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许世友成为生死之交

年6月红军草地分兵后,时任红五军团13师37团团长的吴克华及整个五军团,划为左路军归张主席指挥。由于张的错误指挥,南下作战终于失败。连吃败仗的张氏不但不检查自己的错误,反而把一方面军的某些指挥员视为异己,并加以排挤。

吴克华是一方面军的干部,残酷的战场教训让他对南下作战产生了怀疑,难免表达了心中的不满。这使他遭到了张主席的亲信、红五军团新任政委黄超的打击报复,给他扣上诸多帽子,撤了团长职务,察看三个月,调军团侦察科反省。

吴克华的遭遇,引起了四方面军第四军副军长许世友的强烈不满。在南下的几次作战中,吴克华在战场上的表现令许世友刮目相看。当许世友得知吴克华受到不公正的处分时,立马拉着吴克华一起找有关人员讨个说法,这在当时是要担很大风险的。一向欣赏许世友的张主席亲下手令,把吴克华调离到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学习,但保留处分。许世友的帮助,让吴克华感动不已。

年初,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与中央红军大学合并,改名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吴克华与许世友同时调抗大二期学习。在抗大“批张”时,发生了著名的许世友等高中级干部准备携枪重上大巴山的事件。事发后,许世友受关押。吴克华深信许世友的为人,于是去找抗大教育长罗瑞卿求情,说许世友绝不是张主席的人。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取证,主席认为这是扩大化所致,是一起重大冤案、错案。很快许世友被释放出来,许世友返校后才知道,吴克华曾冒着风险为他说公道话,两人成了莫逆之交。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许世友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员兼八路军独立五旅旅长。走马上任的许世友没有忘记老朋友吴克华,点名请求上级安排吴克华当副司令员。两位战友在胶东大地携手合作,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兵败沙岭成为一生的遗憾

年2月10日,蒋军新六军22师66团及师教导营近人进驻盘山。其主力部队于2月11日进到沙岭。面对蒋军的进攻,上级决定趁敌孤军深入,兵力薄弱时,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沙岭之敌。

上级命令4纵为主攻部队。根据过去以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经验,吴克华调动4纵6个团的主力部队,携带炮兵与敌交战。

2月16日我军首先开始炮击。可惜炮兵成立时间不长,技术不过关,打出去的炮弹像没头的苍蝇乱飞乱撞,有的竟然落在己方阵地上,实际上并没有起到支援步兵的作用。就这样打了2个小时,直至把炮弹打光。

冲上去的步兵很快发现,对手抵抗异常顽强,枪法准得要命,火力配合十分娴熟。这让首次与蒋军美式精锐部队交手的我军十分不适应。面对从没有见过的美式烟幕弹,不少冲上去的战士竟然吓住了,4纵在硬碰硬的战斗中伤亡惨重。号称为“虎师”的新六军22师果然不是一只容易驯服的“虎”。激战至19日凌晨,4纵得到敌援兵将至的消息。无心再战,于是吴克华下令全线撤出战斗。

战后统计,4纵此战伤亡人,其中牺牲人,元气大伤。蒋军66团2个连被歼灭,一个连被击垮,死伤人,其中被击毙余人,被俘虏多人。

沙岭战斗,展现了敌精锐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特点,也暴露了盲目乐观、轻敌大意。首次与敌王牌部队交手的我军,还没有从游击战的思维与行为习惯中走出来。战斗中缺乏统一指挥和相互协调,使得兵力上的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部队新兵较多,训练不足,甚至出现“两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敌人”的现象。武器装备落后,缺乏大规模攻坚战的经验,以至于在战斗中不讲战术,冒险蛮干。

这些都成为吴克华检讨反思的重点,沙岭战斗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以至于战后得了病,4纵领导班子也进行了大调整。“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六军”的歌谣就源于此战。

当然,沙岭之战的代价没有白费,痛定思痛的4纵乃至整个东联部队从此对蒋军美式精锐部队有了新的认识,及时调整战术方式,加强军事训练。而骄横自大的66团团长罗英后来在辽沈战役中,同他的长官廖耀湘、李涛一起成了我军俘虏。

(三)打了一生中最著名的一仗

锦州战役的关键时刻,林总为了阻挡对我威胁最大的锦西援敌,特地挑选敢打敢冲,能攻能守的四纵奔赴塔山担任阻敌任务,命令吴克华“要坚守阵地,寸土不失,创造震动全国的光荣的防御战例。”

年10月10日著名的塔山阻击战打响。在6天6夜的浴血奋战中,敌军凭借着美械装备,企图以集团式冲锋的方式打破我军防线。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吴克华顶住巨大压力,指挥四纵成功地阻击了4倍于己的敌人的猛烈进攻,胜利完成了任务。塔山之战结束后,蒋介石大骂下属将领是“饭桶”。

塔山阻击战,是我军战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为残酷的阵地坚守防御战。吴克华指挥四纵打出了“塔山英雄团”等功臣部队和英雄群体,也打赢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关键的一仗。

塔山阻击战中,四纵伤亡人,其中名战士牺牲,这使吴克华一生不忘。当年在胶东抗战时,吴克华告诉许世友,希望活着的时候为国家尽忠,死后葬于父母身旁。在晚年病危时,吴克华告诉家人死后一切从简,把骨灰撒在塔山战场。

(加盟作者:帆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