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仙《海州全图》通景四屏

创作年代:

尺寸:96xcm

作品简介: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所藏《海州全图》通景四屏,由中央美术学院于年代购藏于宝古斋。吴石仙自题“拟黄樵山人笔法,壬辰小阳月,白下吴石仙”。吴石仙”上溯沈周而黄鹤山樵,做云峰栈道之行旅图,惟不多作,人不知其有机杼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海州全图》即为此中珍品。王蒙的山水画重视笔墨情趣,又结合写生,能较充分地表现出客观对象的特征。其笔下山水,气势雄伟,景物繁密而富有生气,展阅之下,如身临其境。吴石仙的画作也追寻此种雄伟气象的身临其境之感。此幅画中虽未染天染水,但山石、屋宇阳面皆赋赭色,仿佛晚霞普照。整幅画作宏大紧凑,松紧有度,画面生动有趣。在艺术创作手法上,吴石仙虽袭王蒙之笔法,所用图式也都是传统的,但画面构成却有了本质变化,画中城墙、屋宇都有了西画透视的意味,山川位置、比例如实景一般,画面仿佛一幅广角照片的视角,可以看到,西方写实观念在清末的传播。

此《海州全图》另一个难得之处是,与中国画描写理想山水不同,图中所绘山水景象均有出处。此“海州”应是中国著名“海州古城”,即今日的连云港市前身。经笔者查阅海州古城地图和连云港海州人文概况和实景地图进行考察对比,此幅海州全图虽然采用的是传统山水画的图式构图,却十分忠实的还原了清末海州的地貌特征,山脉河流,城郭名胜,仿佛写生般准确,画得栩栩如生。海州,古称“淮口巨镇”,“东海名郡”,史自秦在此设立朐县,是中国重要古城、文化名城。公元前二一二年,秦始皇在朐山(今锦屏山)立石,作为秦东门,取镇海之意。画作方位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以俯瞰的视角描绘海州古城和南部的山川。仿佛站在古城的高点向南俯视。对于古城,仅勾绘了南部的一小部分,画作左侧出现的宏伟的就是东门——镇海门,中间的小城门还有半圆月城的构造,右侧为南门——朐阳门。

古城之中,烟雾笼罩,若隐若现的紧凑房屋,更显古城的繁华。镇海门外,就是当时的东海滨。港湾处,静静的泊有两只帆船,高高的桅杆暗示着画面之外是茫茫大海。城外,护城河绕城而过,两座古桥一西一南,连接起古城和锦屏山,左侧一座应为双龙桥,通向画面中部的双龙井,另一座则应连接碧霞祠,在白虎山东麓。

在古城之南,是海州著名的大小山川,自右向左分别是白虎山、锦屏山、石棚山以及塔山、孔望山。延伸左侧画面之外的是著名的云台仙境,也是西游记花果山的原型。在画作中,吴石仙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山水间,发挥了他“人物屋宇。点缀如真”的特长,在城墙庙宇的描绘上可以看到他将西方透视手法融入中国建筑描写之中,点缀其间的46个人物惟妙惟肖,有在城门穿梭往来的,有乘轿出行的,有结伴登高望远的,有相伴品味名胜的,有路遇寒暄的。此作作于小阳月,即阴历十月,也是秋高气爽的时节,第四屏远山之上,聚集着不少妇女老幼,仿佛观看夕霞,有着中国传统登高望远的意境。

此作中白虎山、石棚山、甚至是山峦起伏的锦屏山的形态、位置关系,都与实际的地貌十分吻合,这也是十分精彩,不知吴石仙是实地造访过此地,还是另有参照。这种尊重于真实景观的描写手法含有着浓浓的情感,料想定件之人也应该是与海州有深厚渊源。有此幅《海州全图》悬挂厅堂之上,便可卧游海州名胜,有身临其境之感,定是其间多故事。

从目前画作本身信息来看,无从考证画作的买主和订画的原因。但根据此幅作品的巨大尺幅,画作如此准确写实,吴石仙的商业画家身份,推测作品应该是一幅极为重要的定制作品。从年,民国吴江画家李滌的题跋和藏家何汉泉的题签中,无法推断收藏人何汉泉何时入藏此作,不知他是否是预定此画之人。因海州古城在民国时期已经被毁坏,此幅作品不仅是一幅精彩的艺术作品,还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可谓是写实与写意的完美结合。将西画之法引入中国山水画,吴石仙可谓是海派第一人,是转折型人物,他的美术史地位在百年之后应更被人所重视。(闻是)

吴石仙(-)名庆云,字石仙,后以字行,晚号泼墨道人。上元(今南京)人,流寓上海。擅山水,山水气势雄厚,丘壑幽奇,初不为人重,既赴日本归,乃长烟雨法,墨晕淋漓,烟云生动,峰峦林壑,阴阳向背处,皆能渲染入微。故其晦明之机、风雨之状,无不一一幻现而出,此盖参用西法,别出机杼,故在当时有耳目一新之感,尤为沪上粤商所喜。黄宾虹则认为:“吴石仙作画,在楼上置水缸,将纸湿至潮晕,而后用笔涂出云烟,虽非不工,识者所不取,以其无笔也。”又擅米芾、高克恭两家墨戏,惟气格较俗,无虚灵之气。吴石仙居沪时,早年参加了沪上著名画会“萍花书画社”,与吴大徽、顾茗波、胡公寿、钱慧安、倪墨耕、吴秋农、金心兰、陆恢等名家并称近代国画中的“萍花九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