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绕村而行
自古文人偏爱竹,将竹赋予了高尚情操。宋代文豪苏东坡爱竹极致,曾赋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千百年来,在无数文人墨客的推崇下,竹子变成了君子的象征和意向。由此可见,千年前以“竹“为名的村,自是与文人墨客离不开关系,天生就带了一份雅致。竹林古村,便是如此。
琅琊王氏后裔隐翠竹秀林处
自宁海出西门,过马鞍岭隧道,依山傍水,翠竹秀林处,有一古村,便是“竹林”。竹林村属前童镇管辖,由原来的七星、七宝、七贤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虽名气远不如前童古镇,却拥有比前童古镇更悠久的历史。这里家学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千年文脉流淌至今。
据宁海县前童镇竹林村宗谱记载,竹林村历史可追溯到多年前。第一世祖敬之公王缙,为大理寺评事,廷评大夫,为避五季之乱,举家南渡。先在新昌长潭乌来村,后晋天福年间(—)隐居台之宁海塔山(前童)。至五世维缨迁居竹林,时间大约在北宋嘉祐年间(年左右)。村址开始选在一片翠色掩映的竹林丛中,“置础植垣之地者,皆青筠绿之场”,这里北面山丘环抱,东面白溪奔流入海,西面古道直通台温,缓缓而来的梁皇溪与后溪交互在村前村后形成七星塘。村里老人说,原先白溪流经村后,后改道至村前。为纪念祖先琅琊王氏东晋宰相王导,王氏后裔将白溪改名为剡溪。子孙后代在竹林念祖恩德,耕读传家,繁衍生息。
或许正是因为先祖的庇佑,在竹林繁衍生息的王氏一族,用“簪缨世族,英才辈出”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南宋时期,政绩斐然、名满朝野的贤能耿介之士王定,便是其中之一。
竹林尚存的民国老宅
簪缨世族,英才辈出
王定(-),字君宝,号云间居士,竹林王氏八世祖,宁海《光绪县志》有他的事迹记载。王定从小好学,31岁得中举人,虽在其后的几年中,闱棘屡有所失,但不气馁,皓首穷经,终于在嘉定元年(年)得中恩科进士,这年他已49岁。
王定蟾宫折桂后,先是被授庆元府象山主簿,尔后又辗转在华亭、余姚、常州等地任职,75岁时升为温州知府,旋又调任庆元(今宁波)知府。据说,晚年的王定修竹建林,儿孙绕膝,生活颇为自得。
据长期从事宁海地方文献搜集研究的专家谢时强老先生介绍,王定回乡后,致力于乡间教化,提携后学,寿高有91龄。后学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著名文学家舒岳祥。在舒岳祥生计艰难萌发退意时,王定一方面给予精神鼓励,一方面予以物质资助,最终使舒岳祥学有所成,成为一代英杰。舒岳祥在《阆风集》里为自己妻子王氏写的墓志铭里曾提及王定,“予亦早有弃去场屋之兴,是时乡长上殿撰王公定勉予就举其书在几格,孺人取读之,谓予曰:此君分内事,宜听公言!”由此不难看出,王定的身体力行,对整个宁海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王定的所有门生与乡党中,与他关系最为契合的首推宋代名臣郑霖与一代名相叶梦鼎。郑霖(-),字景说,一字润父,号雪岩,宁海东乡西洲(今称西岙)人。初为太学生,青年时教授乡里,50岁登进士第,61岁知嘉定县。后历任大理司直、枢密院编修等职。赠中奉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著有《雪岩集》(已佚)及《中庸讲义》。郑霖不仅满腹经纶,而且铁骨铮铮,风范照人。他曾师从王定学经史、修理学,后遭权臣贾似道的怨恨直至罢官。遭贬的郑大学士面对恩师王定的离去,悲从中来,写下了有名的《祭朝议大夫云闲王公》祭文。祭文极为推崇先师,誉王定生前为道德君子,死后被人常思慕想。尽管官至九卿,“其在台察,又敢言人所难言”,骨子里始终是宁海人固有的那种凛然正气。
而一代名相叶梦鼎(-),虽与王定年龄相差足有40岁之多,但并不妨碍他与王定的交集。这对忘年交因郑霖结缘,叶梦鼎12岁师从郑霖,壮年时由郑霖引荐,在京师从王定,也算是一桩士林佳话了。
其实,在竹林的历史长河中,又何止这几位俊杰。明宣德年间工部主事王惟修,“初以才选为春官”。春官泛指礼部,也就是说,王惟修开始是在礼部任职的,后来才升为工部主事,“掌天下百工山泽之政令”,因“效力兹久”,明宣宗朱瞻基特降旨褒扬。还有明朝武宗年间的名士王守基,七岁明孝经,念四书五经,大学中庸,揖逊端雅,知书达理,是闻名十里八乡的神童。其大姑父进士俞公衡州知府,见少年王守基才思敏杰,言行举止,文雅儒礼,聪明过人,非常喜爱,直夸王守基将来必成大器。后因朝廷势局混乱,依照祖训乱世勿仕的提醒,王断绝了仕宦意向。惟孝友为家政,耕读传家,助人为乐恩施乡里。他一生创富,知足常乐,施善乡里,常以诗酒自乐,闲游山水间,自比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竹林村幽深的小街
历千年风雨“五杈樟”生机盎然
如今,走在竹林村道,石阶古道仍在,老宅却已不多见。有一老屋前后尚存一对旗杆石。明清时期,凡家人或族人考中了功名,必在宗祠门口竖立大旗,青史留名,光宗耀祖。根据功名的级别高低和文武区别,旗杆的长度、底座的样式和杆身的雕刻都有区分。用来竖大旗的旗杆石则被认为是古代进士、举人的“荣誉证书”。面前的两对旗杆石,一对柱身上红色字迹清晰,写着“己未”“举人”;另一块石纹精美,但随着岁月侵蚀,尚有“庚午”可辨。如今,已无宗祠踪迹,只有两对旗杆石伫立村中,彰显往日荣耀,守护后裔子孙。
村中,还有一民国时期始建的四合院依然保持完好,如今尚有人居住。老宅女主人王群芳介绍,四合院是她的曾祖父王孔昭先生所建,距今已近百年,他曾是县第三届教育会副会长,也是竹林小学的创始人,曾任竹林乡乡长。
如今,村中还有一棵樟树被誉为宁波的树王,又被称为浙江第一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木。樟树高18米,胸围15米。树干从根部到树顶腐朽中空,树体四分五裂,却依然枝繁叶茂,分枝五杈,俗称“五杈樟”。现在人们围地予以保护,并且在树洞内装置了三根钢管,用于稳固中空分裂的树体。据说,在装置钢管以前,树洞曾被村民当成牛圈,树洞中可以卧一头大水牛,也曾停放过拖拉机。关于古樟树的年龄,随着鉴定技术的进步,树龄从年、年,至年,经历了数次更正。现在古樟树上年挂牌的铭牌显示,树龄年,由此推算,大约种植于唐末五代十国期间。历千年风雨,岁月沧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宁波晚报记者张海玉文/摄通讯员徐铭怿冯珂王灵恩
编辑:杜寅纠错:
qq.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495.html