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报传媒集团记者蓝晨毛慧娟报道组罗意通讯员傅建刚吴锋
白墙黛瓦,又见炊烟。
龙游县溪口镇灵山村是个古村落。这一年,村庄变得清新雅致,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我们村的老街这一年的变化可大了!”说到自己的家乡,迎面而来的村民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老街焕发新颜,不仅可以触摸历史、亲近自然,还能感知文化、品味乡愁。古村老街“活化”的文章是怎么做的?
A保留古街之魂古砖古瓦留住“原汁原味”
白墙黛瓦、窗棂铜锁、青砖小路,宅院、巷道与银杏、翠竹相互掩映……在溪口镇灵山老街,眼底所及的每一个角落,无不散发着浓浓的历史韵味和人文气息。
冬日暖阳下,村民刘一堂正在院子里向上海游客介绍这条他生活了53年的老街,脸上是满满的自豪。
灵山老街
灵山古名泊鲤村,位于溪口镇龙丽公路旁,距县城18公里。山环水抱,人杰地灵。相传西周时期,楚王伐徐,徐国国君徐偃王不愿臣民牺牲,遂放弃抵抗投降。一部分徐国百姓辗转千里迁徙至龙游灵山,将偃王文化发扬光大。偃王仁义美誉传为佳话,千家万户耳熟能详。
灵山借助于水陆交通的便利优势,成为龙南山区腹地重要的交通要津,这里曾是古时龙游鼎盛繁荣的七大集镇之一。
作为溪口镇现存古建筑最多的古村落,灵山村现有明清古建筑80余栋,60余栋分布在古街两侧,其中包含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
今年以来,溪口镇举镇、村两级之力,对灵山老街进行“微改造精提升”。在不改变村庄格局的基础上,对修缮质量和风格严格把控,确保最大可能保留古建筑原有风貌。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特色,统筹兼顾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百姓生活与项目建设,深度挖掘老街内涵,唤醒记忆中的古建筑之美。
在“微改造”过程中,当地采用了土法工艺,将竹钉入墙加固古建筑墙面。石板青砖铺设路面,恢复传统街巷。通过仿古墙绘,改善立面破损情况,巧妙遮盖户外现代设备。原有架空线通过整治进行地埋,使其与周围环境协调。人性化的“微改造”,使旅游景观更“精美”。
收集当地废弃老材料,打造乡村特色景观小品墙,让旅游环境更“精致”。对灵山电影院、古井广场、三进两明堂等场所的改造,为居民和游客们打造了更加“精良”的环境。
在改造过程中,当地注重挖掘细致而完整的古村文化体,留存古村个性。依托徐偃王“以国易仁”、龙王断头降雨传说等传统文化资源,当地还增加了塔山晚渡、岩河钟声、五凤朝阳、天堂竹径等老街景点,并定期开展有地方特色的徐偃王庙会、舞“断头龙”活动,打造更加“精致”的乡村旅游体验。
如今,这条古朴的老街,游人如织,处处是欢声笑语。随着“微改造精提升”项目的不断推进,在历史长河中沉寂了数百年的商埠古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B打造“精神地标”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家门口多了一个新书店,镇里的娃娃多了一个看书的好地方。我看这两天来这里参观的人也很多。”走进龙游县溪口镇上的老街,一家新开的禹王书局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简约的装饰、古朴的桌椅、丰富的书籍,这里显得分外安静。65岁的陆挺增家就在书店对面,看到书店开门,他也进来逛了两圈。
禹王书局古建筑可以通过工匠来修复,但是历史文化村落中的人文生态,需要村民的文化自觉才能得到保留和传承。据溪口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溪口镇在传承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灵山电影院
结合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作,溪口镇一方面对老街上的一些古建筑进行提升改造,打造文化家园;另一方面,在溪口未来乡村黄泥山核心区建设中,也精选了好几个节点进行改造提升。
“禹王书局以前是一处破败的古建筑,最早是一个禹王庙,上世纪曾为供销社所在地,本来是这条街上最热闹的地点之一。后来,供销社改制以后,这个房子就破败下来了。”溪口镇文旅办副主任雷金洋介绍,溪口老街曾是溪口镇最繁华的中心街区,见证着溪口的发展变迁。
年,溪口镇启动老街改造提升工作,共分三期进行。“禹王书局属于三期项目,总投资万元。改造完成后,我们在今年4月招引了第三方运营公司对此处进行社会化运营,丰富老街文化业态,也为当地精神共富提供支持。”雷金洋说,原来禹王庙的四根柱子在改造中被留了下来,成为书店的一大特色。
“老街是溪口人的一个念想,更是龙游商帮的发源地。因此在老街修复中,既要看得到美景,更要品得到乡愁。而在溪口未来乡村的建设中,则要凸显未来理念。”溪口镇党委委员金献相告,在“微改造精提升”推进过程中,通过景物与文化的融合,凸显老街和未来社区两大特色,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溪口的独特魅力。
C文旅融合老街发展开启新篇章
“现在来我们镇,街上玩的东西可多啦,能逛大半天!”11月28日,家住湖镇镇湖头街的徐玲仙说,今年,家门口的游客明显多了。
湖镇北临衢江,古时因境内多湖而得名。在湖镇,沿衢江建有十八埠头,使之成为水运交通的水陆码头,也让湖镇成为一方富庶之地。“浮牌陲亭古渡头,往来是有客商舟。”清代诗人吴帆写的就是这里。
溪口镇禹王书局内景毛慧娟摄
湖头街又名通济街,位于湖镇北部的白鸽湖畔,宽4.3米,全长约1公里,整体沿白鸽湖南岸东西向分布伸展,西头连居民区,东头则矗立着建于北宋时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舍利塔。古街始建于清朝年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繁盛时期沿街共有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商铺间,至今仍有95%左右商铺保存较完整。这些商铺最早建于明代中期,大多属清代建筑,以二层楼房为多,是龙游商帮和湖镇这一商埠重镇的历史缩影。
为赋予老建筑全新的生命力,今年湖镇镇聚焦做好旅游“微改造”的“绣花”功夫,重点围绕体验“精致”、环境“精美”、设施“精良”对老街实行了一系列改造提升,构筑滨水古镇原始风貌的优美画卷。
以老街上最大的单体古建公益老宅为建设重点,丰富文化内涵,打造文化综合体,内部设历史街区展示区、文艺活动表演区、休闲茶水吧、书吧等,为游客带来多样式旅游体验。
在对原湖镇婺剧院(南屏挹秀)的改造上,保留原有婺剧舞台,增设婺剧文化展示区、传统茶座、服装间等,以丰富艺术体验感受,带动湖镇婺剧文化保护和传承。
利用原有空间改造的美食坊广场,集合美食大排档、露天大舞台、公共卫生间等功能,通过局部改建,以文化巷美食特色为载体,打通通济街与白鸽湖堤岸的游线关系。
如今,老街引入以舍利塔历史文化为主的文化展示游线,把舍利塔前入口巷弄、舍利塔、文化园三者串联成一个小游园,园内布置五坊里、景亭、长廊、宋斋、公共卫生间等,并辅以绿化及道路铺装,通过舍利塔前巷道-舍利塔牌坊-宋斋-长廊景亭-五坊里这条游线,全方位展示舍利寺的历史文化。
为减弱变电箱等现代设施与老街的冲突感,在箱体上进行彩绘,画上硬头狮子、美食、风景等具有湖镇特色元素的图案,通过艺术的创造与湖镇传统文化巧妙融合,使老街旧貌换新颜。
如今,老街胡同里的老宅被改造成精品民宿,既保留老街独有的原始特色,又改造成为适合现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居住空间。在美食坊广场、五坊里等旅游节点,还建起集休息、观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卫生间,越来越多的年轻游客到此“打卡”。
今年以来,随着全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作开展,衢州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实施“五精工程”,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以各个微小节点的打造和提升,做足“绣花”功夫。
龙游县作为全省旅游业今年推出的“微改造精提升”行动的试点单位,全县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单位,按照《龙游县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年)》安排,紧紧围绕“五精工程”(体验更精致、设施更精良、景观更精美、服务更精心、运营更精细),成立行动专项小组,积极做好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文章。
截至目前,龙游全县共部署打造45个“微改造精提升”示范点,其中1个省级试点、13个市级试点。截至10月底,全县共报送平台项目个,计划投资.18万元,已完成投资.57万元。完成整改问题个,问题整改率94.71%。
“在‘微改造精提升’行动推进中,我们突出软件和硬件结合,内部和外部结合,线上和线下结合,从小项目、精项目入手,不搞大拆大建,用‘绣花’功夫提升全域旅游颜值,更好更全面地满足游客需求,切实提升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龙游县文广旅体局副局长傅建刚表示。
从深处挖掘、小处植入,这些项目覆盖了全县不少旅游景区、景区村庄、文博场馆等旅游核心吸引物,以及酒店、民宿等旅游接待场所,集中打造了一批景观精美、设施精良、体验精致、服务精心、运营精细的旅游产品,高质量推进龙游旅游产业发展。
短评
磨好微改造的“绣花针”
微改造不是为改造而改造,而要指向乡村改造的痛点、难点和百姓的诉求愿望。对比高质量发展要求,许多地方的基础设施目前仍存在“重投入、轻维护”现象。
微改造的精髓在于一个“微”字,在于把“绣花”功夫做足。也就是说,要善用小变化、小改造、小更新,提升城乡整体面貌。在微改造中,多探索微创新,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而是要沉下心去,细心打磨,多打造品质化、多样化的消费场景。
有研究显示,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旅游业就将进入爆发式增长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旅发展大有可期。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以周边休闲度假为主的“微旅游”正蓬勃兴起。在此契机下,只有把城乡“微改造精提升”工作做实做好,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