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第9兵团堪称其在东北的主力兵团,建立之初就辖新3军(下辖第14师、第54师、暂编第59师)和新6军(下辖第师、新22师和暂编62师),其中新6军是兵团司令廖耀湘起家的部队,系在印度兰姆伽空军基地由美军训练而成,清一色美式装备,在滇缅战场上战功赫赫,屡克强敌,被誉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
▲新1军新6军接受美军训练第9兵团兵强马壮,又有沈阳坚城可守
年5月,第9兵团被选定为东北“剿总”直属机动攻击兵团后,新1军、第49军、第58军、第71军及青年军师1个旅也加入其中。这些部队也都不是弱旅:新1军也是在兰姆伽空军基地组建,建军比新6军更早,也是“五大主力”之一;52军号称五大主力之外的国民党“第六大王牌”,也是唯一整建制逃往台湾的中央军嫡系部队;71军也是美械精锐,年上半年国民党强攻南满的主力,年三战四平时困守孤城令东北野战军吃了大亏。
第9兵团原本驻防沈阳城,军械方面有沈阳兵工厂生产的步枪、机枪、小口径火炮和足量弹药供应;粮秣方面防御圈内大片农田盛产高粱米,加上空运保障,足够支用1年。如果该兵团死守沈阳城,凭借张作霖时代就不断加固的城防工事,解放军要想拿下它,势必要经过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战,付出相当大的伤亡代价。
严令之下出城南下救援锦州
但是,年10月初锦州攻防战迫在眉睫之际,第9兵团在蒋介石严令之下,不得不离开沈阳坚城,组成西进兵团拿下救援。尽管部队在不断前进,但兵团司令廖耀湘心中却一直在打退堂鼓,行动颇为消极,直到10月13日,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即将对锦州城总攻的前1天,廖耀湘仍在锦州以北多公里的彰武徘徊不前,以至于蒋介石亲自下达严令“如再延误将以军法从事”,廖才指挥第9兵团继续向南推进,但为时已晚。
两天后的10月15日,锦州城宣布解放,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第6兵团司令卢浚泉、第93军军长盛家兴等多位高级将领被俘。但即便到了这个时候,蒋介石依然严令廖耀湘继续向锦州前进,因为他认为“锦州初陷,敌力不强,当易恢复”。另外锦州西面仅40里的塔山一线,国民党军侯镜如“东进兵团”5个军10余万人正在积极进攻,两面夹击,就能将锦州这座连接东北、华北的大门重新夺回。
▲电影《辽沈战役》剧照前路受阻被迫转兵营口港
可惜,身处前线的廖耀湘并不是那么盲目乐观。锦州守军共6个师十余万人,东北野战军从10月7日打响外围战役,18日就解放全城,短短1周时间就全歼守军,可见“敌力不强”的判断是错误的。东面的“东进兵团”虽然积极进攻,但从开战至今整整1周始终在塔山一线徘徊,而正面阻击他们的仅仅一两个纵队,可见“东进兵团”要么战力孱弱,要么士气低落,根本指望不得。
同时,廖耀湘对东西两兵团的处境也经过慎重分析:东进兵团正面是狭窄的辽西走廊,背靠葫芦岛港口,一旦战事不利可以随时从海上撤退,无后路断绝之忧。反倒是自己的第9兵团则危险得多,前有锦州城下东北野战军主力,后退则有辽河等多条河流拦阻,冬季枯水,河边淤泥过多,非常不利于美械重装备机动,当初增援锦州时时间充足,可以架起浮桥从容渡河,一旦遭到围攻,部队渡河时必不战自乱。
▲辽沈战役形势图
贻误战机5天,全军覆没于辽西
筹谋再三,廖耀湘认定,只有将麾下部队转向营口港,再由海路撤退才是惟一生路,此举及时不能整个兵团尽数撤退,亦可最大限度保存实力。要从营口撤退,最便捷的路线就是南下经黑山、大虎山直趋营口,以急行军速度只需两天半就能抵达,届时背靠港口,进可攻、退可守,凭借第9兵团的强悍战力,就可立于不败之地。这一正确决定很快得到刚刚到任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支持。
可惜,转兵营口的建议在蒋介石和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那里耽搁了下来,两人连商量带争执拖了整整5天,等廖耀湘得到批准行动的命令时,已经是21日。就在前1天即10月20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已经走出决断:“抓住当前有利战机,迅速扩大战果,一举解决东北问题”。东北野战军第5、第6纵队迅速由阜新、彰武地区西进,切断了第9兵团退回沈阳的道路;第l、第2、第3、第7、第8、第9纵队及炮兵纵队也从锦州战场紧急出动,从南北两翼对第9兵团实施迂回包围。至26日,第9兵团被合围在绕阳河以西,黑山、大虎山以东,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平方公里地区内。两天后,该兵团全军覆没,廖耀湘以下8万余人被俘。
▲蒋介石与卫立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