文同)。
但是29军的情况比较特殊,它的每个步兵营是辖4个连,也就是说其一个团是3营12连制,每个连6挺轻机枪自然就是每个团至少72挺。
我们之所以说是至少是因为团直属队中可能也有少量轻机枪,故而严谨一点说至少。
这种3个步兵营,每个营有4个步兵连的情况,在当时也不是独一份。
之前东北军的步兵团就是3营12连制,而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的八路军步兵团也是3营12连制。
所以我们在看全面抗战初期的八路军作战历程时,经常就会看到步兵10连、11连、12连这样的单位。这种编制情况长期存在,一直到后来才逐步统一成3营9连制。
而在国军中央军系统中,绝大多数的步兵团都是3营9连制,身为驻印军系统的新一军也不例外,即新一军的每个步兵团也是只有9个步兵连。
我们在上面括弧强调,这里只是指步兵营连。
实际上新一军的每个步兵团兵力达到了余人,它不可能都是步兵,而单单9个步兵连也不可能有这么多人。
新一军步兵团的3个营,每个营各有1个重机枪连和1个火箭筒排,其中重机枪连不是像国内部队那样配备4到6挺重机枪,而是配备8挺重机枪;而火箭筒排则配备4具巴祖卡。
有朋友可能会说了,一挺重机枪有4个人就够了,一具火箭筒有2个人也就够了。
兄弟,可不能这么算啊!
实际上伺候一挺重机枪要10多个人,一个这样的重机枪连就得多人,可不像电视剧上那样,那是省盒饭呢。
重机枪连和火箭筒排是营属火力,而在步兵团一级还有团属火力。
按照驻印军的实际编制情况,编有1个迫击炮连,一共装备有12门81毫米迫击炮;编有1个战防炮连,装备有8门37毫米战防炮。
请注意,这种口径的迫击炮和战防炮,它也不是三个两个人就能扛着满世界跑的玩意。如果我们再多提一句,驻印军步兵连每个连还有6门60炮的话,炮手所占的员额会更多。
请注意60炮班、重机枪连、火箭筒排、战防炮连、迫击炮连这些单位,按人头数的话,一个团加起来可也不少,但是这些单位是很少会装备轻机枪的。
而这些单位多多少少还算战斗单位,驻印军的步兵团中还有人力输送连、兽力输送连、通信排、卫生队等非战斗单位以及团部的机关人员。
这些单位别说配轻机枪了,就是步枪其实都少配(驻印军相对配枪多,国内部队的配枪少到只具象征意义)。
要说团直属队中有哪个单位可能配轻机枪,估计就只有特务排了。
按照根据驻印军编制微调后出炉的三十四年甲种军编制,其一个步兵团配备86挺轻机枪。其中每个步兵连装备9挺轻机枪、9个步兵连装备81挺轻机枪这是确定的,另外的5挺轻机枪可能就是特务排等少数部队所装备的了。
也就是说,看起来有余人的步兵团,虽然是每个步兵班装备1挺轻机枪,但全团按编制装备的轻机枪数是86挺。
驻印军在实际装备量上要比编制表上略多一些,但也绝不会真的随便找10多个人出来,就给他们整一挺轻机枪来扛上,真没这么玩的。
一个步兵团是这样,那一个步兵师呢?
一个步兵师除了辖3个上述的步兵团外,本身也有师直属山炮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搜索连、特务连、防毒排以及卫生单位。
这些战斗和非战斗单位的人加起来比一个步兵团都不少,也就是说一个师下辖3个团,每个团有人,不能说这个师就只有人,而是还要加上这一坨。所以驻印军的师一般有到1人,其实就是这个原因所在了。
我们越往后看,后面的单位装备步枪和机枪的比例就会越低。
以三十四年甲种军编制的师属单位来说,按编制走是装备69挺轻机枪,也就是说按照理论编制,一个师应该是装备86X3+69=挺轻机枪。
以三十四年甲种军编制的军属单位来说,按编制走是装备72挺轻机枪,而这些军属单位则有好几千人之众,可想其配备轻机枪的比例之低。
所以如果以三十四年甲种军编制来说,整个军配置的轻机枪应该是挺。
三十四年甲种军编制是以驻印军编制为蓝本出炉的,驻印军的实际装备其实是略多一些的。
所以在我们讲新一军的武器装备统计时,其轻机枪的实有数量是挺。
讲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4万多人的军,按照每个步兵班1挺轻机枪的配置,到最后实有装备是0余挺了。
实际上如果非步兵部队装备的轻机枪再削减一些,装备多挺轻机枪也是可以满足作战部队需求的。
至于其他人为什么不装备轻机枪呢?人家压根也不是步兵啊!
所以10多个人装备1挺机枪,4万多人就要装备至少挺机枪,其前提本身就不存在。
同时讲到这里,也能把为什么4万多人的部队装备支步枪就算多的问题也能说清楚,因为步兵本来也就没那么多,这个数据可能还包括了部分库存。
有朋友可能又会说了,这配置不行啊!一个班怎么也得来2挺轻机枪,人手没有步枪也得有手枪吧?
其实要这么说就没意思了,尤其不能以现在的观念标准去看当时,要不都会问出为什么他们不人手一支自动步枪的问题来了。
在研究国军编制的过程时,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他们参照驻印军搞的三十四年甲种军编制,因为标准定得太高,其实自己都补充不上来。
后来有几个甲种军改编为整编师,裁掉了3个步兵团,才压实了编制;而没有改整编师的甲种军因为作战损耗太大,后来也降低了装备标准。
更有意思的是,在东北我军与美械国军的作战过程中,我们的野战纵队及野战师的标准是在对照美械军的编制来逐渐调整充实的。
比如年辽沈战役的第4纵队,全纵队4万余人,轻机枪也是每个班1挺,实际装备了挺。
我们的纵队还直接搞了1个炮兵团,步兵师的员额有人到1人,师有山炮营;师以下的步兵团有多人,也有迫击炮连和步兵炮连。
这个装备体系对照国军的驻印军和三十四年甲种军编制来看是很有意思的,我们在兵力数量上完全达到了后者的标准,在装备上也进行了适合自己的调整。
我军当时的实有装备尚不能超过驻印军的巅峰状态和编制表状态,但是当时的东北国军更不能达到这一标准。所以即便是我们的主力纵队跟它们的精锐军一对一PK,也是完全不在话下的。
在塔山阻击战时,国军实际投入了5个师打我2个多师的阵地,根本就打不动。尤其独立95师战前还吹什么在华北没丢过一挺机枪,号称什么赵子龙师,你来塔山试试?结果试试就逝世,3个团打成了3个营。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的纵队编制和装备进一步压实,又编入了1个师,一个纵队就有4个师五六万人。
而且我们跟国军的编制不一样的是,它们的编制多是搞样子货,我们则是实打实的。
所以东野入关才给华北的傅作义那么大的刺激,这刺激能不大吗?比编制、比装备、比战斗力、比指挥、比后勤,你都不行啊!
由这个机枪问题我们延伸到这里,就不再多扯了,希望懂得朋友一笑了之,不懂的朋友也能有所了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